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搭著高鐵飛馳南北,或是坐火車晃進平溪線看山看雲,你是否曾好奇:台灣的第一座火車站是什麼樣子?它現在還在嗎?答案出乎許多人的預料:不是台北、也不是新竹,更不是高雄,而是——基隆。
是的,台灣最早的火車站,其實誕生在「下雨沒完沒了」的北海岸城市:基隆。雖然現今我們熟悉的基隆車站早已是重新整修過的現代模樣,但它的前身,卻是台灣鐵道歷史的起點,一場政治、軍事與貿易交織下的交通革命。
🚂 誰蓋的?不是清朝,也不是國民政府,是清朝加一點英國風味
事情要從十九世紀末說起。1887年,台灣正式被清朝升格為「行省」,劉銘傳成為台灣首任巡撫。他不是一般的文官,而是一位非常有遠見的改革者。他深知,台灣若要富強,交通要先通,而那時的基隆,正是北部通商的關鍵口岸。於是,他力排眾議,向清廷申請在台灣建設鐵路。這在當時,是前所未聞的大事。要知道,那可是清朝還沒開第一條鐵路的年代,結果台灣竟然先走一步!劉銘傳找來英國技師,參考當時先進的西方鐵道技術,並在1887年動工,1888年完工通車——起點就是「基隆火車碼頭」,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基隆車站附近。
這條路線從基隆出發,經過八堵、汐止、七堵,一路往台北方向鋪設,最初只有27公里,是台灣鐵道的「創世紀」。
🏛️ 那第一代基隆車站長什麼樣子?
答案是:你可能不會認出它是一座車站。
第一代基隆火車站是以木造建築為主,外觀看起來像一座放大版的涼亭,站體不大,也沒有自動售票機、月台電扶梯,更別提手扶梯和便利商店。它的設計功能單純,只提供乘車、上下貨與行政使用。
不過這座小站在當時可是全台風雲地標,因為它的存在,不僅象徵台灣進入工業現代化的時代,也為北台灣的港口貿易注入全新效率。想像一下:當年的茶葉、糖、煤礦,通通靠這條鐵路「一條龍運輸」直送港口出海,這可是當年貿易效率的大躍進!
🤔 為什麼是基隆?為什麼不是台北?
這個問題問得好,答案也很有時代感。
首先,清朝末期的台北市區(也就是今天的大稻埕、艋舺一帶),雖然商業繁榮,但地理上靠內陸,沒有深水良港。而基隆不一樣,它是天然深水港,當時不僅是軍艦停靠的據點,更是通商重鎮。
加上劉銘傳對「港鐵一體化」的願景,使得他堅持「鐵路要先從出海口鋪起」。這種思維在今天的城市規劃來看依然相當超前——因為鐵道從一開始就是為了「出口」服務的,不是為了通勤,而是為了出口導向的經濟建設。
🕰️ 那現在呢?這個「最早的火車站」還在嗎?
可惜的是,第一代基隆火車站建築早已不在。經過日治時期的改建、戰後的擴建與都市更新,目前的基隆車站早已進化成現代化站體。
不過,在基隆市區靠近港邊的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以及一些歷史展覽裡,仍能找到當年舊站的相關圖像與史料。甚至還有老鐵道迷會到「基隆港西岸碼頭」拍下舊軌跡的殘影,彷彿向那段即將被遺忘的歷史致敬。
🧠 小冷知識快問快答:
- Q:台灣第一條鐵路是從哪裡到哪裡?
A:基隆到新竹,後續延伸。 - Q:台灣第一班列車開多久?
A:基隆到台北約兩小時,比今天通勤族快不了太多喔! - Q:劉銘傳有沒有坐過火車?
A:有,他可是當時親自主持通車典禮的大人物!
📝 結語:一座小小車站,藏著台灣現代化的開端
從基隆發車的第一列蒸汽火車,不只是把人送到台北,更是把台灣送進了現代交通的歷史軌道。雖然第一代車站早已不在,但那份「我們也可以自己蓋鐵路」的骨氣,依舊在台灣人的骨子裡。
下次你經過基隆車站,別忘了停下腳步,想像一下:在130多年前,台灣的第一聲汽笛,就從這裡吹響。那不是一段旅程的開始,是一座島嶼準備上軌的宣言。
如果你喜歡這樣的台灣冷知識,也歡迎追蹤我們的每日專欄。明天,我們來說一個跟墨鏡有關、卻完全不時尚的故事——台灣曾經「禁止配戴墨鏡」!?
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