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劇照《混沌少年時》。情緒跟肢體張力都滿點的對峙瞬間。
「我們不會讓一個小孩半夜獨自走在巴黎街頭,但卻放他深夜一個人在房間看手機。這兩者的危險程度不相上下。」
上個月去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聽青少年自殺防治講座時,講者推薦了這部影集。
雖然這部影集只有4集,但每一集的節奏與故事線都很清楚,
看似衝動下無辜的暴力殺人致死、學校環境調查與理解、心理師的對談,
以及家長面臨的大眾壓力陰影跟家庭自我檢視,戲劇張力鋪陳到位卻不誇飾。
尤其是飾演傑米的15歲男主角演技有夠驚人(也蠻帥的),
我完全被帶入一位青少年在殺人後的人格解離。
導演用一鏡到底的手法,沒有花俏的運鏡,最直觀的剪輯,
每一幕、每一位青少年的表情與他們深不可測的情緒,
彷彿在帶領我看進一場又一場的青少年成長警世鏡頭。
雖然看到中間會覺得是在譴責社群文化影響青少年對於交友、性吸引力等的觀念偏頗,
但到最後並不是只有聚焦於社群媒體,而是收在家庭成員相處之間潛移默化的影響,
給觀眾一個留白討論的空間。
「道德底線在哪裡?」
前幾天在一個諮商演練活動中,輪到我扮演諮商師跟個案對談完,
有夥伴問我:你對剛剛個案闡述的議題,心裡的道德線有影響你晤談過程的工作方向嗎?
我說:這行業會遇到的人道德觀有千百種,過度嚴格或低落都有可能,就算我有自己的道德底線,也不見得是他接受的。所以我想先順著他的視線去看世界,可能他正因為高道德標準而讓自己痛苦,也可能因為無道德感而空虛混沌。
想起聽過一位律師說過,思考案主的順序是情、理、法,
首先先瞭解對方的感受、心情,再講理,最後一道防線才是法規。
正如影集中心理師和傑米對談時,傑米一直想問心理師他這樣對嗎?這樣錯了嗎?
然而心理師卻不斷強調-
「我怎麼想不重要,但我想知道你是怎麼想的。」
從一開始傑米不承認自己犯下殺人罪行,到最後在他爸爸生日當天,也是他的審判庭開審前兩週,他打給爸爸說他想認罪了。傑米從「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暴力過失殺死一位女同學」,到他真的知道什麼是「殺死一個人」的嚴重性。
願意坦承面對自己的陰影黑暗面,這需要非常大的勇氣。
我想就「網路社群」、「家庭教育環境」、「父權社會」、「厭女情節」四個面向融合Bandura的同儕認同與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以及Beck 的認知偏誤等概念來探討這部影集。
溫馨小提醒~內有暴雷,慎入。
一、網路社群文化:演算法下的少年孤島
在影集中可以看見主角沉迷於匿名論壇、極端主義提倡之社群,那些地方提供他一種「被理解」的錯覺。特別是當青少年之間用著只有他們自己才懂的語言或符號時,更促成一種「我們是一國」的氛圍。 但實際上,社群平台的演算法常強化迴音室效應,搜尋者只會接觸到與自身情緒共鳴的極端內容。當孤單與焦慮找不到出口時,網路反而成為引燃怒火的火種。如果學校與家庭缺乏陪伴,網路就會搶先一步成為「導師」。
第二集中,警探去學校收集證據時,劇本刻意帶出現在多媒體的上課環境,老師多半是放影片過完一堂課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對學生在學校表現並不清楚。
✅青少年常透過觀察模仿來形塑行為,網路社群如論壇、社群媒體,網路KOL、Youtuber成為新的「模仿物件」。
✅極端社群提供一種「身分認同」,強化行為的正當性,尤其當現實生活中無法獲得認同時。
✅視覺化與互動強的媒體內容更易加速「代入」與「學習」。
問題不在於「上網」,而在於是否擁有辨識資訊、媒體識讀的能力。但若尚未到達能正確判斷的年紀,不如強制規定青少年上網以及社群使用需求。而這件事不是學校老師的責任,而是要從家中父母做起,這聽起來有點困難吧!聽過一位精神科醫生分享,他從自身做起,自己降低在小孩面前使用手機的頻率,也強制規範小孩的手機使用跟社群申請。
AI浪潮之下,我認為網路影響只會越來越大,在媒體提供者這一端,有其社會責任要製作出好的視覺媒體。
二、家庭教育環境:家裡真的是我可以表達意見的安全環境嗎?
