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忙到翻掉,出了個十天的差,回台北後,整個人只能靠耍廢充電。原本要寫萊恩庫格勒的【罪人】,這部電影拍得很好,已經接近「讚」的程度,但是電影裡,對於吸血鬼傳說、藍調音樂、種族議題的渡化,寫出來真的會累死人;有鑑於太久沒有寫文章,所以來聊聊另一部近期重看的電影,相米慎二在1994年導演的【夏之庭】。

從躲在草叢裡偷偷觀察,到主動接觸,再到陪伴老人度過餘生的每一天,【夏之庭】的電影節奏緩慢,但不乏味,緩慢才能感受到時間流動的溫度,相米慎二的鏡頭是溫柔的,他常用遠景的長鏡頭來捕捉小孩奔跑的背影,對照老人午後在廊庭靜坐的背影,無需太多台詞,就裝滿了情感;「靜默」的和歌美學處理,讓【夏之庭】的電影很簡單,但也很讓人玩味,每每想起,夏天的印象就是在盛夏日光褪去,黃昏靜謐傍晚,伴著蟬鳴聲,讀著一首讓人鼻頭發酸的詩。

電影裡描寫的都是瑣碎的小事,經歷颱風、吃西瓜、為死掉的蝴蝶送行,雜草叢生的庭院漸漸成為生意盎然的家,相米慎二的長鏡頭,捕捉情緒的自然發酵,這也讓電影裡的日式鄉野庭院風景成了觀影時情感的延伸…從小孩子對死亡的好奇,到老人走過戰爭無情陰影,無聲勝有聲的敘事語言,透過孩童的眼光,讓「死亡」變得沒那麼可怕,適度的留白邀請觀眾一起進入三個小孩與一個老人的鄉居時光,學會了比起死亡,更重要的是陪伴,是在心中需要保存什麼樣的記憶,也學會活著是要學習怎麼告別。

這不是我第一次看【夏之庭】,只是很多年前,記得在影展看到睡著,實在是太平淡外,人生歷練不夠也是主因。日後再看,才深刻感受到【夏之庭】拍到了一段我們曾有過卻遺忘的童年成長經驗。一部電影的好,不見得是要仰賴起承轉合的劇情鋪陳,平淡的情感密度也是可以讓電影好看的主因。現在這個年紀再看【夏之庭】,望著遠去的少年身影,電影更像是一封寫給「成長」的情書,成長的當下,你不可能感覺到生離與死別的難處,只是在日後某天,你會想起那年夏天的回憶,想起你遇到了什麼人,才成為現在的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