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台灣》的背後:從齊柏林空間出發,重新認識我們與土地的關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齊柏林的天空,我們的土地:從一場影像旅行,思考我們與台灣的關係

每年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館日」。這天台灣許多博物館與美術館開放免費入場,讓人們有機會重新走進這些蘊含文化記憶與美感積累的空間。雖然我當天有事未能前往,但在新聞報導中看到富邦美術館前排起長長人龍,心中竟湧起一股欣慰感!原來,還是有這麼多人,願意為了藝術、文化,走上一段與日常不同的旅程。

而在近期,我剛好踏進一個與眾不同的展覽空間——淡水的齊柏林空間。一個不是以華麗裝飾或名家收藏品吸引目光的地方,而是以一位已逝導演留下的影像記憶,安靜而有力地對我們訴說台灣的故事。

我們都從《看見台灣》認識他,卻不只如此

齊柏林,這個名字多數人是因為紀錄片《看見台灣》而認識的。他是那個坐著直升機,從高空拍攝我們的家園,揭開台灣土地傷痕與美麗的人。從天際俯瞰,他讓我們看見那些被忽略的風景,無論是蜿蜒的河道、削山開路的工地,或是一片片毫無預警被開發的農地。

但這次走進齊柏林空間,我真正感受到的,不只是「看見台灣」,更是「感受他看見台灣時的心情」。

齊柏林空間門票

齊柏林空間門票

進場時剛好碰上館內影片播放,大約30分鐘的紀錄短片,分享他是怎麼拍攝、怎麼看待攝影器材,甚至包括他身邊工作夥伴對他的評價。其中一幕令我印象特別深刻:每次飛行前,他會親自擦拭攝影機,對它說話,就像對一位老朋友說:「今天是很重要的日子喔,拜託你了!」

那不是單純的儀式感,而是一種匠人精神。那份對工具的敬畏,對攝影的虔誠,讓我想起日本職人對刀具、筆刷的態度,你不是在使用器物,而是在與它共同完成一件事情。

小人物,也能守護一片天

在展覽中,一張張攝影作品像無聲的敘事者,講述著台灣的樣貌。我記得其中一幅作品,是樹林從土地直直往上延伸,直到天空,看不見盡頭。那畫面彷彿在說:我們都該謙卑地從土地出發,向自然學習、合作,而不是征服。

raw-image

齊柏林讓我們看見,攝影不只是記錄,更是一種抵抗,對無聲濫伐的抵抗,對荒謬開發的質疑,對被遺忘土地的呼喊!

看到這裡我想到:我們能做什麼?我們能不能也像他一樣成為守護者?

也許我們無法駕著直升機繞行全台,但我們能調高冷氣一度、拒用一次性塑膠、向身邊的人多說一句:「這樣開發好嗎?」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若能被持續、被串聯,終將成為影響政策的壓力,讓環評不再只是形式,讓保護區不是紙上談兵。

誰為我們的土地發聲?

這次參觀也讓我反思另一個問題:台灣的土地,正在被誰使用?正在被誰消費?

我們看到一塊塊耕地上興建起像別墅的「農舍」,我們聽說都市計畫外的閒置土地悄悄變身建案,一切看似合法,卻又如此違和。我們痛心,卻也無能為力。

這是我最難過的地方。不是因為台灣沒有美,而是我們把她的美當成理所當然,甚至忘了怎麼尊重她。

我認為土地的價值,不在於它能被換算成多少金錢,而在於它乘載多少生命的可能性。如果我們對土地的期待,只剩「投資報酬率」,那麼我們終將失去的不只是自然,更是我們與這片土地的關係。

文化不只要保存,更要被持續被看見

我常覺得,齊柏林的作品,其實像是台灣這塊土地的寫照。他希望我們看見、記得、改變。

影相不只要保存,更要被持續被看見。
齊柏林墜機的機翼殘骸,象徵他在天堂上持續守護台灣

齊柏林墜機的機翼殘骸,象徵他在天堂上持續守護台灣

這讓我想到一個問題:我們怎麼看待文化保存?我們是否把文化看作是可以擺進玻璃櫃的東西?還是,它其實應該是一場不斷流動、與生活交織的行動?

