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8年,珍妮特號在勒阿弗爾
珍妮特號是一艘美國海軍探險船,由喬治·W·德隆指揮,於1879年至1881年間執行了前往北極的珍妮特探險任務。該船和船上的 33 名船員被困在冰層中漂流近兩年後,才被從冰層中解救出來,但隨後又被困住,並在西伯利亞海岸以北約300海浬(560公里;350英里)處沉沒。全體船員在沉沒中倖存下來,但有八人在乘坐一艘小型快艇駛向陸地時喪生。其他人到達了西伯利亞,但隨後有 12 人在勒拿河三角洲喪生,其中包括德隆船長。
該船於1861年開始服役,當時名為潘朵拉號(Pandora),是一艘皇家海軍砲艇。在西非海岸和地中海服役十多年後,潘朵拉號退役並作為私人遊艇賣給了英國探險家艾倫楊。1875年和1876年,楊帶著她兩次航行到北極,然後把她賣給了《紐約先驅報》的老闆詹姆斯·戈登·貝內特(James Gordon Bennett Jr.),後者將她的名字改為珍妮特號(Jeannette)。儘管她以美國海軍珍妮特號的名義懸掛美國國旗航行到北極,並遵守海軍法律和紀律,但貝內特仍然要承擔這次探險的費用。
▪︎船艦特徵
排水量:579.1公噸長:43.3公尺
寬:7.4公尺
吃水:4.0公尺
航速:~10節(11.5英里/小時;18.5公里/小時)
編制:60名官兵
|服役歷史
▪︎建造和下水
後來成為美國海軍珍妮特號的船隻最初是一艘英國皇家海軍砲艇,於1860年在彭布羅克海軍造船廠建造。她為木質結構,長146英尺(45公尺),寬25英尺(7.6公尺),吃水13英尺(4.0公尺)。根據建造者測量法計算,其噸位為428噸,排水量為570噸。她的裝備像一艘三桅帆船,但主要的推進方式是蒸汽驅動的螺旋槳。 潘朵拉號於1861年2月7日下水後,被從彭布羅克運送到朴茨茅斯造船廠,在那裡安裝了發動機和鍋爐,並在投入使用前進行了試航。10月22日,她成功完成試航,每英里航速達到9.25節。
▪︎潘朵拉號時期
1861年11月,美國內戰期間,特倫特號事件引發外交危機,導致海軍部增派艦船投入現役。1861年12月27日,潘朵拉號正式服役,作為皇家海軍威嚴號的前導艦,並於第二天啟航前往威嚴號停泊的利物浦。此危機很快就解決,潘朵拉號在利物浦停留到1862年1月,然後返回朴茨茅斯。 1863年4月,潘朵拉號離開朴茨茅斯,前往西非海岸執行任務。1866年10月2日,她與姊妹船格里芬號在阿內霍海域附近相撞。格里芬號沉沒了;她的船員全數獲救。1867年,潘朵拉號返回朴茨茅斯,並被轉入預備役。1868年4月,她重新服役並返回西非。兩年後,她被轉移到地中海艦隊,駐紮在馬爾他瓦萊塔。這是她最後一次在英國海軍服役。1872年7月,在地中海航行兩年後,她返回斯皮特黑德,並退出現役,作為蒸汽預備隊的一部分停泊在朴茨茅斯。
▪︎艾倫楊時期
1875年,遊艇駕駛員艾倫楊(Allen Young)從海軍手中獲得了潘多拉號,用於派往加拿大北極的最後一次探險,以調查 30 年前富蘭克林探險隊失踪的事件。1875年6月,楊啟航,不僅尋找富蘭克林的蹤跡,還希望發現並完成當時尚未被征服的西北航道。但他在這兩件事上都沒有成功;他沒有找到富蘭克林的蹤跡,他們只到了皮爾灣,然後回到英國。這項探險的資助者之一是《紐約先驅報》的老闆小詹姆斯‧戈登‧貝內特。 1876年,楊再次帶領潘朵拉號北上,第二次嘗試探索西北航道。他應海軍部的請求,前往尋找喬治·內爾斯(George Nares)率領的英國北極探險隊,該探險隊正試圖從史密斯海峽(Smith Sound)到達北極。但這次探險不需要潘朵拉號的幫助,於是楊回到了家。1877年,楊格將潘朵拉號賣給了貝內特,當時貝內特正在計劃自己的北極探險。

