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音樂:輕快爵士樂漸弱】
泰菈:
哈囉大家好!歡迎來到『太辣聊天室』~
我是你們的主持人泰菈!
今天我們要聊的話題很特別——不是美食、不是星座,而是「劇作」!
不過別擔心,我們不講深奧的理論,而是要從一個超有趣的視角切入:醫師怎麼看相聲劇?
今天邀請到的來賓,是長期和我們一起談天說地、什麼都能聊聊、什麼都不奇怪的羅東博愛醫院胸腔內科 林偉群醫師!
偉群醫師您好~
聽說您昨天在高雄衛武營國家文化中心去看了相聲瓦舍的新作《狐說》,怎麼會大老遠跑到高雄去看這部作品?
偉群醫師(笑):
其實是去高雄參加一場會議
剛好晚上有些時間
剛好衛武營國家文化中心有相聲瓦舍的演出
剛好我喜歡相聲瓦舍
一切就是那麼剛好,
所以就去了
泰菈:
聽起來有一點兒因緣聚合的意思呀~
偉群醫師:
是的
世間一切法都離不開因緣聚合離散
沒錯,我甚至覺得這部劇該列入「心靈處方籤」
——表面是笑鬧喜劇,內核卻藏著對權力、謊言、自我認同的犀利剖析,簡直是「用幽默包裝的心理治療」啊!
【段落一:狐狸為什麼要說「狂言」?】
泰菈:
先來聊聊劇名《狐說》吧!
聽起來有點像是『胡說』的諧音哏~
偉群醫師:
泰拉不錯喔~
沒有把『哏』說成『梗』~
這個很不容易耶~
尤其是現在的綜藝節目常常以訛傳訛、說成諧音『梗』
泰菈:
好的,我們先來一段說文解字~
偉群醫師要不要說一說為什麼是『哏』?
也聊一聊相聲的基本藝術形式~
偉群醫師:
泰拉還是很會抓重點喔~
不過我還是得先聲明一下:我只是相聲的愛好者
喜歡聽相聲,也從中得到很多的樂趣與知識
但可不是什麼專家
就是和大家輕鬆聊一聊喜歡的藝術而已
「哏」(gén)這個字在古代有笑料的意思。
在相聲中,哏可以是笑點或包袱。
能引發觀眾笑聲的語言或情節設計,
以相聲的行話就叫做『抖包袱』~
在相聲表演中,哏可以是誇張的語言、巧妙的邏輯反轉、幽默的比喻,甚至是演員的肢體動作。
泰菈:
那常聽人說什麼『逗哏』、『捧哏』,
又是什麼意思呀~
偉群醫師:
一般來說,相聲有幾種基本形式:
一個人的叫『單口相聲』,
兩個人一搭一唱叫『對口相聲』
三個人以上就是『群口相聲』
『對口相聲』是最常見的形式。
在對口相聲中,演員會分為『逗哏』與『捧哏』
『逗哏』負責製造笑點,講故事、抖包袱,也控制整段相聲表演的走向。
『捧哏』負責襯托逗哏,透過提問、反應、補充或誇張的驚訝來強化笑點,表面上看來只是呼應的配角,其實卻控制了整個相聲表演的『節奏』。
泰菈:
原來如此!
所以相聲基本上是『捧哏』『逗哏』互相拋接笑料的語言藝術形式。
偉群醫師:
是的
真正優秀的『捧哏』甚至可以引導觀眾的情緒,
讓逗哏的笑點更自然、流暢。
所以相聲是最簡單的語言藝術,
傳統上就是台上一張桌子,站在桌子裏面的是『捧哏』
站在桌子外面的是『逗哏』
兩人就這麼一來一往、一搭一唱,
就能逗得大伙兒哈哈一樂。
正因為相聲『最簡單』,
所以也『最難』。
泰菈:
在台灣我們比較少聽到傳統的相聲
反而是大家比較熱衷所謂的『相聲劇』
兩者的差別在哪裡啊~
偉群醫師:
這不好說~
若真要討論兩者的差別,應該都可以寫一篇論文了~
不過,『相聲』有其屬於傳統的語言表演藝術形式
但是『相聲劇』則是一種還在發展中的戲劇形式,比較難定義,但既然是『相聲劇』,相聲的元素應該還是主軸才行。
泰菈:
我小時候便是跟著父母看賴聲川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長大之後才明白那是是經典之作。
偉群醫師:
在那個跨界合作的概念還不普及的年代,能夠融合話劇與相聲,雖然是用話劇的形式討論相聲的主題,但卻從此拓展了相聲的表演邊界,真的是非常了不起,也是一代人共同的回憶。
泰菈:
既然相聲是源自於天津的語言藝術,當地也有相聲劇嗎?