如果我們總是等到事後才惋惜,那我們的文化只能活在悔意裡。但如果我們開始把文化當成日常,哪怕只是走進一間小美術館、多認識一位台灣創作者、或為一棵老樹投下守護的一票,那麼文化就能在我們的呼吸之間,延續下去。

人人都可以是齊柏林,只要你願意「看見」

離開齊柏林空間時,我的心是沈靜的,但也被點燃了什麼。我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齊柏林,無論你手上拿的是單眼相機還是手機,只要你願意看見、願意發問、願意把這片土地的故事傳下去。

你可以拍照、寫文、說故事、拍片、發一則貼文……這些都是延續的方式。重要的不是工具,而是那份「不忍心忘記」的心。

而這,正是文化保存最根本的起點。

你願意成為下一個「看見台灣」的人嗎?

或許我們不是導演,不是攝影師,也沒有資源飛上天空。但我們有眼睛,有心,有意願!我們能為這片土地做的,是從「看見」開始——看見美、看見傷痕、看見改變的可能。

📌 你也曾看過《看見台灣》嗎?

📌 你願意用什麼方式守護你熟悉的地方?

📌 從今天起,不妨觀察生活中的「小線索」,用你的方式,成為看見者、說故事的人。

❤️推薦你找時間走一趟【齊柏林空間】,親眼看看那些震撼人心的影像。你會明白,為什麼他說:「台灣,值得更好的未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蜂聲|詩意生活的微光
2.5K會員
199內容數
嗨,我是蜂聲。 每天寫一點,也把生活寫得亮一點。 我喜歡用文字記下日常的微光與心裡的小聲音,寫些成長的碎念、生活的觀察,有時也寫小說——關於錯過、關於靠近、關於那些還沒說出口的故事。 最近開始愛上了新詩創作~ 希望在這裡,能和你一起對話,也慢慢靠近那個更喜歡的自己。 歡迎追蹤,一起在字裡行間不小心撞見共鳴
2025/05/20
當我們的生活早已被手機與科技徹底滲透,大數據看似能掌握一切:哪種便當在什麼時間最暢銷、哪件衣服熱賣、使用者何時點擊了某個廣告。但你是否也感受到:儘管這些資訊無所不在,卻總有什麼「真正的需求」被忽略了? 這正是《小數據獵人》一書所提出的關鍵問題。
Thumbnail
2025/05/20
當我們的生活早已被手機與科技徹底滲透,大數據看似能掌握一切:哪種便當在什麼時間最暢銷、哪件衣服熱賣、使用者何時點擊了某個廣告。但你是否也感受到:儘管這些資訊無所不在,卻總有什麼「真正的需求」被忽略了? 這正是《小數據獵人》一書所提出的關鍵問題。
Thumbnail
2025/05/19
當我第一次走進飛輪教室,坦白說,有點緊張也有點期待。那種「全世界都知道我第一次來」的羞赧感,在老師親切又幽默的教學下,慢慢變得輕鬆起來。 「是不是平常沒在運動?」一語點醒我 老師看了我一眼,笑著說:「同學,一看你滿面通紅,是不是平常沒在運動?」 我尷尬地點了點頭:「對……」 老師也笑了
Thumbnail
2025/05/19
當我第一次走進飛輪教室,坦白說,有點緊張也有點期待。那種「全世界都知道我第一次來」的羞赧感,在老師親切又幽默的教學下,慢慢變得輕鬆起來。 「是不是平常沒在運動?」一語點醒我 老師看了我一眼,笑著說:「同學,一看你滿面通紅,是不是平常沒在運動?」 我尷尬地點了點頭:「對……」 老師也笑了
Thumbnail
2025/05/17
被打槍的報告,反而讓我學到最多,職場上的一次挫敗,意外打開我思考的格局 有次在工作上,我被老闆退了一份報告。 當時她說了一句話:「這要重做,分成兩份。」 我滿頭問號,心想明明是相同主題,為什麼要拆開?我試著釐清,也私下去問主管,才知道是因為兩個不同的 TA(目標對象),所以要分開來寫。
Thumbnail
2025/05/17
