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多會「塞車」,反而更糟?破解農桿菌的「感染生理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植物基因轉殖的世界裡,農桿菌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是主角之一。它能幫忙科學家們把特定的DNA以 T-DNA 的方式塞進植物基因體,就像郵差把信送進信箱。這套機制讓我們能在植物裡快速導入特定基因,是現代植物生物技術的重要工具。


過去,我們一直以為每個植物細胞被農桿菌感染的機率,只有與該菌株的密度有關(也就是所謂的Poisson 假設);所以沒有人想過,到底所謂的「最適當」的濃度是不是OK的。反正,拿到轉殖植物就好!一句老話:「沒壞幹嘛修呢?」


不過,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與 Lawrence Berkeley 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團隊,研究了農桿菌的「感染動力學」後發現:「農桿菌越多,感染效率反而越差!」


研究團隊使用顯微鏡觀察每一個被感染的細胞後,眉頭一皺--情況並不是這麼單純。


他們發現,當他們把許多不同的農桿菌菌株混在一起,雖然每株的數量沒變,但整體感染效率卻下降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研究團隊發現,感染(轉殖)效率之所以下降,是因為這些農桿菌之間會「彼此干擾」,也就是所謂的拮抗作用(antagonism)。


而且,這些農桿菌並不是在搶位子,也不是搶食物。他們的干擾作用是因為引發了植物的免疫反應,導致整體轉殖效率下降。


高濃度的農桿菌會讓植物開始產生 ROS(活性氧),就像有人在「鮑魚之肆」想要靠著噴灑室內芳香劑來掩蓋臭味一樣,兩種味道一混合,反而讓我們覺得噁心,趕緊摒住呼吸、戴上口罩一樣。


不過,農桿菌的行為,比我們想的要複雜。研究團隊發現,農桿菌不只會互相干擾,某些農桿菌之間竟然還會「互相幫忙」!


當菌株攜帶「pTi 質體」並且濃度夠低時,它們會促進其他菌株的 T-DNA 表現,這種現象被稱為協同作用(synergy)。


而且這種幫忙不是靠群體感應(quorum sensing)這種大家熟悉的菌群通訊機制,而是藉由VirE2 等 effector 蛋白的「外釋輔助」完成的。


VirE2如何幫忙呢?由於這個蛋白是負責包覆與保護T-DNA的蛋白質,研究團隊懷疑它會透過幫忙包覆別人的T-DNA,來協助別的農桿菌。


於是,他們測試了沒有VirE2與有VirE2的農桿菌來作為協同菌。結果發現,這種協同作用,當沒有了VirE2時就不會出現;但是如果他們把VirE2放回去,那麼協同作用就恢復了。


所以,很可能VirE2 不只是作用在自己的 T-DNA 上,而是「外釋到細胞質」中,幫忙把其他農桿菌菌株的 T-DNA 包覆與保護,從而提升其表現。這就像當我們與朋友一起去游泳,朋友走出更衣室時你發現他衣服沒穿好,就會拿自己的大毛巾幫朋友遮住是一樣的(XD)。


既然菌太多其實不好,但是如果我們想要一次送進多種不同的轉殖基因怎麼辦呢?想像一下,如果每個菌株只能帶一份 T-DNA,那要表現 14 個基因(例如生產 glucoraphanin 這種健康代謝物)就得混 14 株菌。這樣總菌量會非常高,導致拮抗作用大爆發。


為了解決這問題,研究團隊創造了被他們稱為「BiBi system」的新工具。這個新工具,讓一隻菌能夠同時帶兩個不同的質體!


過去大家都以為,一隻農桿菌只能有一個質體。不過在2000年時,就已經有人發現,如果使用的質體有不同的replication origin(ori,DNA複製起點),那麼農桿菌還是容得下兩個、甚至三個質體的;不然雙載體系統是怎麼產生的呢?


在這個研究中,研究團隊用了兩種彼此相容的 ori。一個是高拷貝數的pVS1 ori,另一個是中拷貝數的BBR1 ori。


這樣,即使要轉進大量的基因,所需要的菌株數目也只有原來的一半,大大降低所需的總菌量,也降低了觸發植物免疫的風險。


更棒的是,即使在低濃度條件下,BiBi 系統的轉殖效率遠遠高於傳統混菌法,而且這種策略還可以套用到各種代謝工程應用。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有個疑問:為什麼要一次轉進去N個(N>1)基因呢?


