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時的國中制服似乎沒這麼好看
上週去一個機構做了一場關於「新世代青少年觀察」的分享,
整理資料過程,
我國中的叛逆事件浮上來,縱使已過了20多年,依然歷歷在目。
我稱之為「家政課上的叛逆少女」事件。
那時我國三,特別不喜歡新來的家政老師。
她外型可愛、會打扮,標準的家政老師模樣,
校園中難得出現這種老師,同學們都很喜歡他。
大家越是喜歡她,我就越故意不喜歡她,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某一天家政課,當時我已經申請上高中,那一堂家政課的娃娃也縫完了,很悠閒地在跟同學聊天
她想要找我聊天、拉近關係,於是在課上叫我的綽號-「梅子~~」,
我不知道哪來的不爽情緒,直接回嘴「梅子是你叫的喔?」
不帶一個髒字卻力道十足威猛~
瞬間氣氛凍結,她愣住了,此話一出我也後悔了,是在兇什麼啦>"<
其實我不想這麼兇,但我當下真的好想說反話,是一種拋出能量、釋放壓力的感覺。
據說下課後她回辦公室哭得很傷心,我也被班導師叫去訓了一頓,
回到家再被我媽教育一次,當晚我馬上寫了一篇文情並茂的道歉悔過文,
隔天送過去跟老師道歉。
用青少年發展心理學來分析一下15歲的我:
一、自我意識高漲(egocentrism)
當時我認為,「梅子」是好朋友之間對我的稱呼,
能夠互相用綽號來稱呼,代表被認可是「同一國」的,
但家政老師對我來說,還沒被我認定是同一國的,所以我如此生氣。
非常想特立獨行的時期,大家喜歡的東西,我就偏偏不喜歡。
當時內心深處OS應該是長這樣:
「我不想跟大家一樣喜歡她,我想有自己的態度,我有我自己獨立的眼光與標準!」
二、情緒主導理性
青春期的大腦前額葉皮質(負責判斷與衝動控制)尚在發展中,因此出現「說完話才後悔」的情緒反應。
當下「情緒」主導了我的理性,就是無法有禮貌的好好說話。
大腦到了30歲是發展全盛期,甚至有研究40歲還會走向一個高峰!
這是正常的發展過程。
不過可以給自己拍拍手的是~至少在當時我已經能馬上察覺「後悔」,
只是礙於面子,我無法馬上表現我的後悔。
三、投射心理(Projection)
我們面對壓力、焦慮、內在衝突時,潛意識用來保護自我不受傷害的心理策略即稱為「防衛機制」。
短期內可以保護我們免於崩潰或過度焦慮,
但長期過度使用,可能會讓人逃避真實情感或阻礙成長。
防衛機制有很多種,
常見的有:否認、投射、退行、昇華、內攝、壓抑、合理化、投射、轉移等。
有時候~我們會將自己內在的矛盾感受(喜歡跟厭惡都有,大部分是負向的感受)投射到他人身上,
也因為對方有自己羨慕的特質,而產生投射。
明明我對這位老師有好感卻無法接受自己竟然要去羨慕她!?
轉而認為「老師在討好我,很假誒」。
或許我對她有某種程度的羨慕、喜歡(欣賞她會穿搭、長得好看),
卻因為她受大家歡迎、符合大眾期待而壓抑了這些情緒,不知不覺中轉而變成對她的「故意反感」。
在舞蹈治療於創傷知情應用的課上,聽到這句話的分享我很喜歡:
“Emotion=Energy in Motion”
-在情緒表達中,包括了能量與動作。
也就是說~
不只是情緒可以覺察,
情緒的能量與肢體動作也是能去提取應用的素材。
當時充滿叛逆、不爽的「情緒」的我,
表現出來的是想要反抗、獨立、成為特別的「能量」,
以及搭配講出那句傷人的話這個「動作」。
若現在我能站在15歲的自己面前,
我會從這三個面向去好好看我自己,
就不會只有「懊悔、羞愧、憤怒」留下來。
當然,當時15歲的自己並不會知道這一切。
所幸20年後,這份記憶還能重新提取,
成為現在走向專業的重要教材。
該說這是還債之路,還是特質之路呢?
可能都有吧哈哈!
總而言之,佩服能跟青少年一起工作的人,
心臟強度要很夠,彈性也要很大。
也很感謝當年的這位老師,
願意接受我的道歉,包容我的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