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愈發思慮午餐一事。尤其是複習週,每天都得思索一番午餐吃什麼、怎麼吃、什麼時候吃、在哪裡吃,之類瑣碎的問題。
平時上課時,午餐一般沒有這問題。要麼就是吃食堂打包的單調的火腿芝士法棍,或者去便利店買一個午餐套餐,有雞肉捲、三明治一類,都是冷食。加之上課需要在校園四處走動,吃完通常問題不大,也不會影響晚餐的食慾。
問題主要出在複習週或週末。這時候不需要上課,我通常就在房間裡伏案用功,缺乏些走動,本來就不消耗多少能量,午餐時段也不是特別餓。但是考慮到本來昂貴的住宿費包了午餐,總感覺不吃這餐就是虧了這交的錢,遂還是說服自己:「差不多也到午餐的時間了,還是吃點東西好。」如此想法走到食堂中。但食堂供應的午餐卻是熱食,甚至還經常供應牛肉餡餅這樣的大葷菜,導致我每每食完午餐之後總覺得體內火氣難耐,想要出去走動一番。但卻又不知道該往哪裡去。出門恐怕耽誤了學習進度,而不去又恐加重午後的困怠,所以竟每天都糾結午餐吃與不吃。吃的話,一來身體感覺沉重,二來影響晚餐的食慾;但是不吃久了肚子又開始飢餓難耐,催使著我想要攝入些食物。但是這時又想到適量飲食,甚至適度齋戒,本身就是一種美德。如果可以捨棄午餐,一天只保留兩餐,自己的心情也會變好。相比之下,明明不太餓卻去吃午餐,心裡免不得就升起一股罪惡感了。
其實這種矛盾由來已久。以前在中國時,週末也常憂慮於午餐一事。但那時並無冷熱食的煩惱。三餐從來都是吃熱的,沒有吃冷的習慣。雖然午餐後偶爾也會感覺身體燥熱困倦,但通常還是定時吃飯,並不思考午飯該不該吃,也不思考冷食抑或熱食。當然更不考慮攝入多少能量。而現在,每餐前都要看看食品的成分表,要是超過了470千卡,心裡就開始打鼓。
在現代餐飲文化中,晚餐是一定比午餐重要的。但是依中國傳統好像不是這樣。以前出家的僧人講究「過午不食」,而從小也一直聽說「午餐要吃飽」、「晚餐要吃少」的說法。倘若午餐飽飽地吃上一餐,晚餐就減少一些,應該也不失為一種健康的飲食習慣。
但我還是更喜歡晚餐,特別是在冬天,五、六點時天已經全黑,風大,天冷,自然想要吃上豐盛的一餐來溫暖身子。但是到了夏天就比較難辦了,八九點才日落,而食堂的晚餐七點就結束了,那個時候天還大亮呢,怎麼能稱得上是晚餐?這個時候我常常就沒什麼食慾,但是又不想捨棄我心愛的晚餐,所以總還是按時去吃,大不了吃完後多走幾步,以安慰自己可以消耗掉攝入的多餘的能量。去健身房當然是個更好的選擇,可我卻是不喜運動,唯一喜歡的有氧大抵是划船,卻又被年卡的價格給勸退,索性還是繼續散步,安慰安慰自己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