從東京地鐵看見制度與文化的深層邏輯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文化中介之於文化菱形:從日本國立美術館看臺灣的藝術教育拓展》新書發表會

活動時間|5/14(三)13:00–14:30

活動地點|天河書屋(元智大學學生活動中心一樓)

主講人| 游逸伶 老師(作者)

主持人| 陳巍仁 老師

--------------

相信很多人初次到訪日本東京時,會對那綿密而龐大的交通系統感到震撼。錯綜複雜的地鐵網絡交織成精密如神經系統的都市結構,數百萬人每日穿梭其中,卻能秩序井然、分秒不差。這套高度發展的基礎設施,展現了技術與管理的極致,並深刻反映出日本社會對制度、規範與公共責任的深層信仰。

日本的法律制度,正如東京的地鐵系統,綿密而複雜,卻能高效率運作。東京市民能在這樣龐大的交通網絡中熟練移動,並自然而然地遵守各項規則,體現了日本社會對秩序與制度的高度內化。這種精密可靠的制度設計,也成為吸引外國旅客的重要因素之一。除了文化的魅力與歷史,亦是日本交通網絡與基礎設施的高效性與便利性,讓外國人趨之若鶩,進一步體現了文化與制度之間的緊密連結。

日本人守法的傾向,除了可以從制度建構與社會規範中理解,也與傳統文化精神密切相關。武士道中強調的忠誠、紀律與榮譽,雖然源於封建時代,但至今依然在現代社會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延續,並且通過教育與社會化過程,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一文化背景,解釋了日本的守法精神,也揭示了其法律制度高效率運行的根本。

多年來的研究讓我深刻體會到,日本在法律與制度設計上的嚴謹與細密,並非僅僅為行政效率或形式規範所驅動,而是來自文化內化與社會共識的結晶。正如東京地鐵系統的穩定運行依賴市民的自律與合作,類似的,日本的法律制度也建立在這一套可被廣泛接受並實踐的價值邏輯之上。

這樣的制度文化背後,是長期的文化中介機制的作用。若以東京地鐵作為隱喻:地鐵站象徵文化產品,地鐵線路是文化流通的通道,乘客則為文化的接受者,而轉運站——那些讓不同線路得以銜接的樞紐——則可視為文化中介者。他們讓文化能夠流動、轉譯、被理解。這樣的架構正是《文化中介與文化菱形》一書欲探討的核心:「文化並非單向的創作與接受,而是一套結合生產者、中介者、評價者與消費者之間互動的動態網絡。」

在今日的數位社會,我們每一個人同時是文化的接受者、詮釋者與再生產者。當我們轉發一篇評論、推薦一本書、參與美術館展覽鑑賞或在線上平臺發聲時,我們正無意間扮演著文化中介的角色。每個人都是文化交流與傳遞的關鍵一環,也是制度文化能否有效實際落地的核心力量。因此,我選擇日本國立美術館作為案例分析,並非偶然。這一選擇基於對日本制度與文化深層運作的細緻觀察與思考,旨在從中探索如何將外國經驗內化並轉譯為適合本地社會的制度設計,而非盲目崇拜或簡單模仿。

在當今臺灣,面對公共政策或制度改革時,常見「移植式模仿」的傾向──看到某國的政策似乎成功,便急於套用,但往往忽略了該制度背後的文化脈絡、歷史條件與社會結構。這種「依樣畫葫蘆」的策略,往往導致水土不服,甚至適得其反。以行政法人制度為例,學界對其來源有不同見解:有人認為其源自英國,有人認為效法法國,也有學者認為來自日本。然而,我認為,比起探討「學哪一國」,更應該問:政策制定者如何將外國的經驗內化,並轉譯為適合本國國情的制度設計?換句話說,制度的學習不是盲目的複製,而是轉譯與在地化的過程,是文化與制度的「主體化」重構。

這樣的觀點對當代臺灣尤為重要。在學習他國經驗時,我們應該問自己:如何將這些經驗轉化為符合本地需求的制度?如何讓制度與本地社會深度連結,並能夠有效實踐?日本的經驗提供了一面鏡子,讓我們不僅看見其制度運作的效率,也看見文化如何與制度設計相互塑造與互動。這是我們學習的關鍵,而非簡單模仿。