被打槍的報告,反而讓我學到最多,職場上的一次挫敗,意外打開我思考的格局 有次在工作上,我被老闆退了一份報告。 當時她說了一句話:「這要重做,分成兩份。」 我滿頭問號,心想明明是相同主題,為什麼要拆開?我試著釐清,也私下去問主管,才知道是因為兩個不同的 TA(目標對象),所以要分開來寫。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臺灣博物館,位在臺北市二二八公園內。裡面有很多臺灣的動物、植物、文物展品,包括:化石、標本、器物、輿圖、繪畫等等。礙於玻璃帷幕,不適合拍照──光帷幕外的就拍了一堆。很多外國人、學生參觀,也適合親子同行──有很多小朋友遊戲區。   目前比較特別的是捷克城堡展,不用飛布拉格就能深入瞭解相關的歷史
Thumbnail
臺灣博物館,位在臺北市二二八公園內。裡面有很多臺灣的動物、植物、文物展品,包括:化石、標本、器物、輿圖、繪畫等等。礙於玻璃帷幕,不適合拍照──光帷幕外的就拍了一堆。很多外國人、學生參觀,也適合親子同行──有很多小朋友遊戲區。   目前比較特別的是捷克城堡展,不用飛布拉格就能深入瞭解相關的歷史
Thumbnail
之前在中正紀念堂看 中正紀念堂展覽丨《夢土上的李泰祥》告別十周年紀念特展丨橄欖樹丨一條日光大道丨歡顏丨不要告別丨你是我所有的回憶 時,就有預告之後這個特展會到高雄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展出,而這個地點剛好就在高雄捷運橘線的路線上,因為還沒去過,加上炎炎夏日可以安排室內行程,而且很適合利用半
Thumbnail
之前在中正紀念堂看 中正紀念堂展覽丨《夢土上的李泰祥》告別十周年紀念特展丨橄欖樹丨一條日光大道丨歡顏丨不要告別丨你是我所有的回憶 時,就有預告之後這個特展會到高雄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展出,而這個地點剛好就在高雄捷運橘線的路線上,因為還沒去過,加上炎炎夏日可以安排室內行程,而且很適合利用半
Thumbnail
可能對很多人來說,美術館不會是「不知道要去哪所以去一下」的地方,但經驗體感上,30元的成人票價、不限時、交通方便,鄰近的圓山和民權西路也有不少餐廳,天氣沒有太熱還能逛逛花博公園(也常常有週末戶外擺攤可以逛),幾次安排體驗都非常好!
Thumbnail
可能對很多人來說,美術館不會是「不知道要去哪所以去一下」的地方,但經驗體感上,30元的成人票價、不限時、交通方便,鄰近的圓山和民權西路也有不少餐廳,天氣沒有太熱還能逛逛花博公園(也常常有週末戶外擺攤可以逛),幾次安排體驗都非常好!
Thumbnail
近期有許多討論度很高的展覽話題,像是北師美術館的《戰鬥之城‧終》、奇美博物館的國際大展《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科教館的「teamLab共創!未來園》以及《波隆那世界插畫大獎展》,這些很熱門的展覽,適逢暑假期間,據說連平日都人山人海,或是預約登記要排得比較久,讓不喜歡湊熱鬧的我望之
Thumbnail
近期有許多討論度很高的展覽話題,像是北師美術館的《戰鬥之城‧終》、奇美博物館的國際大展《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科教館的「teamLab共創!未來園》以及《波隆那世界插畫大獎展》,這些很熱門的展覽,適逢暑假期間,據說連平日都人山人海,或是預約登記要排得比較久,讓不喜歡湊熱鬧的我望之
Thumbnail
