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植物基因轉殖的世界裡,農桿菌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是主角之一。它能幫忙科學家們把特定的DNA以 T-DNA 的方式塞進植物基因體,就像郵差把信送進信箱。這套機制讓我們能在植物裡快速導入特定基因,是現代植物生物技術的重要工具。
不過,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與 Lawrence Berkeley 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團隊,研究了農桿菌的「感染動力學」後發現:「農桿菌越多,感染效率反而越差!」
研究團隊使用顯微鏡觀察每一個被感染的細胞後,眉頭一皺--情況並不是這麼單純。
他們發現,當他們把許多不同的農桿菌菌株混在一起,雖然每株的數量沒變,但整體感染效率卻下降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研究團隊發現,感染(轉殖)效率之所以下降,是因為這些農桿菌之間會「彼此干擾」,也就是所謂的拮抗作用(antagonism)。
而且,這些農桿菌並不是在搶位子,也不是搶食物。他們的干擾作用是因為引發了植物的免疫反應,導致整體轉殖效率下降。
高濃度的農桿菌會讓植物開始產生 ROS(活性氧),就像有人在「鮑魚之肆」想要靠著噴灑室內芳香劑來掩蓋臭味一樣,兩種味道一混合,反而讓我們覺得噁心,趕緊摒住呼吸、戴上口罩一樣。
不過,農桿菌的行為,比我們想的要複雜。研究團隊發現,農桿菌不只會互相干擾,某些農桿菌之間竟然還會「互相幫忙」!
當菌株攜帶「pTi 質體」並且濃度夠低時,它們會促進其他菌株的 T-DNA 表現,這種現象被稱為協同作用(synergy)。
而且這種幫忙不是靠群體感應(quorum sensing)這種大家熟悉的菌群通訊機制,而是藉由VirE2 等 effector 蛋白的「外釋輔助」完成的。
VirE2如何幫忙呢?由於這個蛋白是負責包覆與保護T-DNA的蛋白質,研究團隊懷疑它會透過幫忙包覆別人的T-DNA,來協助別的農桿菌。
於是,他們測試了沒有VirE2與有VirE2的農桿菌來作為協同菌。結果發現,這種協同作用,當沒有了VirE2時就不會出現;但是如果他們把VirE2放回去,那麼協同作用就恢復了。
所以,很可能VirE2 不只是作用在自己的 T-DNA 上,而是「外釋到細胞質」中,幫忙把其他農桿菌菌株的 T-DNA 包覆與保護,從而提升其表現。這就像當我們與朋友一起去游泳,朋友走出更衣室時你發現他衣服沒穿好,就會拿自己的大毛巾幫朋友遮住是一樣的(XD)。
既然菌太多其實不好,但是如果我們想要一次送進多種不同的轉殖基因怎麼辦呢?想像一下,如果每個菌株只能帶一份 T-DNA,那要表現 14 個基因(例如生產 glucoraphanin 這種健康代謝物)就得混 14 株菌。這樣總菌量會非常高,導致拮抗作用大爆發。
為了解決這問題,研究團隊創造了被他們稱為「BiBi system」的新工具。這個新工具,讓一隻菌能夠同時帶兩個不同的質體!
過去大家都以為,一隻農桿菌只能有一個質體。不過在2000年時,就已經有人發現,如果使用的質體有不同的replication origin(ori,DNA複製起點),那麼農桿菌還是容得下兩個、甚至三個質體的;不然雙載體系統是怎麼產生的呢?
在這個研究中,研究團隊用了兩種彼此相容的 ori。一個是高拷貝數的pVS1 ori,另一個是中拷貝數的BBR1 ori。
這樣,即使要轉進大量的基因,所需要的菌株數目也只有原來的一半,大大降低所需的總菌量,也降低了觸發植物免疫的風險。
更棒的是,即使在低濃度條件下,BiBi 系統的轉殖效率遠遠高於傳統混菌法,而且這種策略還可以套用到各種代謝工程應用。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有個疑問:為什麼要一次轉進去N個(N>1)基因呢?
通常一次轉入多個基因,是為了節省篩選標記的使用。畢竟植物裡面能用的(抗生素)標記就這麼多,而當我們的目標是要在植物中建立起一個完整的代謝途徑時,為了不要太快用完可用的篩選標記,科學家會用一個篩選標記來轉入多個基因。當然,篩選標記進去了,也不代表全家都上船了;過後還是得用其他方法來做進一步的篩選與確認,如PCR就是很常用的方法。當然,在這樣的狀況下,既然BiBi 系統的轉殖效率遠遠高於傳統混菌法,能夠使用BiBi 系統還是會令人感到開心的。
總而言之,這項研究顛覆了我們對農桿菌行為的基本理解。他們發現,農桿菌不是一個個獨立行動的「小郵差」,而是會彼此干擾或合作的社會型細菌。因此,要提升轉殖效率,並不是韓信點兵,越多越好,而是要「聰明加菌」。
參考文獻:
Alamos, S., Szarzanowicz, M.J., Thompson, M.G. et al. Quantitative dissection of Agrobacterium T-DNA expression in single plant cells reveals density-dependent synergy and antagonism. Nat. Plants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477-025-01996-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