制度學習的核心在於理解與轉譯——如何將外來的觀念、規範或運作方式,經過文化中介者的過濾與轉換,使其與當地的文化與社會結構相契合。日本在這方面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值得我們深入反思,並作為設計符合臺灣國情政策的借鏡。

就如東京地鐵,再怎麼複雜,都有人能夠讀懂路線、找到方向。我希望本書也能夠成為這樣的地圖,引導讀者穿梭在文化、政策與制度的複雜網絡中,看見其中的秩序、美感與可能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Irene Yi-Ling Yu的沙龍
8會員
39內容數
2025/05/07
下個月,我與國際策展人暨藝術家蔡志榮老師將有一場跨界對話。近日我們對於「形式」與「非形式」有諸多的討論,而這個區別是藝術創作和文化表現的根本問題。這兩者並不是對立或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概念,但其關係和順序卻非常關鍵。 當代藝術的根本問題在於——如何從既有的視覺、語言、結構中跳脫出來,開創真正
Thumbnail
2025/05/07
下個月,我與國際策展人暨藝術家蔡志榮老師將有一場跨界對話。近日我們對於「形式」與「非形式」有諸多的討論,而這個區別是藝術創作和文化表現的根本問題。這兩者並不是對立或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概念,但其關係和順序卻非常關鍵。 當代藝術的根本問題在於——如何從既有的視覺、語言、結構中跳脫出來,開創真正
Thumbnail
2025/04/29
近年來,臺灣各地美術館如繁花似錦般開幕,從北到南,不論城市或鄉鎮,都積極打造屬於自己的藝術場域。這種文化建設的熱潮固然令人欣喜,但在這片熱鬧的表象之下,我們更必須冷靜追問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作為一個公立美術館,它是否意識到自身必須擬定出「高度」?是否有足夠的格局,進而影響社會民眾的視野,乃至於以長期的
Thumbnail
2025/04/29
近年來,臺灣各地美術館如繁花似錦般開幕,從北到南,不論城市或鄉鎮,都積極打造屬於自己的藝術場域。這種文化建設的熱潮固然令人欣喜,但在這片熱鬧的表象之下,我們更必須冷靜追問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作為一個公立美術館,它是否意識到自身必須擬定出「高度」?是否有足夠的格局,進而影響社會民眾的視野,乃至於以長期的
Thumbnail
2025/04/26
2025年4月25日,新北市美術館正式開館,對臺灣文化藝術界而言是一大盛事。然而,在2024年3月5日的新聞報導(TVAA報導)中,受訪館長曾表示:「研究是美術館的一切基礎。」此一說法強調了研究在美術館運作中的核心地位。從學術角度看,研究確實是學術發展與展示策劃的重要支撐,但若將研究單一視為美術館的
Thumbnail
2025/04/26
2025年4月25日,新北市美術館正式開館,對臺灣文化藝術界而言是一大盛事。然而,在2024年3月5日的新聞報導(TVAA報導)中,受訪館長曾表示:「研究是美術館的一切基礎。」此一說法強調了研究在美術館運作中的核心地位。從學術角度看,研究確實是學術發展與展示策劃的重要支撐,但若將研究單一視為美術館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去歐洲真的是又興奮又緊張。網路上常說歐洲治安不好,行前說明會時領隊也提醒:「不要背後背包,隨身物要放在前面比較安全!」 但出國玩總是想打扮得美美的啊~而且隨身總得帶些實用小物:雨傘、濕紙巾、小瓶水、萬用藥膏……體積雖小,但零零總總裝起來也不少。我在蝦皮購買了這4樣超實用旅遊好物!減緩我的焦慮感。
Thumbnail
去歐洲真的是又興奮又緊張。網路上常說歐洲治安不好,行前說明會時領隊也提醒:「不要背後背包,隨身物要放在前面比較安全!」 但出國玩總是想打扮得美美的啊~而且隨身總得帶些實用小物:雨傘、濕紙巾、小瓶水、萬用藥膏……體積雖小,但零零總總裝起來也不少。我在蝦皮購買了這4樣超實用旅遊好物!減緩我的焦慮感。
