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難過、生氣時,總想找代罪羔羊?

為何我們難過、生氣時,總想找代罪羔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先預祝李雅英廣告上線順利,水水噠!

先預祝李雅英廣告上線順利,水水噠!


前幾天晚上與舍弟進行久違的餐桌夜談,

那是一個我跟弟弟睡前聊天、吃泡麵、吃水果的放鬆狀態。

  • 弟:我前幾天發生一件很難過的事想跟你說~我很認真地想幫忙媽媽做好一件事,但是聽到她口氣有不耐煩的情緒,搞得我也很煩,我明明就很想做好,卻得到不耐煩的對待,一股氣就上來。我坦白我很不好受之後,竟然鬱悶到大哭。

  • 我:哇,想必真的非常不好受,我懂那種悶在胸口的感覺。但你沒有壓抑著情緒,釋放地哭出來是很好的。哭出來就沒有那麼悶了吧?

  • 弟:對。不過還有後續。當我再次跟媽媽提起此事時,她說她為了自己的口氣不好而道歉,但她心裡並沒有不耐煩的意思,希望我別誤會。但我聽完更生氣了,這樣說是要我自己吞下那些生氣跟委屈的感受嗎?要我一個人負責任嗎?好像她都沒錯似的?...blabla

  • 我:這邊我想先按個暫停鍵,我想整理一下你剛剛說的內容。首先,我聽到你說的內容中,媽媽已經有跟你道歉了,所以她並不是不知道自己口氣不好,但她也跟你坦承了,她心裡並沒有如同口氣表達的意思。

第二,為什麼你的生氣跟委屈感,要找個人來為這些情緒「負責」呢?你有沒有發現,當你快樂、開心時,不會去想是誰誰誰讓我開心、我好感謝。但是當自己擁有負面情緒時,卻很想找一個外在的人、事、物來背負這個罪名?

  • 弟:對誒!為什麼會這樣?

  • 我:因為我們天生不喜歡自己有負面的、不好的、失敗的、輸的感覺,尤其是負面情緒,不只讓自己感覺很糟,也對身體不好。但喜怒哀樂,都是我們情緒的一部分。

    情緒沒有對錯,只有我們想不想接受。不想接受的情緒,自然就會往外丟,這時身邊的人就會遭殃了。情緒有快樂就有悲傷,有贏也有輸,有開心也會有憤怒,有榮耀的時刻也會有低潮的模樣。

    所以~當自己出現生氣到不行、鬱悶到不行、憤怒到不行等的時刻,比起去想:「都是因為OOO我才這樣、XXX怎麼可以這樣對我、我才沒有呢你亂講!好啊那我也爛啊...」更好的方式是,可以去想想看這些挑起自己負面感受的「共通點」是什麼

    每一次發生時,記錄下來。這些議題是自己在意的嗎?還是原生家庭中在意的?還是在什麼期待下而去在意的?

    這樣想不是要抹滅那些人事物的錯誤或模糊是非,但這個機會可以去覺察自己,是更好的!

這次餐桌夜談後,我想起榮格的「陰影」概念,

剛好最近正在看的書-「情緒陰影」也即將進入尾聲。

__

在榮格心理學中,「陰影(Shadow)」指的是:

個人潛意識中被壓抑、否認、不被接受的特質,包括負面(如憤怒、自私)和有時也包含正面(如創造力、勇氣但被自己壓抑)的部分。

榮格認為:

陰影是人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有。

如果不面對陰影,它會以破壞性或失控的方式表現出來。

面對並整合陰影,能讓人成為更完整、成熟的自己,這個過程叫做「個體化」(Individuation)。

一句話總結陰影的概念:

「陰影是我們不想承認,但其實也是我們的一部分。」

比如,一個人從小被教導「要有禮貌,不要隨便發脾氣」。

所以他長大後,把自己的「生氣」這種情緒藏起來,認為自己「是不會生氣的人」。

但其實,這份被壓抑的生氣就躲在他的「陰影」裡,沒有消失。

結果,有一天遇到很小的事情,比如有人插隊,他卻突然爆炸大怒,自己也嚇到。

這就是陰影跑出來了。

因為你不認識、不接納它,它就會用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現。

有光明面,就有陰影面。就像面對光後面總有影子,但影子總是在我們身後對吧?

所以陰影面其實很難察覺,很難面對,也很難去承認它。

最好的方式就是,發現後與它共存,並非壓抑。

甚至能夠進一步,把陰影從你的倉庫裡拿出來回收再利用,使陰影不是壓垮自己、吞噬自己的存在。

___

爾後某天,好朋友傳給我一段社群上看到的話:

「如果某個人事物讓妳感到筋疲力盡,那它就不適合妳...如果妳發現,自己在某些人事物周遭,經常感到筋疲力盡的話,那就代表它和妳的靈魂並不同頻。要看人生中哪些東西屬於妳,最大的判斷標準,就是妳是否感到平靜。請保護好妳的平靜。」

我覺得上述內容並不全然正確。

個體化鼓勵我們進行陰影與光明面的整合,但不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個體化」和「做自己」的差別?

