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開台北當代藝博的蠻觸之爭,此間究竟有許多業者如痀僂承蜩一般耐得寂靜默默努力。最近就有兩檔短片展很有意思。
其玟畫廊5/7~5/11在空總快閃的「劉肇興--人麻三部曲」是長達十數年的系列作,包含了三部影片。雖說每部都不長,卻是橫跨歐、亞、美的製作。雖不能誇張是十年磨一劍,但能很清楚看到作品從構想到拍攝與後製的漸次成長擴展過程,卻能夠警策收攝在同一個主題下。

PTT Space 則是輪播四部新加坡藝術家Russell Morton的短片。四部片的風格主題各異,但是熟悉藝術史以及東南亞歷史文化的觀眾絕對備感親切。

畫廊推短片與錄像藝術是需要一點執著的,因為這種作品太難賣給個人藏家了。但這些媒材的美學與影像語言的現代性本身就讓我切身有感。這次其玟與PTT Space放映的作品嚴格說並非模組化、互動性、自動生成、跨媒体與圖像的當代錄像藝術,且多有清晰的敘事結構或抒情背景,但是觀賞者能從影音與情節的線索引申超連結(hyperlink)到更廣闊的社會與文化情境。從這個立場來說:這些作品自然不是商業或者休閒的作品,而有其獨到的藝術內涵。

劉肇興與Russell Morton的作品有一個理所當然卻在台灣的主流錄像與藝術電影圈很難得的特色,就是影像語言的洗鍊。這裏牽涉的,除了拍攝、剪接技巧,分鏡串接的熟練程度,最主要是攝製的哲學與不少此間的創作者有很大的差別。這兩人都致力的,是以影像本身的圓融來打造觀者最自在的觀影經驗,不強加支配觀者非得讀出作者的意圖,而觀者自有詮釋的權利。粗淺地說:台灣不少影像工作者好像總愛扛著一塊什麽意識、理念、學說,非要把整個作品烙上自我印記,又生怕觀眾不懂,非得喋喋不休不可---或用鏡頭絮叨,甚或加旁白加字幕,搞得想法與情緒超載,而基本影像品質卻又撐不住雜遝的企圖。我曾與一位朋友如此抱怨過某知名錄像藝術家,朋友說或許那是「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刻意展現的雜訊、噪音的剪切(Cut up) 或是理念的蒙太奇。我是沒那麽肯定諸多此間影像工作者是否裝逼弄巧成拙,但欣賞起來如坐針氈,看後毫無回味,實在難叫好!況且,作者完成作品之後,本來就無力再獨霸作品的感受與解釋的權利,不是嗎?!

我對劉肇興說:你的音樂很好。他興奮地對我訴說作品的音樂對他的創作過程的關鍵作用。驚喜地聆聽之餘,我不免也慨嘆此間的錄像與電影創作者對配音、配樂的重視程度,乃至於演員的口白表情都有待加強。此間錄像藝術創作者還特別喜歡擷取一些電子音效當背景聲,電玩味十足。就算沒辦法請到優秀的音樂家,至少現在用AI 精細打磨一下配音配樂,不難吧?!否則眼看好影像,耳聽罐頭音,多煞風景!

其玟算是台灣碩果僅存的專業錄像藝術業者,蜚聲國際。劉肇興的發表會剛落幕,她又帶著一票國內外藝術家,於5/17~6/14在東京展演。如果無法躬逢盛事的台灣藝術愛好者,幸好可在6/7前親臨PTT Space 欣賞Russell Morton。在虎頭蛇尾的台北當代藝博留下不甚美麗的背影後,還有這種堅持作傻事的業者,反倒讓我看到台北藝壇沈沈霧霾間隙透出的一絲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