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必追的設計師45 - 46 Benjamin Hubert × Chris Granneberg:從材料實驗到產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今天的分享是:Benjamin Hubert - 技術與美學精神緊密結合的最前線設計師!

🌟 誰是 Benjamin Hubert?

Benjamin Hubert 出生於英國,畢業於 Loughborough University(拉夫堡大學),主修 Industrial Design and Technology(工業設計與技術)。

專業能力與強大的初始思索設計,帶領他走上一條跨領域創新的道路。

他從傳統家具設計起步,日後與精品符號與智慧技術結合,最終於 2015 年成立了自己的設計工作室 LAYER,致力於以人為本的系統性創新。

🌐 設計理念

以人為中心 (human-centered design)

把複雜技術簡化,變成直覺有魅力的體驗

考慮社會與環境影響

👉 必看代表作:

GO Wheelchair: 個性化智慧車椅,經由 3D 列印技術製作,根據用戶體型與使用需求設計,提升行動自由性

Trova Home: 智能私人保險箱,簡素而有現代感,搭配秘密控制系統,完美保護用戶資產

Airbnb定義未來的家: 與 Airbnb 合作,採用潮流性設計,針對未來移動社會的家形態進行探索

Samsung Bot Care: 與 Samsung 合作,設計了發展性家用智能育健機器人,支持健康管理與生活關懷

🔬 領導策略

Hubert 將研究、設計、工程與商業結合,設計系統化的組織機制,領導 LAYER 成為一個特別重視社會色彩與專注用戶體驗的創新之地。

via https://images.surfacemag.com/app/uploads/2021/08/21131646/benjamin-hubert-studio-visit-andreu-world-conversations-about-work-01.jpg

via https://images.surfacemag.com/app/uploads/2021/08/21131646/benjamin-hubert-studio-visit-andreu-world-conversations-about-work-01.jpg


🎨 結論

如果想看技術與美學如何無縫融合,Benjamin Hubert 是一個不可錯過的榜樣!

👉 官網/哀居/作品集


🎯 Chris Granneberg:打造產品靈魂的設計翻譯者

在這個產品遍地、品牌喧囂的時代,Chris Granneberg 卻以極簡、直覺與「設計語言的精準翻譯」聞名。他不只是一位工業設計師,更像是一位「產品溝通者」,總能在形式與功能之間,找到屬於用戶與品牌的共通語彙。

👨‍💻 設計背景與合作對象

Chris Granneberg 出身美國,2004畢業於Pratt Institute,隨即進入Karim Rashid's 紐約工作室,2009也擔任該工作室總監,帶領許多專案,Samsung, LG, Asus, 3M, Unilever, Coca-Cola, Alessi 等,設計涵蓋耳機、音響、家用電器、到孩童玩具與居家用品,展現極高的設計跨度與適應力。

2016年,他所創立的 Chris Granneberg Studio 坐落於洛杉磯,專注於產品設計、品牌策略與包裝體驗。這個工作室儘管規模不大,卻以「用戶為中心」的深度設計流程,讓每一個專案都精準而有靈魂。

🧠 設計哲學:讓產品會說話

Chris 的設計語言可以用一句話總結:「讓產品自己說話。」他相信每個產品不該只是美觀或創新,而是要有一種不需說明書就能懂的直覺感受。這不只是造型的問題,而是牽涉到使用情境、手感、聲音、包裝打開的那一瞬間——他稱之為「產品的第一印象心理學」。

此外,他十分重視「包容性設計(Inclusive Design)」,認為好的產品不只是為某些人設計,而是讓更多人自然地融入使用體驗中。例如他為身障族群設計的握持器具、容易開啟的包裝設計,都是從同理心出發,讓設計回到生活的核心。

✨ 代表風格與作品特色

極簡而不冰冷:產品外型線條乾淨俐落,卻總有一個微妙的轉折、角度或材質,提升人機互動的溫度。

擅長「轉譯品牌個性」:他善於將品牌抽象價值(如信賴、創新、速度)轉化為產品語言。

高完成度的設計敘事:從外觀、觸感、包裝到開箱體驗,每個設計都有一套清晰的「劇本」。

他同時也開始涉足設計顧問與創業品牌育成,幫助新創公司用設計說故事,縮短產品與市場之間的距離。

via https://images.squarespace-cdn.com/content/v1/56b145c762cd94bcac96e02e/dffa0978-3031-4849-85a0-640adc147fda/211210_Chris_Granneberg_Portrait_Color_LR.jpg

via https://images.squarespace-cdn.com/content/v1/56b145c762cd94bcac96e02e/dffa0978-3031-4849-85a0-640adc147fda/211210_Chris_Granneberg_Portrait_Color_LR.jpg


