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原生家庭是嚴父以及不得不慈的母親,因為父親太嚴格了,沒有接受過「愛的教育」的父親不懂什麼是愛、是關心,他只知道功成名就才可以換我的好臉色。因為他的教育是如此,繁忙的工作讓他沒有時間想教育與愛的意義。從小就是在父母高壓管教的家庭出生,他們全家五個小孩各各都很優秀、都很競爭、都很陌生。
他的母親深深地被他父親情緒控制著,一個嘖就會閉嘴;一個眼色就會去忙進忙出。看著以為最愛自己的人對自己嗤之以鼻,他也不能說什麼,只能自我安慰著,至少我不愁吃穿。有時候尊嚴就是這麼不值錢,有時候真的只能把自己放在很後面、很後面。看著被父親批評的孩子,她也說不出什麼,只能私下說盡力就好、不用太辛苦、家裡有很多錢都會留給你。到35歲的年紀還在這樣的關係中拉扯。沒有人挺他、沒有人聽他;他只好自己消化這些期望跟拉扯。其實都是壓力、都是愛恨交織、都是不被理解、都是不被傾聽。那個家不是避風港,是他功成名就之後才能多待一會兒的地方,是操控著他精神的病院,是一個用來炫耀的展示廳。他沒有家,他渴望一個家:一開門就有面帶笑容對他噓寒問暖的太太。
我很清楚我不是。我也很清楚我不能接受變成他媽媽那樣的自己。
他也學不會表達,他只知道他很憤怒、很委屈、壓力很大、他不快樂,我也不知道怎麼每天每天反覆聆聽、給他解決辦法,只能給他我永遠都在這的信號,但沒有實質幫助的陪伴。
他像他的父親,他也只能像他。追求功成名就,把情緒帶回家、用看不起親近的人來滿足自己的自卑。控制又自私,因為內心有太大的空缺了,害怕自己給愛的時候收不到反饋,所以與其傷害別人也不願意愛。他喜歡像他母親那樣的女生,他也只能喜歡像他母親那樣的女生:那是他安全感的來源,無論缺點、優點,複製貼上都好。
對有些人來說,愛真的是在得到之後才有辦法付出,但是得到愛之後會不會更多的測試題呢?試試看,是不是真的我怎麼做,他都還愛我呢?就像無理取鬧的男孩反覆確定自己可不可以對媽媽予取予求。
在我有記憶以來,我的一切都是我媽媽照顧的,她一個人捱過了妹妹懷胎十個月,還要照顧著我、妹妹和他的事業。她是職業婦女,就算我從幼兒園開始都是最後一個離開;每天每天看著安親班的時鐘期待著19:30我媽媽就會出現,她也是一天不落的來接我、來愛我,是笑著的、是有愛的,只是眼神有點疲憊、常常笑著說想要放假。面對我討厭的老師、同學,他也會聽我說話、安撫我、給我好的思考觀點,儘管她很累。因為父親都在國外打拼,為了給我們很好的生活,他選擇犧牲了我們的童年。缺席的父親、忙碌的母親,就是我的原生家庭、我的童年,無能為力,但可能也幸福。我小學的時候真的天真的以為,所有人的爸爸都因為工作而不在家,後來我才知道,這不是常態,只是我家剛好這樣 - 雖然現在可以笑著說,但是那時候我的世界觀確實如此。
我不想變成我媽,忙於工作生活,一個人肩負起照顧者的角色;但我只能變成我媽,因為只有忙於工作生活,才有話語權、才有養活娘家的能力、才有被孩子尊重的可能。我的生命裡沒有另一個婦女的角色,我不知道我能變成誰,變成她是我的安全感來源。
我渴慕我父親那樣的男生,我也只能渴慕這樣的男生,奮不顧身的賺錢,為了家,為了自己,也可能不知道為了什麼。因為我只看過這樣的男生,我也確信他可以帶給我表面的安全感。但這真的是我要的嗎?婚姻真的是交易嗎?
我為此沉思了很久,先不論婚姻那個自以為崇高的儀式,其實只是一個生小孩、合理叫你照顧彼此家庭的約定;兩個人相愛不應該是靈魂的共振嗎?你講什麼都可以打開我的新世界觀,我講什麼都讓你眼睛一亮。即使我們邊吃路邊攤邊交換著價值觀,但是這一切的一切就會變成印象深刻的約會或是學術探討,都是我們朝靈魂前進的一大步。
我也為此頭痛了很久,畢竟生活在資本主義的世界裡,沒有錢哪來的愛呢?我到底要庸俗平凡的愛情還是至高無上的柏拉圖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