 難得的三連休,是不是不知道要去那裡逛逛。如果你住在北部,又喜歡靜態的活動,逛逛故宮的。這裡給你另一個選擇: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這個博物館的地理位置離故宮約600公尺左右的地方,是由順益集團林清富創辦人成立的博物館。 博物館的網址在這裡: https://www.museum.org.
Thumbnail
 難得的三連休,是不是不知道要去那裡逛逛。如果你住在北部,又喜歡靜態的活動,逛逛故宮的。這裡給你另一個選擇: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這個博物館的地理位置離故宮約600公尺左右的地方,是由順益集團林清富創辦人成立的博物館。 博物館的網址在這裡: https://www.museum.org.
Thumbnail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中,透過旅行來尋找真正渴望的東西。在首爾博物館的感悟和旅行的體驗中,作者分享了對旅行的回憶、突破和觀察。通過對比不同國家的文化和風俗,作者思考了臺灣的全球化和文化定位問題。
Thumbnail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中,透過旅行來尋找真正渴望的東西。在首爾博物館的感悟和旅行的體驗中,作者分享了對旅行的回憶、突破和觀察。通過對比不同國家的文化和風俗,作者思考了臺灣的全球化和文化定位問題。
Thumbnail
前陣子手機滑到一則有關展覽的訊息,影片雖短但很吸睛,大致的內容是跟模型有關,因為做的維妙維肖,又非常有台灣街景的氛圍,讓人彷彿進入縮小的台灣街頭,我就趁著這次北上的空檔「順便」去朝聖。
Thumbnail
前陣子手機滑到一則有關展覽的訊息,影片雖短但很吸睛,大致的內容是跟模型有關,因為做的維妙維肖,又非常有台灣街景的氛圍,讓人彷彿進入縮小的台灣街頭,我就趁著這次北上的空檔「順便」去朝聖。
Thumbnail
​​​​​​​【臺灣旅遊・展覽】 建築迷千萬別錯過! 臺北市立美術館新展《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即日起至6月30日盛大登場!
Thumbnail
​​​​​​​【臺灣旅遊・展覽】 建築迷千萬別錯過! 臺北市立美術館新展《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即日起至6月30日盛大登場!
Thumbnail
本書以一位城市記憶守護者的角度出發,描繪了許多台灣文化資產的故事,有城市發展脈絡的故事,例如:台北城方位的演變考證、台北街道命名的由來。有保存的故事,例如:下半年打算開放預約導覽的台北機廠。有對於場所精神不同看法的故事,例如:因西區門戶計畫,於去年底已完成解體,打算遷移的三井倉庫。有連意象保
Thumbnail
本書以一位城市記憶守護者的角度出發,描繪了許多台灣文化資產的故事,有城市發展脈絡的故事,例如:台北城方位的演變考證、台北街道命名的由來。有保存的故事,例如:下半年打算開放預約導覽的台北機廠。有對於場所精神不同看法的故事,例如:因西區門戶計畫,於去年底已完成解體,打算遷移的三井倉庫。有連意象保
Thumbnail
2024年2月,日本東京都美術館舉辦「2024藝象萬千展」,展出臺灣18位藝術家的作品。這個展覽不僅是對藝術家江心靜個人成長和藝術探索的回顧,也是對臺灣藝術家在國際舞臺上的肯定。
Thumbnail
2024年2月,日本東京都美術館舉辦「2024藝象萬千展」,展出臺灣18位藝術家的作品。這個展覽不僅是對藝術家江心靜個人成長和藝術探索的回顧,也是對臺灣藝術家在國際舞臺上的肯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