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卸下年齡焦慮的那一刻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關於變老這件事》是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系列書籍中的其中一本,這系列書籍總共有六本。這本書非常幽默好閱讀。

這些人不一定是打破紀錄的天才,而是找到方法培養新能力新關係的普通人,他們理解到人類只要還會呼吸就能繼續成長,也明白我們的確需要時間培養某些能力,比如心靈的成長。___ 選自《關於變老這件事
關於變老這件事

關於變老這件事

當我們談起「年齡」,常會感覺那不僅是一個單純的數字,也是一種看不見、卻默默套在身上的「文化枷鎖」。不論東方或西方,人們總被各式各樣的期待包圍,像是幾歲該成家、幾歲該有所成就、幾歲應該穩重成熟,表面上看似與「變老」無關,但其實都在逼迫我們以一套隱形標準,檢視自己的生命節奏。 然而,許多關於「變老」的焦慮,其實不全是歲月帶來的,是我們心裡那個不敢擁抱當下的自己,那顆想留在原地的心,往往比年齡本身更沉重,還讓我們誤以為「是因為變老,所以不能如何如何了」。 有人害怕外貌老去,有人害怕不再被需要、不再重要,但這些擔憂並不是老年才會出現的情緒,即便是年輕人,也會因為長相不夠好、履歷不夠亮眼、能力不夠成熟而感到自卑,焦慮不屬於某個年齡,而是屬於每一個對自己尚未完全肯定的人。

我自己也曾如此。過了三十歲後,我不再買顯示歲數的生日蠟燭,甚至一度想「乾脆不要記得自己的年齡」,後來才慢慢明白,接受並不是消極的放棄,而是一種成熟的迎接。就像書中提到的,再多的紀律、保養、自我控制,也無法阻止老化,因為生命本身就是一段逐漸走向終點的旅程,應該活在每個當下

抗老風氣的另外一面

想要維持年輕、活力,固然很好,只是當社會喊著「抗老」、「凍齡」的同時,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思考,那些不特別在意凍齡的人,難道就不好嗎?我想作者要表達的,應該是關於「販售焦慮」這件事情,那些口號背後就像提醒著「老了不好看,所以要努力保持年輕喔」,就像你到了某個年紀,看見身邊的人都成家、事業穩定,而自己仍在摸索方向時,很容易覺得自己「落後」,但那真的是落後嗎?又是誰規定的「標準進度表」?閱讀到這裡,我不免感慨,人生中有些人,從年輕到年老,一直在追尋他人的肯定,卻始終沒真正認識自己。

中年危機——如果它真的存在,也可以說成意義的危機。___ 選自《關於變老這件事

我們都曾在不知不覺間被影響

第五章提到,女性往往比男性更在意年齡,以及自己看起來是否年輕,如同剛剛提及的,我不再購買帶有數字的生日蠟燭,其實也是一種「沒有深思過卻自然做出的選擇」,原來我也在不知不覺中,被社會的某些價值悄悄形塑了。

在高齡化與少子化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被大量與「老」相關的負面訊息包圍,像是「孤獨死」、「受騙風險高」、「失能或失智」等等,這些訊息之所以容易被記住,也許正因為它們帶著恐懼,讓人下意識想遠離「變老」這件事。

本書並沒有粉飾老化的過程,也沒有假裝老化是輕鬆的,而是誠實地提醒我們,關節、器官、皮膚等等,都會隨時間產生改變,這是生命的自然進程,如同四季各有風景。

這並不是要我們感到無力,而是學習「理解」與「接納」,就像孩子從嬰兒、少年到成人,每一個階段都有獨特的可愛與難忘,如果家長懷念孩子嬰兒時的可愛模樣,那也只是出於愛,他們不會真的希望孩子永遠停留在那個階段,因為失去成長,就等於錯過了與孩子在不同生命時期建立的那些深刻而珍貴的互動。你無法與嬰兒談心,但能與成人的孩子交換人生的故事,這些都是時間帶給彼此的禮物。 老化也是如此,它不只是失去,更是讓我們以不同的方式,重新與自己、與世界對話的開始。

有接納,才有更多可能

結語

當我們願意放下那些無形的標準,不再用「應該」檢視自己的人生,便會發現,原來時間帶走的,比想像中少;留下的,比想像中多。 願我們都能在每一段歲月裡,理解自己、擁抱自己,也允許自己以最自在的樣子,走在屬於自己的時光裡。

金句

  • 活在當下,不再試著凍結時光
  • 不要因為他們的皺紋或脆弱退縮,並請為他們的韌性鼓掌
  • 擁抱不同年齡層的人就是擁抱老化過程本身的另一種方式
  • 那些沒有辦法從自己身上找到幸福生活的人,總覺得人生每個階段都是沉重的負擔
  • 那些沒法向前看的人總是倒著走向未來
  • 我們活得久,想的卻不遠
  • 完美的變老」的最佳配方應該是「好好活著
  • 醫生難道不需要病人,沒有從他們身上學習嗎?喜劇演員也不能沒有觀眾配合?



歡迎加入我的沙龍,你的追蹤、愛心與每月小額訂閱,對我都是很重要的鼓勵!

如果你也喜歡植物與花藝作品,也歡迎追蹤我的IG: 喜歡花藝的女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喜歡花藝的女子 | JoJo的沙龍
206會員
114內容數
生活,是由許許多多的人、事、物串聯而成,無論是好是壞,或喜或悲,都是豐富我們生活的材料。精彩,是因為有起伏,有意想不到,有衝突,有和解,是因為有太多太多值得書寫與紀錄的篇章。
2025/10/17
這本書不僅教人如何整理,更教人如何透過空間調整,讓生活變得輕盈、有節奏,當家變得整齊明亮,心也會跟著平靜,幸福往往就在「改變居家的一個角落」開始。
Thumbnail
2025/10/17
這本書不僅教人如何整理,更教人如何透過空間調整,讓生活變得輕盈、有節奏,當家變得整齊明亮,心也會跟著平靜,幸福往往就在「改變居家的一個角落」開始。
Thumbnail
2025/09/18
人生更多的內容存在於「從此以後」,或許其中最重要的是:恢復被世界遺忘了的天真無邪和奇蹟。
Thumbnail
2025/09/18
人生更多的內容存在於「從此以後」,或許其中最重要的是:恢復被世界遺忘了的天真無邪和奇蹟。
Thumbnail
2025/08/27
憤怒本身不是問題,它提醒我們依然在乎社會的不公。 真正重要的是,我們能否把情緒轉化成理解與行動,讓憤慨不只是一時的反應,而是推動改變的力量。
Thumbnail
2025/08/27
憤怒本身不是問題,它提醒我們依然在乎社會的不公。 真正重要的是,我們能否把情緒轉化成理解與行動,讓憤慨不只是一時的反應,而是推動改變的力量。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