通常一次轉入多個基因,是為了節省篩選標記的使用。畢竟植物裡面能用的(抗生素)標記就這麼多,而當我們的目標是要在植物中建立起一個完整的代謝途徑時,為了不要太快用完可用的篩選標記,科學家會用一個篩選標記來轉入多個基因。當然,篩選標記進去了,也不代表全家都上船了;過後還是得用其他方法來做進一步的篩選與確認,如PCR就是很常用的方法。當然,在這樣的狀況下,既然BiBi 系統的轉殖效率遠遠高於傳統混菌法,能夠使用BiBi 系統還是會令人感到開心的。


總而言之,這項研究顛覆了我們對農桿菌行為的基本理解。他們發現,農桿菌不是一個個獨立行動的「小郵差」,而是會彼此干擾或合作的社會型細菌。因此,要提升轉殖效率,並不是韓信點兵,越多越好,而是要「聰明加菌」。


參考文獻:


Alamos, S., Szarzanowicz, M.J., Thompson, M.G. et al. Quantitative dissection of Agrobacterium T-DNA expression in single plant cells reveals density-dependent synergy and antagonism. Nat. Plants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477-025-01996-w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葉報報
193會員
617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5/12
雖然說「逃避雖可恥但有用」,但是對植物來說,面對掠食者它們無法逃避,所以只能面對。 最近針對小麥的研究發現了一個很特別的基因,它可以辨識稻熱病的效應蛋白,但是卻不是傳統的NLR喔! 而且,這個蛋白質在水稻裡面也能發揮作用呢!
Thumbnail
2025/05/12
雖然說「逃避雖可恥但有用」,但是對植物來說,面對掠食者它們無法逃避,所以只能面對。 最近針對小麥的研究發現了一個很特別的基因,它可以辨識稻熱病的效應蛋白,但是卻不是傳統的NLR喔! 而且,這個蛋白質在水稻裡面也能發揮作用呢!
Thumbnail
2025/05/11
在熱帶地區香蕉是重要的糧食與經濟作物,但在非洲東部,香蕉細菌性枯萎病(BXW)造成大規模產量損失。雖然野生種並不怕這種病,但是要透過傳統育種把基因導入栽培品系卻相當困難! 那麼,要怎麼辦呢?
Thumbnail
2025/05/11
在熱帶地區香蕉是重要的糧食與經濟作物,但在非洲東部,香蕉細菌性枯萎病(BXW)造成大規模產量損失。雖然野生種並不怕這種病,但是要透過傳統育種把基因導入栽培品系卻相當困難! 那麼,要怎麼辦呢?
Thumbnail
2025/05/10
千百年來,無數煉金術士夢想將廉價的鉛變成金。沒想到,在 2025 年的 CERN 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這個看似荒謬的夢想居然成真了——真的「煉」出了金! 這不是魔法,而是物理。想知道怎麼做的嗎?
Thumbnail
2025/05/10
千百年來,無數煉金術士夢想將廉價的鉛變成金。沒想到,在 2025 年的 CERN 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這個看似荒謬的夢想居然成真了——真的「煉」出了金! 這不是魔法,而是物理。想知道怎麼做的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馴化對作物本身造成的最大的影響,大概就是「馴化症候群」了,可以吃/用的部位變大、從雌雄異株變為雌雄同株、多年生/二年生變成一年生、從異株授粉變為自花授粉、可食部分變得美味... 但是,馴化還會對作物有其他的影響,而且,有些是不可逆的!
Thumbnail
馴化對作物本身造成的最大的影響,大概就是「馴化症候群」了,可以吃/用的部位變大、從雌雄異株變為雌雄同株、多年生/二年生變成一年生、從異株授粉變為自花授粉、可食部分變得美味... 但是,馴化還會對作物有其他的影響,而且,有些是不可逆的!
Thumbnail
隨著農業的開展,隨之而來的馴化與育種,影響了植物與它的好伙伴-微生物體-的互動。這使得植物需要更多肥料、需要更多農藥。 如果可以讓植物能喚回它的好伙伴,或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肥料與農藥了?
Thumbnail
隨著農業的開展,隨之而來的馴化與育種,影響了植物與它的好伙伴-微生物體-的互動。這使得植物需要更多肥料、需要更多農藥。 如果可以讓植物能喚回它的好伙伴,或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肥料與農藥了?
Thumbnail
