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媒體社群的環境,已經在這混濁的地方,也踏了8、9年,近期真的深深有感,在網路新聞的曝光上,仍然相當大量受制於Meta旗下的各個平台。
鑒於每一天觀察各大媒體、競頻,不外乎平台還是facebook、instagram、Threads等,目前台灣線上最大的媒體平台,扣除雅虎屬於入口網站,ETtoday早在7年前就開始發展自家App的道路,在當時「蘋果日報」還存在的媒體世界裡,似乎是一樁笑話,但萬萬沒料到一場「訂閱制」打散了媒體世界的排序。
臉書已經「統治」世界太久
ETtoday應該是除了蘋果日報之外,最早有自覺「自家平台」的媒體,在客源90%來自臉書的年代,堅持發展、強力道的推行下載App,當時在大家眼裡是個傻子,如今卻成為擁有最大除了社群管道以外的媒體,不僅分散的Meta的演算法壓力,更大量聚集了訂閱者、讀者的資訊,竄接在該集團旗下的所有子公司,論大數據蒐集、或是流量風險分散,確實都有一定的基礎。
整整9年來,幾乎與FB日日為舞,且面對過各種懲罰、演算優惠、FB窗口禮遇、FB窗口冷漠,最終其實衍生出來的結論,即是每一個媒體在資訊爆炸、四通八達的階段,擁有自己的平台、鎖住自己的客群、降低自己的流量風險,把「別人養成自己人」,才有穩定可言。近期所待的公司,大力發展SEO,結論其實跟經營FB還是殊途同歸,同樣需要大量的文章下去養殖,然而投資報酬率全看演算法、抓取機制等等。
從文章到短影音,作品如何才能確保被看到、且固定客源。
面對記者編輯所苦心製作的專題、獨家,屢屢受制於平台、或甚至共享給其他平台,都是覺得相當不捨。FB月活躍薯用者,約有28.5億,然而,不斷的滾動調整自己的策略、花錢研發沒有意義的東西,忘記使用者除了在平台上交流之外,更多的是獲取資訊。有時候想想新聞媒體最終走向嗜血,這樣的平台,降低了媒體的曝光,讓媒體靠著火辣的議題奪回觀眾眼球、衝破演算,這樣算不算一種惡循環?
這篇文章並非要分析什麼,而是一種心得,每一天經營媒體臉輸的一種心得。台灣的新聞媒體,流量來自於外部平台、受制於外部平台,又有多少公司,會如當年的ETtoday義無反顧的發展一個原本已經冷盤的App,進而養大成日均流量超過百萬以上的管道?
說真的,經營臉書確實疲倦,不能否認他在台灣、Z世代的眼中的衰退、甚至是老年人使用的代表,然而一個媒體是否有那樣的概念,了解到鎖住流量與客群的重要,而並非每天追逐未知或曇花一現的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