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路上滑過許多資訊,若不靜下心來查證,還真會以為這個世界已經陷入黑暗深淵:壞人當道、陰謀橫行、文明將毀於一旦。
當我試著溫和提醒對方:「這可能是謠言,查證一下吧。」
對方卻冷笑一聲:「你太單純了,這社會就是這麼黑。」我明白,對於那些堅信人性險惡、敵人無所不在的人來說,理性無用、數據無力、查證無意義。
立場不同,世界就不同;認知不同,溝通就斷裂。
我們終究無法替他人決定,他要用什麼眼光看待這個世界。
有人堅信,在世界某個隱密角落,有一群人正密謀毀滅一切——
他們身居高位、操弄經濟、編造災難,等待時機將「善良的人們」一舉摧毀。
這樣的思維模式,正是陰謀論(conspiracy theory)。
在歷史長河裡,它從未缺席:從中世紀的黑死病,到二戰納粹屠殺,都曾有人指控——
那是猶太人的陰謀。
1917年蘇聯十月革命爆發時,有人翻出蘇維埃中央委員會名單,指著其中猶太裔比例,說:「你看,真相就在眼前,這名單中有超過一半猶太人,果然是他們要顛覆這世界。」
這樣的邏輯簡單、粗暴,卻令人安心,因為它讓混亂有了「源頭」,讓不安有了「代罪羔羊」。
為什麼陰謀論總能大行其道?以下五個層面,或許能幫助我們理解它的吸引力:
一、認知焦慮與不確定性
- 當疫情蔓延、經濟下滑、社會失序,人們急於尋找解釋。
若無真相可依,就創造一個。陰謀論填補了空白,讓混亂「看似有因」。 - 相信陰謀論的人,彷彿掌握了真相。他不再是無助的大眾,而是洞悉真相的「清醒者」。
那是一種心理補償,也是一種控制的幻覺。
二、社群歸屬與認同感
- 陰謀論愛好者常在社群中相聚,彼此分享「只有我們才懂」的秘密,彷彿進入一場知識的地下組織。
「我們vs他們」的框架強化了立場,也築起了心牆。 - 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推波助瀾,讓人活在同溫層裡,不斷接收類似訊息,聽不到反對聲音,看不到事實證據。
三、心理偏誤與大腦捷徑
- 我們傾向相信符合自己觀點的訊息,忽略相反的證據——這就是確認偏誤。
一旦陰謀論吻合我們的情緒,它就像毒藥裡裹了糖,更容易吞下,也更難察覺。 - 人腦天生喜歡找出模式,就算那只是一連串偶然的巧合。
從疫情、政變、火災到經濟波動,一切都能被串成「他們在搞鬼」的劇本。
四、資訊傳播與媒體生態
- 在網路時代,誰都能發聲,誰都能散播不實訊息。
成本低、傳播快,沒有把關,也沒人負責。 - 為了吸睛,陰謀論內容往往包裝成驚悚故事,標題聳動、畫面駭人,讓人一點就信、一信就轉。
五、制度信任與公民素養
- 若政府說一套做一套,媒體失去公信力,民眾自然不再相信「主流說法」。
當制度無法說服人,虛構的說法反而更動人。 - 我們從小缺乏媒體素養教育,不懂查證、不習慣懷疑、不敢質疑權威。
於是謠言如風,理性如灰。
你看見黑暗,還是選擇點燈?
對抗陰謀論,不只靠知識與證據,更靠態度與對話。
願我們保有懷疑的勇氣,也不失尊重的溫柔。 願我們能聽見不同立場的聲音,而非急著劃下界線。
願我們點起理性的燈火,而非助長猜疑的烈焰。
有時,世界真的不完美;但若我們一味相信人性皆惡、萬事皆謀,那我們自己,也正走在製造黑暗的路上。

(原文發表於2025.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