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 https://warfarehistorynetwork.com/article/brutal-brawl-for-berlin/
張登及(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2025/5/8 中國時報 版A10俄羅斯即將舉行一年一度的「勝利日」閱兵,中國、巴西、越南、北韓與上合組織中亞多國領袖援例出席。原訂參加的印度總理莫迪或因印巴武裝衝突升高而取消出席,但昨日他與俄國通電再度邀請普京總統訪印,普京欣然同意。
冷戰結束後,俄國堅持比照蘇聯時代,在每年5月9日慶祝納粹德國投降,蘇軍當年的裝備和鐮刀鐵鎚旗幟照樣通過紅場,以紀念超過2000萬軍民死傷的代價收復失土,換來的勝利。今年川普總統也在日前宣布要辦閱兵紀念「美國陸軍成立250年」。250年前「大陸會議」(Continental Congress)確實於6月14日決議成立「大陸軍」(Continental Army,即美國陸軍前身),這天正巧是川普生日。這位自稱美國開國以來最偉大的總統,指示要在這一「雙重偉大」的日字隆重辦理數十年未見的美國閱兵,雖然將耗資數千萬美元,基於緬懷美國建軍歷史,他也算有體面的理由。
令人注意的是,經常對普京權勢流露羨慕之情的川普,幾天前又透過社群媒體放話,說要把5月8日(德國投降的歐洲時間)改為美國二戰勝利日,把11月11日美國退伍軍人節改為美國一戰勝利日,理由是說兩次大戰都是華府居首功,美國應該改變過去「功成不居」的陋習。兩次大戰美國「中途參戰」固然重要,也就是說美國沒有急著「第一時間」馳援被侵略國,更是美國領導戰後「美利堅和平」(Pax Americana)的關鍵。但川普何以不選擇整個二戰結束的9月2日,即「對日戰爭勝利日」(V-J Day)為「二戰勝利日」?
誅心論者會結合3月底防長赫格塞斯(Peter Brian Hegseth)訪日,在「硫磺島榮譽重逢儀式」(Iwo Jima Reunion of Honor Ceremony )發表的評論。他認為「硫磺島之戰體現了我們共同的戰士精神、對國家的忠誠以及對英勇先輩的敬仰。」亦即對美方當前戰略需要而言,固然要搶奪俄式勝利日的光彩,更要兼顧強化美日同盟以制衡中國崛起。
其實美國柯林頓與布希總統曾出席1995與2005年莫斯科的勝利日活動,分別與葉爾欽、普京、江澤民、胡錦濤以及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小泉純一郎、德國總理柯爾、施羅德等同台,等於肯定蘇軍當年在東線戰場擊敗德軍,與俄方紀念衛國戰爭勝利日的正當性。畢竟牽制最多地面德軍、首先攻陷柏林的是蘇軍,在投降會場宣讀降書的,也是蘇軍指揮官朱可夫元帥。
但華府今年打算新制訂德國投降日為「二戰勝利日」,似乎有意淡化自己在日本首度使用核武器,導致日本投降的歷史。這一方面有助於淡化各方對美國使用核武的批判,二方面也有將太平洋戰爭排除出二戰歷史,成為20世紀中葉,一個因日方偷襲珍珠港與進攻美國的菲律賓殖民地,導致美日衝突作為孤立事件,為更加「去二戰化」的美日關係與鼓勵日本整軍經武鋪路。證諸戰後東京裁判的諸多權宜,與「舊金山合約」刻意「未完成」的包括日俄「北方四島」與臺灣議題的伏筆,其實太平洋戰爭法律上的結論,遠比今日兩德都已經統一的歐洲領土和秩序,更加沒有凝固。
部分人士繼續提倡各種「地位未定」,聲稱戰後才建政的「新中國」當年非參戰方,還以「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否定所有前屆中國政府的國際法律義務,自無權對戰前之事置喙。未來西方主流史觀若修正成「二戰隨希特勒自殺結束」,太平洋戰場則終局未定,目前只是「終戰」,延續到聯大2758號決議處理的「中國代表權」,與臺灣「當時」是否是「中國」的領土等等爭論,恐怕都不令人意外。由此而論,政黨輪替後國內高層紀念日本簽署降書的軍人節,除了慰勉官兵辛勞守護民主,從無批判兩次大戰的侵略。現在卻突然要「紀念歐戰」,昭告討伐侵略擴張,或亦是呼應華府重組論述,以服務新戰略目標。
蘇德在東歐交戰,紅軍遭到揭露的暴行記錄無數,但蘇聯確是擊敗德國不可或缺的力量。日德有軸心盟約,美國更不可能在德軍投降後,脫離盟國單獨與日本媾和。所以整個二戰的歐戰與太平洋戰場歷史不可分割。但今人出於「時過境遷」的諸多歷史修正主義操作,恐最終導致戰後「大國一致」、以聯合國體系為最低共識的國際秩序的解體。那麼以「美國再次偉大」的敘事和制度為新中心的川普新秩序會更加繁榮安定嗎?筆者不敢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