偉群醫師:
好多年前我看過一則報導是關於 吳兆南先生對於相聲劇的看法。
吳先生表示他以前沒聽過「相聲劇」,但有所謂『化粧相聲』,類似現在所謂『小品』的前身。
化妝相聲也有道具的,像是拿個方向盤象徵開車....等。
吳兆南先生認為,也許這就是『相聲劇』的雛形。
泰菈:
突然我有個奇怪的想法
如果是『相聲』,怎麼演開車呀?
偉群醫師:
簡單的很~
別說是開車,哪怕你是開飛機、開潛水艇、拿機關槍、下雨撐傘...都是一把扇子就能解決的事情~
泰菈:
相聲真是太厲害了~
偉群醫師:
靠著一張嘴說話,
就能讓你相信一把扇子可以是一把傘、一把刀、一把槍還可以是飛機的方向盤~
所以說相聲最簡單,也最難!
泰菈:
馮翊綱老師這回作品用「狐狸」當主角,還結合日本傳統戲劇「狂言」的概念,您覺得這設定有什麼巧思?
偉群醫師:
(語氣溫和,帶點故事感)
狐狸在東亞文化裡,本來就是「亦正亦邪」的象徵
——牠聰明卻狡詐,能幻化人形卻非人非獸。
馮老師用狐狸的「多重身分」,
其實也是在隱喻現代人的「多重角色」:
一個人可以同時是父親、兒子、丈夫、老闆、情人、飼主....
我們在職場、家庭、社交媒體上,
不也常戴著不同面具、扮演不同的角色?
而「狂言」這種表演形式,
本質上其實是「用荒誕揭露真實」。
就像心理治療中,患者有時會用玩笑話掩飾創傷。
劇中那些看似無厘頭的台詞
——反而是逼我們直視「自己願意相信什麼謊言」。
例如『野狐禪』
泰菈(驚嘆):
哇~
所以狐狸其實是我們內心那個「不想面對真相的自己」?
【段落二:當相聲演員跳起「狐狸舞」】
泰菈:
這部劇的表演形式也很突破!
演員一下演說書人、一下扮狐狸,
還融合日本狂言的誇張動作。
林醫師從「行為心理學」角度,怎麼看這種「身體語言」?
林醫師:
(舉例生活化)
你有沒有發現,當人說謊時,
身體會不自覺緊繃或小動作變多?
《狐說》的演員用蜷縮、跳躍、扭屁股這些「動物化」肢體動作,
其實是在放大「偽裝的不協調感」。
比如狐狸露出尾巴的動作
——看似可愛,
但當牠一邊搖尾巴也是在諷刺政治,
就形成一種「荒謬的壓迫感」,
讓觀眾本能地感到:「哪裡怪怪的?」
例如『胡氏吳氏』『獨孤掰掰』『露出尾巴』這幾段故事
這種「身體與語言的矛盾」,
正是馮翊綱先生的高明之處:
他不直接批判,
而是讓你的潛意識先察覺「不對勁」。
【段落三:一面鏡子,照出誰的焦慮?】*
泰菈:
聽說『狐說』的劇中舞台設計極簡,
中央只有一張桌子和兩張椅子。
這和我們常看的華麗音樂劇差好多,
為什麼反而讓觀眾更入戲?