珍妮特號被夾在冰層中動彈不得
▪︎極地探險
貝內特的計劃是駕駛一艘船穿越白令海峽,他的理論是,被稱為「黑潮」的太平洋暖流將提供一個「溫度通道」,讓合適的船隻可以到達北極。這是主要目標,但該船也配備了科學觀察設備。根據與美國海軍部的協議,將為貝內特這次探險提供資金,但必須遵守海軍法規和紀律,並由海軍軍官喬治·W·德隆指揮。潘朵拉號被重新命名為珍妮特號,以紀念貝內特的妹妹。1879年1月,該船抵達馬爾島海軍造船廠,準備用於北極服役。 1879年7月8日,珍妮特號離開舊金山。8月27日,她從楚科奇的聖勞倫斯灣向華盛頓發出了最後一次通信。此後不久,她又遭遇了冰情,隨著她向先驅島前進,冰情變得越來越嚴重。9月7日,她被牢牢困在北極圈的冰層中。在接下來的21個月裡,珍妮特號漂流的方向不穩定,一般向西北方向,但經常又被冰流折返。 1881年5月,人們發現了兩個島嶼,德隆將其中的一個命名為亨麗埃塔島(以貝內特的母親命名),另一個命名為珍妮特島。6月12日夜間,當他們到達北極圈範圍時,冰層壓力終於開始壓垮珍妮特號。德隆和他的船員將補給品和設備卸到冰上,眼睜睜地看著船整夜被冰層擠壓,最終在6月13日凌晨消失在水下。 探險隊開始了前往西伯利亞海岸的漫長旅程,用雪橇拖著船隻和補給品。在途中,他們發現了另一個島嶼,為了紀念探險隊的帶領者,他們將其命名為貝內特島。到達新西伯利亞群島後,經過一些食物和休息,隊伍於9月12日乘坐三艘船,開始他們旅程的最後一段,前往勒拿河三角洲,也就是他們計劃的登陸點。隨著猛烈的風暴襲來,其中一艘載有中尉查爾斯·W·奇普和七名船員的船傾覆並沉沒。另外兩艘救援艇分別由德隆和總工程師喬治·W·梅爾維爾指揮,船上載有14名和11名人員,在惡劣天氣下倖存下來,但降落在三角洲上相距較遠的地點 德隆率領的隊伍開始了向內陸的長途跋涉,穿過沼澤、半凍的三角洲,到達他們所希望的土著定居點。經過許多艱辛之後,他的許多士兵都嚴重虛弱,德隆派出其中最強壯的兩個人,威廉·FC·寧德曼和路易斯·P·諾羅斯前往救援;他們最終找到了定居點並生存了下來。德隆和他的11名同伴因寒冷和飢餓而死。同時,在三角洲的另一邊,梅爾維爾一行人發現了一個土著村莊並獲救。梅爾維爾說服了一群當地人幫助他尋找他的指揮官。他成功地找到了他們在三角洲的登陸地點,並找回了德隆的航海日誌和其他重要記錄,但卻沒有找到德隆一行人。第二年春天,梅爾維爾再次出發,並於1882年3月23日發現了德隆和他的同伴的屍體。 1884年6月18日,在格陵蘭島西南角附近的朱利安霍布附近的一塊浮冰上發現了珍妮特號的殘骸。這顯示有一股洋流從東向西流過極地海。它讓挪威探險家弗里喬夫·南森萌生了一個想法:一艘建造精良的船可以進入東部的冰層,經受住漂流過程中的壓力,出現在大西洋,甚至可能穿越極地。這個理論是南森1893年至1896年弗拉姆探險的基礎。 儘管開放極地海理論隨著珍妮特號的航行而終結,但這艘船的氣象和海洋記錄為21世紀的氣候學家提供了與氣候變遷和極地冰蓋縮小有關的寶貴數據。
|打撈計劃
2015年2月,俄羅斯冒險家、旅行家和媒體名人安德烈·霍羅舍夫宣布,在與俄羅斯地理學會協商後,他正在製定尋找和打撈珍妮特號沉船的計劃。霍羅舍夫告訴《西伯利亞時報》:「一艘探勘潛艇位於水下僅18米(59英尺)的位置時發現了珍妮特號,已知位置在水下1000米(3300英尺)深處。因此,在現代條件下,找到並打撈她並非難事。」他認為,此次活動將極大地促進俄羅斯與美國的關係,「目前兩國關係不太好」。但對沉船區域的調查沒有任何結果,截至2019年12月,仍未找到。
(內容參考多方資料彙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