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段考卷有篇文章如下:

我同學在ig便利貼說這篇文章荒謬、無恥、歧視聲優文化,我就好奇啦,因為我完全看不出來。問了他之後,我們互相釐清了彼此想表達的概念,最後發現他其實是不覺得存在一種社會要求預設女性聲音甜美,即作者觀察到要求配音員聲音甜美的這個現象並不代表更高程度上的社會要求,是一件自然且沒什麼問題的事情。
但我覺得這個社會要求其實是存在的,論述如下:
第一個是vtuber。我看過好幾個vtuber說過自己有平常說話的聲線,但直播時一定都是用比較Q、比較高(用那篇文章的形容詞就是“甜美”)的聲線。我覺得可能是因為甜美的聲線更符合社會對女生的預設,而在商業的世界自然是要滿足多數人的需求嘛,所以在v裡這個現象很明顯。而且有很多我覺得還好的聲音我妹都直接跟我說太高了,聽起來很做作,有點噁心,我才意識到男生判斷女生聲音是否自然的能力其實超差的。男生在這件事上基本沒有發言權。
第二是我國中時有一個學姐,他因為自己聲音偏沙啞所以有點自卑(那時候跟他比較好,感覺他真的有點困擾)。但我覺得男生很少人會因為這個煩惱,或是說這種事根本不會進入腦袋。我從這個對比感覺到了社會對女性聲音的某種期待,可能程度沒有那麼大,但確實是存在的,不然就沒有人會因為不符合這個預設值而感到困擾了。
我是覺得社會有一堆要求,大部分沒什麼問題,但只要我們發現有一些有問題,就應該改變我們的思考方式和對應態度(像對待同婚議題一樣)。畢竟你很難說自己以後不會變成碰到問題的那一個。讓社會整體的煩惱少一點,快樂多一點,科技進步的同時(都要移民火星還有做出AGI和腦機介面了)讓更多人生活的更快樂,這樣才有意義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