從傑米父母的口中都曾說出:他成績很不錯呀,是個好學生。
劇中帶出來的傑米的家庭也是一個溫馨、和樂的家庭,父母無不良嗜好,爸爸努力工作賺錢,是一個顧家愛太太的好男人。
不過可以觀察到,家裡面的事,在這個家當中是爸爸說的算。
爸爸只要說一,媽媽沒有說二的權利,也沒有可討論的空間。
從夫妻互動可以看出,家裡面的氣氛很少有能討論、商量的空間。
而這也無形塑造了傑米的心理壓力,使他遇到挫折時,只想壓制對方、勝過對方,
沒有可商量的餘地。
✅ 家庭不該只是「糾正錯誤」的場所,更應是容納脆弱與挫折的避風港。
✅ 「你怎麼會這樣想?」不如換成「你為什麼這麼覺得?」
✅ 當父母「以成就為愛的條件」,孩子會為了取悅而壓抑真實需求,最終導致內在分裂。
三、父權社會:男孩可以哭嗎?有毒的男子氣概(Toxic Masculinity)
在長期父權社會的框架中,男孩從小被灌輸「要堅強、要有主見、要像個男人、要陽剛」等觀念。
這讓他們將痛苦壓抑成冷漠或憤怒,導致情緒只有「憤怒」能安全地表達。
在影集中,主角的內心其實非常渴望被接納,
但社會對「男性脆弱」的否定讓他選擇武裝。
傑米也提到,爸爸會帶我去踢球,但我踢得很糟,他看起來感到很丟臉。他也帶我去打拳擊,但我沒辦法。傑米的爸爸也曾多次表示,自己是多麼的疼愛兒子,多麼的想栽培他成為一名男子漢,但是那些爸爸眼中的「陽剛」模樣並不是真正適合傑米的。
第四集中,傑米從少年觀護所中畫了一張爸爸畫像的生日賀卡寄出,爸爸一直讚嘆畫得真好,也才想起傑米從小總是很愛畫畫,也很會畫畫。
從一開始傑米被逮補,不斷地哭喊著「不是我做的」,到爸爸親眼看見監視器畫面清楚拍下自己的兒子拿刀砍了對方女生7刀,當下直接血流過多致死,爸爸這才崩潰。
但傑米卻一直聲稱「不是我做的」。為何產生這種解離反應呢?
先說在第一集已經提到,傑米的生理以及精神評估上,他是被評估為精神正常,甚至是聰明的,所以暫且排除精神疾患異常之可能。
因為從小到大,他不被允許「輸」或者「做錯事」。
這個不允許的感受是從哪邊來的呢?
從傑米觀察到爸爸對他踢球沒踢好、輸了的反應-「別過臉不想看」
於是自他心中,沒辦法被身邊最愛的人,最像男人的人-父親允許承認「我做錯了」、「我做了不對的事」、「我做得不好」
爸爸雖然沒有真的從口語譴責,但是肢體語言和表情傳達出來的感受是真實的。
- 真正的強大,不是壓抑情緒,而是能夠誠實面對自己。
- 我們應該允許男孩「不那麼陽剛」、允許他們脆弱。
- 男孩從小被訓練扮演「強者」角色,抑制情緒表達,將脆弱視為羞恥。
- 久而久之,情緒只能透過「攻擊」、「暴力」、「吼叫」等來呈現,無法建立健康的情緒辨識與溝通方式。
四、厭女情結:當情感失敗被轉化為仇恨
「厭女情結」(Misogyny)
指的是對女性的仇視、貶低、厭惡,這種情結不只是個人偏見,
而是存在於文化、制度、語言與潛意識中的一種性別不平等體系。
厭女不見得是討厭女性,而是長久下來對女性的標籤,例如:
- 女性在職場表現積極,被視為「難搞」或「太有野心」,男性則是「有企圖心」。
- 成功女性容易被質疑「靠關係」、「靠外貌」。
- 女性政治人物、企業領導常成為性別攻擊的物件。
- 期待女性扮演「溫柔」、「服從」、「體貼」的角色,否則便被批評為「不夠女人味」。
- 商業媒體強調女性的「可被消費」特質,如性感、溫柔、青春,並藉此銷售產品。
劇中傑米接觸到了 Incel(非自願單身者)社群(類似哥布林嗎?但哥布林應該沒有這麼極端?)
