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這篇文章是要等510活動過後一週再發表,那時人們應比較能平靜的看懂我想表達的事情。
但因為這兩天發生一些事,還是決定提前發表了,。
關心兒虐案件的林月琴委員,受到網軍大規模留言與實體政治人物的抹黑攻擊後,我覺得大家應該比較能瞭解「確實有一些勢力,不願兒虐案件得到正常及正確方向的關注,並截斷進一步有建設性的制度修正」。也許是護主,也許是相關組織的門神(例如在門前阻擋同黨議員進入,使會議人數不足,市長不需報告),他們會全力攻擊相關公民運動團體以及主要倡議者。
文章開始:
電影《恐懼的總合》,大意是恐怖份子用各種資訊舖陳「核戰爭」的恐懼,要引導美蘇兩方誤判而攻擊對方,使世界發生核武大戰。
「510 終結兒虐.陪你長大」的活動,顯然也上演著「操作誤判」的《恐懼的總合》。
初期當資訊層層堆疊一兩天時,便開始有人建議不要參與該活動。
在開始說明前需先瞭解,若「活動規模減小、社會關注度減小」,會符合哪些人的期望:
1.應被究責而感到壓力的人;
2.參與虐待兒童,甚至拍影片(創意私房)的人;
3.兒童照顧相關產業,不希望加強管理與管制或有未被發現案件的園所。
於是本文先將網上流傳的各種疑慮,進行以下分類整理。
每一點的雙箭頭 ⟷ ,左邊是人們的懷疑,右邊是官方的說明或我的觀察、判斷。
A.主辦背景疑慮:
1.發起人身份不明 ⟷ 爭議後,主辦團體有兩個人公開姓名。
2.辦活動原因不明 ⟷ 此為主辦團體319活動的延續,當時對參與者的承諾是「聯署過XXX人,就上凱道」。
3.主辦人是中國人或中配 ⟷ 查無資料,應是與當日另一陸配遊行活動進行了聯想連結。
4.財源不明 ⟷ 主辦團體有出面說明。
B.與「陸配遊行活動」互用疑慮:
1.路權地圖接近 ⟷ 當天活動現場場勘,實際相隔很遠。



2.充人數 ⟷ 兩活動相隔很遠,實際無法在任何畫面上同框。
3.人員互相流動 ⟷ 當天在圓環觀察一段時間,未觀察到人員互相流動。
兩個活動的參與者類型差別很大,挺中配的以老年人為主,政黨特徵鮮明(統促、新黨),終結兒虐的以青壯年為主,許多家長是帶著小孩或推嬰兒車。



C.動機相關疑慮:
1.打擊民進黨政府 ⟷ 當天場勘後回來觀看直播存檔,並沒有一般打擊民進黨政府的口號。
例如,賴清德下台、民進黨下台的口號訴求。
2.與挺陸配活動配合 ⟷ 當天未有配合。
並且在路口圍欄上,掛有清楚的標語:「陸配遊行不要來」。

D.訴求相關疑慮
1.沒有究責到市長 ⟷ 官方說先前活動中有究責。
2.沒有批評雙北及兒福聯盟 ⟷ 有,活動當天有一個口號是:雙北道歉,兒福解散。
在會場還有一橫幅寫著「黑心兒盟竄改真相,販嬰財團即刻下架」。

