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第一次走進飛輪教室,坦白說,有點緊張也有點期待。那種「全世界都知道我第一次來」的羞赧感,在老師親切又幽默的教學下,慢慢變得輕鬆起來。
「是不是平常沒在運動?」一語點醒我
老師看了我一眼,笑著說:「同學,一看你滿面通紅,是不是平常沒在運動?」
我尷尬地點了點頭:「對……」老師也笑了:「記得要吃飽飯再來運動,飛輪很累的!」
這句話簡單、直接,卻像是一種提醒:原來真正運動的人,根本不是來「減肥」的,是來讓身體變強、變有能量的。
運動結束後,我立刻和朋友去吃牛排補蛋白質,理由光明正大:「老師說的啊!運動完要補蛋白質,這樣才會長肌肉!」

這一餐吃得毫無罪惡感,甚至有點自豪,好像加入了一個「認真生活」的秘密俱樂部。
運動不是懲罰,而是一種送給自己的禮物
以前的我,對運動的印象是「要燃燒脂肪、要瘦下來」,所以總是把它跟「補償」劃上等號。吃太多?那就多跑兩圈。肚子凸了?那就做點核心。
這樣的關係很像在處罰自己。
但飛輪課帶給我一種很不一樣的感覺。
它像是在說:「你的身體值得強壯一點,你的生活值得更多能量。」
老師在課堂上不斷提醒我們調整姿勢、控制呼吸,不是為了追求某種完美身材,而是希望我們安全、有效率地運動。
每踩一下飛輪,心跳加快、汗水流下,我才慢慢意識到:這不是懲罰,而是送給自己的一份禮物——
送給那個總是想完成很多事情的自己
送給那個正在追夢、需要體力支撐的自己
送給那個渴望生活更穩定、更踏實的自己
飛輪課是一種「選擇專注」的練習
在飛輪教室裡,燈光昏暗,音樂節奏強烈,彷彿進入一場沒有外界干擾的任務挑戰。(BTW老師選的歌都很好聽!)
那一刻,你不再想工作、不再想社群、不再想要回的訊息、未完成的待辦事項。你只專注於當下,專注於「踩下一步」。
我們總說現代人很難專注,心很亂。但你知道嗎?運動,尤其是飛輪這種需要節奏感的課程,其實是把我們的「專注力」拉回來的一種方式。
它讓你學會與身體對話,也學會如何面對自己的呼吸、疲憊與極限。
對話中藏著治癒,也藏著鼓勵
那位老師不是教練型的嚴格導師,而是像朋友一樣,幽默地拉近距離,讓原本緊張的新手(像我這種)放鬆下來。
「同學,滿面通紅啊~」
「吃飽點再來啊,不然會暈倒的~」
這些話不是開玩笑,是帶著善意的提醒。
我突然意識到,原來有人關心你的體力、有沒吃東西、有沒有休息好,這些看似小事的話語,其實是很珍貴的陪伴感。
在都市裡,我們習慣自己扛,什麼都一肩扛起,但在飛輪教室裡,老師會提醒你:「累了就坐著踩也可以。」
這句話讓我幾乎快哭出來——不是因為多感動,而是因為:原來不是只有拚命踩,才叫做努力。
「我要慢慢培養運動習慣」——這句話很了不起
以前的我,對運動總是「三分鐘熱度」,總想著:「等我有空再說」、「等下班不累再去」。但現在的我,想換一種思維:不是「等我有時間再運動」,而是「因為我有運動,所以我有更多時間與能量去做其他事」。
想做的事情很多,夢想也很多,但我也開始知道,沒有一個強健的身體,這些夢想都會變得遙不可及。
運動是夢想的燃料,而不是佔用夢想的時間。
從飛輪開始,重新定義「為自己努力」
如果你也曾經像我一樣,對運動有點排斥、對體能不自信,或者總覺得「是不是得先瘦下來才能去運動場域」,那我想說:
你可以現在就開始,從一堂飛輪課也好,從散步10分鐘也行,不為任何人,也不是為了數字上的成果,而是為了讓你的心和身體能更靠近那個「真正想成為的人」。
我不是為了瘦身才去上飛輪,而是因為我想要一個可以追夢、不氣喘吁吁的自己。
不是為了誰稱讚我外型的變化,而是我想成為一個更穩、更強的人。
就像那位老師說的:「飛輪很累的,記得吃飽飯再來。」
這種平凡又樸實的提醒,某種程度上比很多「燃燒吧!」的激勵語還要真實動人。
給正在努力的你:不是拚命,而是穩穩前進
親愛的你,如果你也正在培養運動習慣,也想讓自己的生活慢慢變強,那我想和你說:
- 你不需要完美,只要願意開始
- 你可以慢慢來,只要不放棄
- 你不一定要每天運動,但記得「定期提醒自己:身體也需要被照顧」
夢想很大沒錯,但身體是夢想的第一站。
從今天起,讓我們一起為自己的健康,負起一點點責任,一點點就好。當你開始踩下第一步,那些你以為遙遠的夢想,也會慢慢朝你靠近。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也歡迎收藏、分享給你也正在努力照顧自己生活的朋友們,讓我們一起慢慢變強,不為誰,只為更喜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