「內文有狂熱因素請淡定諒解..謝謝-」 第一次認真去年開始 去療癒水果植物以及種植的土地 .所以才會在種植之前 完成獨角獸靈氣課程 題外: 因為自己蠻喜歡做研究實驗精神得 也包括觀察. 不過這些過程免不了也有人說.我有病. 蟑螂也有在研究觀察裡. 純粹因為這是個人的興趣. --
Thumbnail
「內文有狂熱因素請淡定諒解..謝謝-」 第一次認真去年開始 去療癒水果植物以及種植的土地 .所以才會在種植之前 完成獨角獸靈氣課程 題外: 因為自己蠻喜歡做研究實驗精神得 也包括觀察. 不過這些過程免不了也有人說.我有病. 蟑螂也有在研究觀察裡. 純粹因為這是個人的興趣. --
Thumbnail
很多基因的研究,常常會有「意外之喜」:一開始本來想研究一件事,但是卻發現除了這一件事之外,還有另一件看起來無關的事也受到影響。 最近有人研究水稻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就發現了這樣的事情。
Thumbnail
很多基因的研究,常常會有「意外之喜」:一開始本來想研究一件事,但是卻發現除了這一件事之外,還有另一件看起來無關的事也受到影響。 最近有人研究水稻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就發現了這樣的事情。
Thumbnail
水稻稻瘟病菌,是引起稻熱病的兇手。稻熱病在85個國家(包括台灣)都有發生,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更可怕的是,在1985年,水稻稻瘟病菌把魔爪伸向小麥!後來科學家們發現小麥有個叫做Rmg8的基因,可以抵抗此病。 但是,這個基因到底怎麼出現在小麥中,又怎麼取得抗稻瘟病的技能的?
Thumbnail
水稻稻瘟病菌,是引起稻熱病的兇手。稻熱病在85個國家(包括台灣)都有發生,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更可怕的是,在1985年,水稻稻瘟病菌把魔爪伸向小麥!後來科學家們發現小麥有個叫做Rmg8的基因,可以抵抗此病。 但是,這個基因到底怎麼出現在小麥中,又怎麼取得抗稻瘟病的技能的?
Thumbnail
馴化(domestication)這種事,人類在一兩萬年前就在做了;但是馴化對生物與環境的影響,卻是這些年才越來越清楚。之前介紹了馴化對大麥與水稻根部菌群的影響,這一篇要介紹馴化對小麥根部菌群的影響。 先說結論:很大!
Thumbnail
馴化(domestication)這種事,人類在一兩萬年前就在做了;但是馴化對生物與環境的影響,卻是這些年才越來越清楚。之前介紹了馴化對大麥與水稻根部菌群的影響,這一篇要介紹馴化對小麥根部菌群的影響。 先說結論:很大!
Thumbnail
馴化會使作物發生所謂的「馴化症候群」:可食的部分變得更大更美味、更方便採集等等。但是最近的研究也發現,由於育種改變了植物的生理特性,所以也反過來對植物周圍的環境產生了影響。 最近的研究發現,馴化水稻與野生種水稻對共生菌根菌的互動大不相同喔!
Thumbnail
馴化會使作物發生所謂的「馴化症候群」:可食的部分變得更大更美味、更方便採集等等。但是最近的研究也發現,由於育種改變了植物的生理特性,所以也反過來對植物周圍的環境產生了影響。 最近的研究發現,馴化水稻與野生種水稻對共生菌根菌的互動大不相同喔!
Thumbnail
多細胞生物的細胞之間可以透過細胞連接(intercellular connections)或原生質絲(plasmodesmata)來互相聯絡、互通有無,單細胞的藍綠菌(cyanobacteria)會嗎?最近的研究發現,給了肯定的答案!
Thumbnail
多細胞生物的細胞之間可以透過細胞連接(intercellular connections)或原生質絲(plasmodesmata)來互相聯絡、互通有無,單細胞的藍綠菌(cyanobacteria)會嗎?最近的研究發現,給了肯定的答案!
Thumbnail
過去能固氮的植物,必須要招募「客卿」(如根瘤菌),但是最近發現有植物體內竟然有固氮的胞器~!  
Thumbnail
過去能固氮的植物,必須要招募「客卿」(如根瘤菌),但是最近發現有植物體內竟然有固氮的胞器~!  
Thumbnail
大家心裡都明白,害蟲殺不光。 因為...生態消長,A蟲走了會換B蟲來, 因為...藥沒有萬靈丹,但可能有抗藥性, 因為...噴藥的時間和鄰田不一樣,而蟲會逃, 因為...各種的因為。 但我們可以做到預防勝於治療,我們可以學習害蟲的弱點,我們可以觀察什麼條件會增加族群數量,我們可以做
Thumbnail
大家心裡都明白,害蟲殺不光。 因為...生態消長,A蟲走了會換B蟲來, 因為...藥沒有萬靈丹,但可能有抗藥性, 因為...噴藥的時間和鄰田不一樣,而蟲會逃, 因為...各種的因為。 但我們可以做到預防勝於治療,我們可以學習害蟲的弱點,我們可以觀察什麼條件會增加族群數量,我們可以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