偉群醫師:
(帶哲理語氣)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空白投射」
——越是簡單的畫面,越容易讓人投射自身經驗。
其實,整個世界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
這一張桌子和兩張椅子在劇中可以是高山、城牆、屋簷...
也可以一張舒服的床~
隨著劇情的需要幻化成各種形狀、樣貌。
在傳統戲劇裡,這便是『無實物演譯』的技巧
讓所有的實物都符號化、象徵化
而這樣的戲劇設計其實也暗喻著一件事情....
泰菈:
快說啦~
別賣關子!
偉群醫師:
這樣的戲劇設計其實也暗喻著一件事情
「我們都是共謀者」
是我們選擇相信哪種敘事、戴上哪種面具
也是我們選擇相信扇子可以是一把傘、一把槍
還記得嗎?
整個世界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
最終映照出的是『自我』。
例如『天狐王八』這段故事
【段落四:笑完之後,我們該怎麼辦?】
泰菈:
最後想問 偉群醫師,您提到這部劇能「療癒人心」,
但劇中充滿對政治、媒體的嘲諷,
不會反而讓人更無力嗎?
林醫師:
(溫暖堅定)
泰菈,妳知道為什麼人在極度痛苦時會突然大笑嗎?
那是心理的自我保護機制。
《狐說》的「療癒」正在於此:
它先逼你承認「世界充滿荒謬、假象」,
再偷偷塞給你解藥
~ 劇中那些角色可能代表不同價值立場的知識分子(如迂腐的政客、愚蠢的文人),透過對話辯證真理與謊言、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這樣的設定,
在以往 馮翊綱先生的作品裡是很常見的。
某種程度上,也是馮先生一直以來對文化身分的焦慮表白,以及劇場在公共領域所可能展現的批判性。
(停頓,語氣放輕)
就像我常對病友說的:「幽默感,是生存的氧氣面罩。」
而《狐說》遞給觀眾的,正是這副面罩。
【結尾音樂漸入】
泰菈:
太精彩了!
原來『狐說』的故事裡藏著這麼多彩蛋
感謝 偉群醫師帶我們「解剖」這部劇!
最後偷偷問:您會推薦大家去看《狐說》嗎?
偉群醫師(大笑):
肯定的呀~
要不然前面鋪墊的這些是講心酸的嗎 ~😂😂😂
我會這麼說:「每日大笑三次,搭配『狐說』式反思,飯後觀賞效果更佳!」
泰菈:
(笑)謹遵醫囑!
各位聽眾,以後週末知道要去哪了吧?
我們下次『太辣聊天室』見!
【音樂結束】
『後記』
泰菈:
這不是那本馮老師的新劇作『狐說狂言』嗎?
偉群醫師:
就欣賞完節目之後,在櫃檯順便買了一本
或許他日,尚可留點兒念想~
泰菈:
哇~
書裏還有馮老師的親筆簽名耶~
偉群醫師:
既然買了書,也就順便請馮老師簽個名
或許他日,尚可留點兒念想~
泰菈:
既然都請馮老師簽名了
你有沒有趁機和他聊幾句~
或許他日,尚可留點兒念想~ 😁
偉群醫師:
有的
泰菈:
說了什兒~
偉群醫師:
謝謝馮老師~
泰菈:
就這樣?
偉群醫師:
就這樣。
泰菈:
馮老師這麼有學問的人
那他有沒有對你說什麼?
偉群醫師:
有的
泰菈:
說了什麼~
偉群醫師:
他說『謝謝』
泰菈:
就這樣?
偉群醫師:
就這樣。
妳沒聽過這個故事嗎?
昔陶靖節授學無弦琴,
王子猷訪戴雪夜舟,
皆貴適意耳。
泰菈:
去你的適意耳~
還裝!
😂
#相聲瓦舍
#狐說
#狐說狂言
#馮翊綱
#時一修
#御天十兵衛
#趙逸嵐
#巫明如
#古辛
#梁皓嵐
#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
#林偉群
#羅東博愛醫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