Thumbnail
開箱 3 套深受 0-6 歲寶寶喜愛的互動式童書,包含 Bizzy Bear 推拉書、小小音樂大師有聲書、Poke A Dot 泡泡書,有效提升寶寶閱讀興趣與親子共讀時光。搭配蝦皮雙 11 購物攻略,教你如何鎖定免運、折價券、高額回饋,並透過蝦皮分潤計畫,將日常購物開銷轉化為穩定育兒基金,聰明消費。
Thumbnail
開箱 3 套深受 0-6 歲寶寶喜愛的互動式童書,包含 Bizzy Bear 推拉書、小小音樂大師有聲書、Poke A Dot 泡泡書,有效提升寶寶閱讀興趣與親子共讀時光。搭配蝦皮雙 11 購物攻略,教你如何鎖定免運、折價券、高額回饋,並透過蝦皮分潤計畫,將日常購物開銷轉化為穩定育兒基金,聰明消費。
Thumbnail
【有點萌的美術史・長尾智子臺灣首展】 確實有點萌的展覽。 就是展覽地點的大眾交通實在不怎麼萌啊…
Thumbnail
【有點萌的美術史・長尾智子臺灣首展】 確實有點萌的展覽。 就是展覽地點的大眾交通實在不怎麼萌啊…
Thumbnail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中,透過旅行來尋找真正渴望的東西。在首爾博物館的感悟和旅行的體驗中,作者分享了對旅行的回憶、突破和觀察。通過對比不同國家的文化和風俗,作者思考了臺灣的全球化和文化定位問題。
Thumbnail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中,透過旅行來尋找真正渴望的東西。在首爾博物館的感悟和旅行的體驗中,作者分享了對旅行的回憶、突破和觀察。通過對比不同國家的文化和風俗,作者思考了臺灣的全球化和文化定位問題。
Thumbnail
​​​​​​​【臺灣旅遊・展覽】 建築迷千萬別錯過! 臺北市立美術館新展《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即日起至6月30日盛大登場!
Thumbnail
​​​​​​​【臺灣旅遊・展覽】 建築迷千萬別錯過! 臺北市立美術館新展《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即日起至6月30日盛大登場!
Thumbnail
臨時的小約 這次去文學館看的展覽感覺有感受到 從以前文學歷史演變到近代的發生的變化 都會想起前幾年看的台劇天橋上的魔術師。 在那個什麼都禁止的時期 從未經歷過的世代,透過看展覽 也能感受到當時的壓迫感和書寫筆下的緊張感 #台南文學館 #文壇封鎖中臺灣文學禁書展 #館慶二十文物賦活 #文學力書
Thumbnail
臨時的小約 這次去文學館看的展覽感覺有感受到 從以前文學歷史演變到近代的發生的變化 都會想起前幾年看的台劇天橋上的魔術師。 在那個什麼都禁止的時期 從未經歷過的世代,透過看展覽 也能感受到當時的壓迫感和書寫筆下的緊張感 #台南文學館 #文壇封鎖中臺灣文學禁書展 #館慶二十文物賦活 #文學力書
Thumbnail
2024年2月,日本東京都美術館舉辦「2024藝象萬千展」,展出臺灣18位藝術家的作品。這個展覽不僅是對藝術家江心靜個人成長和藝術探索的回顧,也是對臺灣藝術家在國際舞臺上的肯定。
Thumbnail
2024年2月,日本東京都美術館舉辦「2024藝象萬千展」,展出臺灣18位藝術家的作品。這個展覽不僅是對藝術家江心靜個人成長和藝術探索的回顧,也是對臺灣藝術家在國際舞臺上的肯定。
Thumbnail
​ 台灣藝術從西元二十世紀初期開始發展至今、經過國際經驗洗禮,台灣藝術產業更有機會和條件走向豐富多元的發展。藝術機構更是不再侷限於博物館內。藝廊對於台灣本土藝術市場帶來 秩序化與透明化的效果,對快速成長的產業具有規範與引導的力 量,這篇來介紹一家整合藝文單位展覽與畫廊之藝術收藏與欣賞資訊的紅野畫廊
Thumbnail
​ 台灣藝術從西元二十世紀初期開始發展至今、經過國際經驗洗禮,台灣藝術產業更有機會和條件走向豐富多元的發展。藝術機構更是不再侷限於博物館內。藝廊對於台灣本土藝術市場帶來 秩序化與透明化的效果,對快速成長的產業具有規範與引導的力 量,這篇來介紹一家整合藝文單位展覽與畫廊之藝術收藏與欣賞資訊的紅野畫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