🧭 結語:溝通,是設計最基本的功能

Chris Granneberg 的設計不是為了炫技,而是為了解決溝通斷層——在品牌與使用者之間,在工程與感性之間。他提醒我們:設計的核心不是創新形式,而是用最直覺的方式,讓物品說出它存在的價值。

在這個語意過載的時代,他的作品彷彿是一種沉靜的對話:簡單,卻無比清楚。


👉 官網/哀居/作品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Kelvin的沙龍
8會員
66內容數
/產品設計師 /量產規劃師 /兼任大學產品設計講師 /紫微命理伴讀書僮 /紫微靈牌高級翻牌手
Kelv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28
伊東豐雄與藤本壯介:兩位日本建築大師的風格與理念,從流動建築到非中心化空間的探索。
Thumbnail
2025/06/28
伊東豐雄與藤本壯介:兩位日本建築大師的風格與理念,從流動建築到非中心化空間的探索。
Thumbnail
2025/06/14
本文探討兩位國際知名設計師的案例:原研哉與其為小米設計的全新LOGO,以及Luca Nichetto與佐藤大的跨文化合作專案「Nichetto=Nendo」。透過分析其設計哲學與合作模式,闡述設計的本質、跨文化交流以及設計師間的相互啟發。
Thumbnail
2025/06/14
本文探討兩位國際知名設計師的案例:原研哉與其為小米設計的全新LOGO,以及Luca Nichetto與佐藤大的跨文化合作專案「Nichetto=Nendo」。透過分析其設計哲學與合作模式,闡述設計的本質、跨文化交流以及設計師間的相互啟發。
Thumbnail
2025/06/05
設計人如何在混沌中維持創作節奏?本文提出「瓦楞紙思維」模型,以五個步驟(IN ART)—觀察、折疊、調整、實踐、建構—協助設計師在面對市場、用戶、技術等不確定因素時,建立結構化思考模式,並從中創造有意義的設計成果。
Thumbnail
2025/06/05
設計人如何在混沌中維持創作節奏?本文提出「瓦楞紙思維」模型,以五個步驟(IN ART)—觀察、折疊、調整、實踐、建構—協助設計師在面對市場、用戶、技術等不確定因素時,建立結構化思考模式,並從中創造有意義的設計成果。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社會設計的背後時常帶有對於特定議題的關懷、渴望的改變,究竟「設計」能夠介入社區或城市創造哪些改變?
Thumbnail
社會設計的背後時常帶有對於特定議題的關懷、渴望的改變,究竟「設計」能夠介入社區或城市創造哪些改變?
Thumbnail
當世界正被龐克、新浪漫和無政府主義氛圍紛擾著,六位品味獨樹一格,且都來自安特惠普的設計人才,各自走出一片天。其中 「時尚是表達社會議題,」的Walter Van Beirendonck更是幽默大師。 其中之一的Walter Van Beiren
Thumbnail
當世界正被龐克、新浪漫和無政府主義氛圍紛擾著,六位品味獨樹一格,且都來自安特惠普的設計人才,各自走出一片天。其中 「時尚是表達社會議題,」的Walter Van Beirendonck更是幽默大師。 其中之一的Walter Van Beiren
Thumbnail
「論述的絕對至上,我覺得是一種濫用。」 - Georges Didi-Huberman 【誰是 Didi-Huberman?】 法國邊緣爭議美學家,喬治·迪迪–裕柏曼(Georges Didi-Huberman),新世紀以來,不斷挑動法國後現代學界的神經。
Thumbnail
「論述的絕對至上,我覺得是一種濫用。」 - Georges Didi-Huberman 【誰是 Didi-Huberman?】 法國邊緣爭議美學家,喬治·迪迪–裕柏曼(Georges Didi-Huberman),新世紀以來,不斷挑動法國後現代學界的神經。
Thumbnail
「經由所創造的整體關係,決定了我們精神上及心靈上各式各樣的活動;使我們得以感受到美的存在。」 閱讀中深刻地感受到柯布(Le Corbusier)是一位信仰建築極為虔誠的建築師;相信建築是一種純粹的精神創造。認為營造所講求的是穩固;建築則追求令人感動的效果。其目標在於創造愉悅或安詳的心情
Thumbnail
