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人人都能發聲、內容流動迅速的時代,文化藝術的傳播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便利。然而,也因為「快速」成為主旋律,許多文化內容的創作與分享,開始出現一種令人不安的傾向:
「以剪貼、翻譯、甚至直接搬運他人觀點來塑造自己的聲望,卻不標示出處、不承認來源,甚至讓人誤以為那是原創。」
這樣的行為,在知識社群中不僅是倫理問題,更是一種對創作者深深的不尊重。當原創者的語言、觀點、研究心血被改頭換面、重新包裝,拿去累積另一個帳號的讚聲與關注——那不是創作,那是一種文化上的偷竊。不是偷物品,而是偷走信任與尊嚴。
我們常看到這樣的場景:
一個文化粉專貼出一段深刻反思,底下留言大讚:「洞見超銳利!」、「這觀察太有感!」
但事實上,那段文字來自國外某學者的社群發文,只是被翻譯後換了語氣、換了語境、換了語感,卻沒有標註原文,沒有提及作者,讓人誤會這是自家原創。
這不是知識分享,而是一種偷渡——偷渡思想的深度,偷渡觀眾的信任。
或許短時間內能換來掌聲與點讚,
但從長遠來看,這只會讓公共文化空間變得虛假、讓原創被邊緣化,讓誠信無處安身。
我們可以接受風格多元、立場不同,但我們不能對誠信的要求視而不見。
真正值得長久被信任的,是那些願意標示來源、尊重知識脈絡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