個體化(Individuation)在榮格心理學裡,

是指認識、整合自己各個面向(包括光明面和陰影面),

變成一個真正完整、成熟、有意識的自己。

而不是說:「我想怎樣就怎樣,誰都別管我。」

那種「我爽就好」的態度,反而是沒有真正認識自己的幼稚表現,

只是盲目被自己某些衝動或慾望牽著走,不算是真正的個體化。

真正的個體化,並不是隻順著自己的舒服走。

人需要跟外界、文化、規範、他人互動中,不斷碰撞、修正、鍛鍊自己,

這些適度的壓力,是必要的養分。

個體化過程中有三步驟:

  1. 面對內心的矛盾與陰影:誠實看見自己的不完美,並接納它。
  2. 在外界磨練中調整自己:不是盲從別人,但也不是完全拒絕社會規範,而是找到自己能接受的平衡點。
  3. 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自己選的路,不推給別人,不怨天尤人,遇到困難也願意承擔、學習、成長。

所以真正的成熟版「做自己」,應該是:

「了解自己 → 不逃避成長的痛苦 → 持續打磨自己 → 成為心靈堅韌的人」。

「真正的做自己,不是拒絕壓力,而是能在壓力中認識自己、雕塑自己。」

真正屬於你的東西,不一定只會帶來平靜與舒適。

有時候,它也會帶來動盪、掙扎、甚至痛苦,因為那些都是你成為自己的必經之路。

那段話改寫成以下我覺得更完整:

「真正屬於你的,不只是讓你當下感到平靜的東西,

也包括那些推動你成長、促使你整合陰影、讓你成為更完整的自己的歷程。」

(回到餐桌夜談)

弟:講完之後我好多了,謝謝你。

我:我也很開心你睡前願意跟我講這些。

弟:因為我信任你,我覺得我可以說。

我:(充滿感激地)那我先去睡覺囉~晚安^^



avatar-img
心寫來潮
2會員
14內容數
心理諮商所研究生|Pilates考照中|紫微斗數練習生|廣告製片企劃|街舞老師|基督徒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心寫來潮 的其他內容
「我們不會讓一個小孩半夜獨自走在巴黎街頭,但卻放他深夜一個人在房間看手機。這兩者的危險程度不相上下。」 上個月去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聽青少年自殺防治講座時,講者推薦了這部影集。 雖然這部影集只有4集,但每一集的節奏與故事線都很清楚, 看似衝動下無辜的暴力殺人致死、學校環境調查與理解、心
你累計了許多飛行 你用心挑選紀念品 你蒐集了地圖上每一次的風和日麗 你擁抱熱情的島嶼 你埋葬記憶的土耳其 你流連電影裡美麗的不真實的場景 卻說不出你愛我的原因 卻說不出你欣賞我哪一種表情... 《陳綺貞,旅行的意義》 透過今天的表達性藝術治療課程, 我再次梳理清明連假搭乘南迴
5/5藍皮解憂號
與閨蜜們聊天過程中,總是能聽到不少的感受與想法: 「他就是個直男,聽不懂我要什麼」 「我覺得我們兩個就是不同世界的人」 「他也沒關心我的感受,劈頭就唸我都在家怎麼家事都沒做好」 聽到當下我並不想站在哪一方,感受是真的,表現出來的樣子也是真的,很難說誰對誰錯, 只是對不上頻,或者彼此資訊
「我們不會讓一個小孩半夜獨自走在巴黎街頭,但卻放他深夜一個人在房間看手機。這兩者的危險程度不相上下。」 上個月去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聽青少年自殺防治講座時,講者推薦了這部影集。 雖然這部影集只有4集,但每一集的節奏與故事線都很清楚, 看似衝動下無辜的暴力殺人致死、學校環境調查與理解、心
你累計了許多飛行 你用心挑選紀念品 你蒐集了地圖上每一次的風和日麗 你擁抱熱情的島嶼 你埋葬記憶的土耳其 你流連電影裡美麗的不真實的場景 卻說不出你愛我的原因 卻說不出你欣賞我哪一種表情... 《陳綺貞,旅行的意義》 透過今天的表達性藝術治療課程, 我再次梳理清明連假搭乘南迴
5/5藍皮解憂號
與閨蜜們聊天過程中,總是能聽到不少的感受與想法: 「他就是個直男,聽不懂我要什麼」 「我覺得我們兩個就是不同世界的人」 「他也沒關心我的感受,劈頭就唸我都在家怎麼家事都沒做好」 聽到當下我並不想站在哪一方,感受是真的,表現出來的樣子也是真的,很難說誰對誰錯, 只是對不上頻,或者彼此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