那是一個將個人情感挫折歸咎於「女性不願意愛他們」的極端思想圈。
Incel思維常見認知扭曲如「以偏概全」、「災難化」、「外在歸因」——將一切失敗歸咎於他人(特別是女性)。自尊低落者會尋求將內在失敗外部化,以保護自我形象。
若未學會處理拒絕、孤獨,就容易透過仇恨來掩蓋創傷。
在第三集當中,心理師和傑米對談是我覺得最精彩的一段。
一方面是我看到男演員的情緒拿捏得很到位,真的不像演的。
而這是心理師和他最後一次見面,前面已經累積了多次晤談的信任感。
從心理師記得他喜歡喝熱可可加棉花糖,還為他準備三明治可以看出用心程度。
在這次晤談中,心理師聚焦在他對於父親、爺爺的看法,
想瞭解家中的男性長輩帶給他什麼樣的男性氣質想像。
從而想要去瞭解,他眼中的「女性」又是什麼樣的存在?
他對「女性」的想像與眼光又是如何?
他喜歡的女生-凱蒂,在他的社群下留言嘲笑他是非自願單身,
或許是出於好玩,但也引起大家按讚關注,造成另類隱形霸凌現場。
在與心理師對談中傑米提到:「大家都笑凱蒂的身材普通,有些男生想侵犯她,但我不會笑他,我沒有要侵犯她,我可以接受她的。我、我只是....」(遲遲說不出「我拿刀砍她」)
無法被接受的慾望表達(凱蒂拒絕的方式想必也很不成熟,她提到:「我沒那麼飢不擇食」),在傑米身上不知不覺轉變成暴力,一份致死的暴力。
✅ 厭女不是天生的,是在缺乏健全性教育與情緒教育的環境中養成的。
✅ 男孩也需要被教育如何處理被拒絕、失戀、孤獨,而不是用貶低女性來重建自信。
總結:比起找個代罪羔羊,彼此都進行修通吧
不是要怪父母、怪社群、怪性別、怪制度,而是該看見—
這些結構如何聯手壓迫了正在尋找自我的青少年。
我們應該問的不是「他為什麼變成這樣?」
而是:「我們有沒有給過他,除了憤怒、尋求網路解答以外的選擇?」
以下幾句對話與思想方式,是可以放到日常生活中練習的。一開始或許會很彆扭,那是因為我們太不習慣討論情緒與感受:
- 不要只說「這不能看」,而是一起討論「這影片讓你有什麼感覺?」
- 與其封鎖,不如教他們辨識:「這內容是真的嗎?」、「這個留言對誰有好處?」
- 偶爾一起看他喜歡的YouTuber、遊戲直播,不評論對錯,而是問:「你為什麼喜歡他?」
- 孩子說「我今天被排擠了」,父母常直覺回「那你就去找別的朋友啊~」。 → 更好的回應是先同理,再討論。「你一定很難受,要不要跟我說說看發生什麼事?」
- 「你考這樣,枉費我花這麼多錢讓你去補習?!」 → 改成:「我看見你已經很努力了,我們一起來看看可以怎麼調整」更能幫助他建立自信。
- 男生通常抓不太到「形容內心感受」的語言,可以給選擇式問句:「你的生氣,是來自於覺得自己很差?還是覺得被忽視?」
- 情感上被拒絕時,不要去指責或跟著一起罵,而是引導他:「被拒絕不等於你不好,每個人有他選擇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