「經由所創造的整體關係,決定了我們精神上及心靈上各式各樣的活動;使我們得以感受到美的存在。」 閱讀中深刻地感受到柯布(Le Corbusier)是一位信仰建築極為虔誠的建築師;相信建築是一種純粹的精神創造。認為營造所講求的是穩固;建築則追求令人感動的效果。其目標在於創造愉悅或安詳的心情
Thumbnail
這本赫曼‧赫茨伯格(Herman Hertzberger)的《建築學教程:設計原理》是當年念建築系大二時修的ㄧ門系上選修課「建築案例分析(一)」所用的課本。說實話,大部分建築系上課是沒有課本的,有的話,也只是在考前的時候翻一翻,看看考試範圍而已。要說有沒有哪一本課本從頭到尾看過一遍的,以我個
Thumbnail
這本赫曼‧赫茨伯格(Herman Hertzberger)的《建築學教程:設計原理》是當年念建築系大二時修的ㄧ門系上選修課「建築案例分析(一)」所用的課本。說實話,大部分建築系上課是沒有課本的,有的話,也只是在考前的時候翻一翻,看看考試範圍而已。要說有沒有哪一本課本從頭到尾看過一遍的,以我個
Thumbnail
包浩斯名字一出,想到的必然是著名的設計學派,這所由德國建築師Walter Gropius創立於1919年的藝術學校,百年前的宣言擲地有聲:學校理念是將藝術與工業融合,藝術家與工匠之間不再設有界線,換句話說設計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藝術形式,而是融入人們生活。
Thumbnail
包浩斯名字一出,想到的必然是著名的設計學派,這所由德國建築師Walter Gropius創立於1919年的藝術學校,百年前的宣言擲地有聲:學校理念是將藝術與工業融合,藝術家與工匠之間不再設有界線,換句話說設計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藝術形式,而是融入人們生活。
Thumbnail
被《華爾 街日報》形容是“當代小說封面中最具辨識度與代表性的設計”的,世界最頂尖的書籍裝幀設計師,彼得·門德爾桑德(Peter Mendelsund),寫了《當我們閱讀時,我們看到了什麼》,從開頭、時間、生動性、部分與整體等方面來談,他心目中的閱讀,可以讓我們看到什麼。
Thumbnail
被《華爾 街日報》形容是“當代小說封面中最具辨識度與代表性的設計”的,世界最頂尖的書籍裝幀設計師,彼得·門德爾桑德(Peter Mendelsund),寫了《當我們閱讀時,我們看到了什麼》,從開頭、時間、生動性、部分與整體等方面來談,他心目中的閱讀,可以讓我們看到什麼。
Thumbnail
論述設計在傳統的工業設計基礎之上,重新探討了「人與物件的關係」之可能性。本篇文章將以《論述設計:批判、推測及另類事物》這本書的知識概念為基礎,為讀者介紹有為何出現「論述設計」的緣由。
Thumbnail
論述設計在傳統的工業設計基礎之上,重新探討了「人與物件的關係」之可能性。本篇文章將以《論述設計:批判、推測及另類事物》這本書的知識概念為基礎,為讀者介紹有為何出現「論述設計」的緣由。
Thumbnail
現代藝術確立藝術的價值,以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藝術家為例,探討藝術的純粹性及其與當代藝術的差異。
Thumbnail
現代藝術確立藝術的價值,以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藝術家為例,探討藝術的純粹性及其與當代藝術的差異。
Thumbnail
從小林說Youtuber的訪談中了解到天才型創業家不太考慮產品定位,競爭者分析,初始創業資金,團隊人才招募等等重要問題,這與多數企業家或創業家重視的方向完全不同,這類天才腦袋所開發出的產品就直接創造新的市場,只在意能否呈現更新穎的方法,出類拔萃工具來達成目的,
Thumbnail
從小林說Youtuber的訪談中了解到天才型創業家不太考慮產品定位,競爭者分析,初始創業資金,團隊人才招募等等重要問題,這與多數企業家或創業家重視的方向完全不同,這類天才腦袋所開發出的產品就直接創造新的市場,只在意能否呈現更新穎的方法,出類拔萃工具來達成目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