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2021年12月28日的日記,我曾寫道:
昨晚睡前,姊姊問四歲的小寶貝:「你最喜歡的人是誰?」
他小聲地說:「阿姨。」姊姊又接連問了幾次,寶貝始終不改口,仍是:「阿姨。」
於是她改問:「那第二個喜歡的人是誰?」「爸爸。」 一直問到第五個喜歡的人,寶貝才回答:「媽媽。」
姊姊聽了有些失落,忍不住假哭了一下。
沒想到她演得太逼真,寶貝也跟著哭了出來。 姊姊連忙安撫他:「媽媽在開玩笑啦,第五也沒關係。」
等情緒平復後,姊姊輕聲問:「剛剛為什麼哭呢?」
寶貝抽噎著說:「因為…… sad。」
姊姊隔天抱怨我對他太好,他才這麼愛我,害她這個親生媽媽居然只排第五!
我笑著說:「不需要在意名次,寶貝看到妳哭會跟著難過,代表他愛妳、在意妳,這比任何名次更重要。」
但姊姊卻回說,寶貝會哭,是因為害怕,而不是在意。或許她說的也有道理,我的確對寶貝有些溺愛,總讓姊姊成了家裡唯一講原則、扮黑臉的人。我也感到些許內疚,在這樣的家庭互動中,姊姊默默承受了許多說不出口的委屈。
然而一週後,與寶貝視訊時,我還是忍不住,帶著一點玩笑、也帶著一點期待,問他:「你比較喜歡媽媽,還是阿姨?」
寶貝對著螢幕說:「阿姨。」語畢,立刻把臉埋進姊姊的懷裡。
我以為他是在害羞,但姊姊卻認為那是他對媽媽感到愧疚的表現。
不該讓寶貝捲進大人的爭寵遊戲裡;這塊小小的夾心餅乾,說實話怕傷了媽媽,不說又背離自己的本心。
但儘管如此,我還是忍不住感謝寶貝,滿足了阿姨那一點微不足道的虛榮心。
三年過去,七歲的他已學會慎重。
睡前,我再次問:「你最喜歡的人是誰?」
他先大喊:「不說,就是不說!」
在我保證不生氣後,他才緩緩念出前七名:「第一名是媽媽,第二名是妳,第三名是爸爸,第四名是大舅舅,第五名是台北阿公,第六名是台中阿公,第七名是小舅舅。」
我怎麼會生氣呢?寶貝若能早日認知到,媽媽是孩子生命裡的白開水,平淡卻必需;阿姨不過是偶爾犒賞自己的一杯含糖飲料,也未嘗不是好事。
而且,遠在屏東、難得見面的小舅舅,竟排在平日對寶貝無微不至照顧的兩位阿嬤之前?這樣的名次,我又何必當真呢?一笑置之即可。
只是,寶貝知道他在我心中有分量,便威脅我,把名次當作談判籌碼:「如果妳跟媽媽吵架,妳就變成第三名。」
不得不提醒自己,大人雖未在孩子面前吵架,但孩子早已察覺,悄悄記在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