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柏林的天空,我們的土地:從一場影像旅行,思考我們與台灣的關係
每年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館日」。這天台灣許多博物館與美術館開放免費入場,讓人們有機會重新走進這些蘊含文化記憶與美感積累的空間。雖然我當天有事未能前往,但在新聞報導中看到富邦美術館前排起長長人龍,心中竟湧起一股欣慰感!原來,還是有這麼多人,願意為了藝術、文化,走上一段與日常不同的旅程。
而在近期,我剛好踏進一個與眾不同的展覽空間——淡水的齊柏林空間。一個不是以華麗裝飾或名家收藏品吸引目光的地方,而是以一位已逝導演留下的影像記憶,安靜而有力地對我們訴說台灣的故事。
我們都從《看見台灣》認識他,卻不只如此
齊柏林,這個名字多數人是因為紀錄片《看見台灣》而認識的。他是那個坐著直升機,從高空拍攝我們的家園,揭開台灣土地傷痕與美麗的人。從天際俯瞰,他讓我們看見那些被忽略的風景,無論是蜿蜒的河道、削山開路的工地,或是一片片毫無預警被開發的農地。但這次走進齊柏林空間,我真正感受到的,不只是「看見台灣」,更是「感受他看見台灣時的心情」。

齊柏林空間門票
進場時剛好碰上館內影片播放,大約30分鐘的紀錄短片,分享他是怎麼拍攝、怎麼看待攝影器材,甚至包括他身邊工作夥伴對他的評價。其中一幕令我印象特別深刻:每次飛行前,他會親自擦拭攝影機,對它說話,就像對一位老朋友說:「今天是很重要的日子喔,拜託你了!」
那不是單純的儀式感,而是一種匠人精神。那份對工具的敬畏,對攝影的虔誠,讓我想起日本職人對刀具、筆刷的態度,你不是在使用器物,而是在與它共同完成一件事情。
小人物,也能守護一片天
在展覽中,一張張攝影作品像無聲的敘事者,講述著台灣的樣貌。我記得其中一幅作品,是樹林從土地直直往上延伸,直到天空,看不見盡頭。那畫面彷彿在說:我們都該謙卑地從土地出發,向自然學習、合作,而不是征服。

齊柏林讓我們看見,攝影不只是記錄,更是一種抵抗,對無聲濫伐的抵抗,對荒謬開發的質疑,對被遺忘土地的呼喊!
看到這裡我想到:我們能做什麼?我們能不能也像他一樣成為守護者?
也許我們無法駕著直升機繞行全台,但我們能調高冷氣一度、拒用一次性塑膠、向身邊的人多說一句:「這樣開發好嗎?」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若能被持續、被串聯,終將成為影響政策的壓力,讓環評不再只是形式,讓保護區不是紙上談兵。
誰為我們的土地發聲?
這次參觀也讓我反思另一個問題:台灣的土地,正在被誰使用?正在被誰消費?
我們看到一塊塊耕地上興建起像別墅的「農舍」,我們聽說都市計畫外的閒置土地悄悄變身建案,一切看似合法,卻又如此違和。我們痛心,卻也無能為力。
這是我最難過的地方。不是因為台灣沒有美,而是我們把她的美當成理所當然,甚至忘了怎麼尊重她。
我認為土地的價值,不在於它能被換算成多少金錢,而在於它乘載多少生命的可能性。如果我們對土地的期待,只剩「投資報酬率」,那麼我們終將失去的不只是自然,更是我們與這片土地的關係。
文化不只要保存,更要被持續被看見
我常覺得,齊柏林的作品,其實像是台灣這塊土地的寫照。他希望我們看見、記得、改變。
影相不只要保存,更要被持續被看見。

齊柏林墜機的機翼殘骸,象徵他在天堂上持續守護台灣
這讓我想到一個問題:我們怎麼看待文化保存?我們是否把文化看作是可以擺進玻璃櫃的東西?還是,它其實應該是一場不斷流動、與生活交織的行動?
如果我們總是等到事後才惋惜,那我們的文化只能活在悔意裡。但如果我們開始把文化當成日常,哪怕只是走進一間小美術館、多認識一位台灣創作者、或為一棵老樹投下守護的一票,那麼文化就能在我們的呼吸之間,延續下去。
人人都可以是齊柏林,只要你願意「看見」
離開齊柏林空間時,我的心是沈靜的,但也被點燃了什麼。我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齊柏林,無論你手上拿的是單眼相機還是手機,只要你願意看見、願意發問、願意把這片土地的故事傳下去。
你可以拍照、寫文、說故事、拍片、發一則貼文……這些都是延續的方式。重要的不是工具,而是那份「不忍心忘記」的心。
而這,正是文化保存最根本的起點。
你願意成為下一個「看見台灣」的人嗎?
或許我們不是導演,不是攝影師,也沒有資源飛上天空。但我們有眼睛,有心,有意願!我們能為這片土地做的,是從「看見」開始——看見美、看見傷痕、看見改變的可能。
📌 你也曾看過《看見台灣》嗎?
📌 你願意用什麼方式守護你熟悉的地方?
📌 從今天起,不妨觀察生活中的「小線索」,用你的方式,成為看見者、說故事的人。
❤️推薦你找時間走一趟【齊柏林空間】,親眼看看那些震撼人心的影像。你會明白,為什麼他說:「台灣,值得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