3.沒有找立委或做其他該做的事 ⟷ 實際上有找立委,提出此類型的批評者,常常未先確認是否真的沒做。
4.在提到OO的地方,說沒有提到XX ⟷ 典型的操作資訊不對稱。
此類質疑,通常只要經過檢驗,就會發現確實有提到。
E.對活動支持者的疑慮
1.中共網軍持 JusticForKaiKai A4 照片 ⟷ 中共網軍的目的,如果是想藉此抹紅活動?
出了那一招之後,就可以等著台灣自己內鬥。
2.吳宗憲立委轉發支持此活動 ⟷ 有沒有到場不知道,但當天本人並未上台。
轉發就可以喧賓奪主,似乎太好操弄。
3.有外國人支持者 ⟷ 相關聲援剴剴的活動已持續一年多,之前就已有外國人關心與參與。
任何活動,如果只要有外國人參與就是境外勢力介入,那似乎有點太中國政府常抹反對者為境外勢力的感覺。
對任一資訊接收的個體來說,
以上這些不同來源提供的疑慮,疊加成為《恐懼的總合》。
造成的結果,就是令各方共同誤判:「這是紅色勢力的活動!大家不要參加!」
實務上根本不用堆疊這麼多疑慮,只要從上述十幾點中,取出兩三個(任意疑慮)+一個(中國相關),就可以使單一個體自行得出「不參加」的結論,或者認同「不參加」的建議。
人們的腦力在經歷這麼多疑慮時,已無法正常思考中共網軍藉此操弄的真實目的。
而510版的《恐懼的總合》,最具體的效果是:(不包括隱而未見的群體心理變化)
1.人數減少:很多原本可能到場的人未到場,符合了開頭那些人的期望。
2.訴求力度削弱:活動主辦方在台上增加了多次的闢謠說明,在入口處加做了「陸配遊行不要來」的橫幅。
#反情報操作 - 因應策略:
對懷疑者,我的建議是:
1.瞭解「疑慮的起點」與「現況的終點」的真實差距。
例如,前述的多項疑點,直到活動結束後,也未見有足夠證據證明。
有些疑點甚至官方都出來闢謠了,但還是繼續影響人們的認知。
2.實際參與活動、蒐集證據及資料,而不是像一些政客的「連連看」模式。
3.鼓勵或努力使真相在該場所露出。
例如在會場舉牌或發傳單,指出雙北市府的不作為及國民黨擋會議。
4.不要採取加劇對立的方式。
未有明確證據可說服參與者及其他人時,在別人眼中就是不理性的人,這會使自己所屬陣營與他人產生對立。
5.思考真實的未獲政治力支援的公民運動的形態、經驗與困難。
什麼樣的質疑是適當的,什麼樣的質疑可能與公民運動的基礎相斥。
例如,沒有100 分的提案就不能提、沒有做到OO就不應該XX。
蓬勃發展的民主社會,正常的討論交流,各種不成熟的倡議團體能夠慢慢成長,似乎對我們的未來更有幫助。
對各種公民運動的主辦方,我的建議是:
1.出現質疑時快速回應。
2.提前排除必被質疑的問題。例如,活動看起來無真人負責、活動太多不明之處。
3.QA先做。等到被質疑時才回應,就追不回已快速擴散的說法。
4.準備對策,因應中共或任何一方勢力的網軍進行表面支持、實際抹紅抹黑的情況。
原稿:建立於20250510
#情報操作 - 恐懼的總合 經典案例(以 510 終結兒虐.陪你長大活動為例)
什麼是情報操作?
本系列文章發表所探究的情報操作,是指帶有惡意的個人或組織,用各種方式將想法、觀念、思考流程植入人們的大腦,影響接收訊息的人的思考,進行影響行為,達到想要的目的。將人的思維過程放慢來看,接收到資訊之後,會融合記憶、情感、分析方式、跳躍思考,達到一個暫時的想法。情報操作者有多種不同的手法,從資訊的篩選、解讀就開始加工:調閱需要的經驗、扭曲轉化記憶、召喚不同的情緒、引用想要的分析方式,為思維過程開路,到達他想要的結果。
作者:冰山小企鵝
長年居住在冰山上,觀察人類進行著各種加速冰山融化的行動,固定發表推文希望某天人類能看懂。自2020年起,經營X帳號:冰山小企鵝(@YaleChen2020) / X平台,以「情報操作」為主題,關注世界和人類腦內隱藏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