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啟示】侘寂思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書籍:隱性潛能

 

面對生活與工作上的「瑕疵」,你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

(1)瑕疵的存在有其意義,換個角度看,瑕疵也有自帶的美感。

(2)有瑕疵很正常,小地方也不礙事,吃燒餅哪有不掉芝麻的,能用就好。

(3)瑕疵就代表做得不夠好,要趕緊想辦法補救,能補救回來就沒有太大的關係。

(4)怎麼可以存在瑕疵呢?該圓就要圓,該方就要方,有瑕疵就砍掉重練,不完美絕不停手。

 

從小學開始在課堂上聽課學習時,我就養成了做筆記的習慣,主要是因為自己智商低、腦子不夠給力、沒辦法一下子記住太多東西,作筆記還可以撈取老師的一些教學精華;另一方面則是下課之後過了一段時間,我會找時間再翻閱一下當時的筆記內容,這通常會讓我發現一些新東西,而有了新的啟發與學習。也正因為這個做筆記的習慣,讓我發現了原來我有極度完美主義的性格傾向。

 

記得大學時期,在班上我可是有筆記小老師的稱號,文字工整又好看,課程筆記的被借閱率可從來沒有低過,我其實挺開心的、也挺自豪的,至少它讓我維持了不錯的人際關係。那次是在大二的某個下午,我在教室裡聽著教授說著文學史的發展歷程,一邊把重點給記錄下來。教授講得很精采,而我眼前的這張活頁方格紙也已經被我筆記了半張篇幅,就在此時,我把這張活頁方格紙給撕了。因為我剛剛記錄下了一句「這個年代的風格」,這句話當中的這個「風」字,我覺得自己把它寫得太醜了,所以我把這張筆記給撕了。

 

記得當時旁邊的同學還說了一句:你幹嘛!?我只回了一句:沒事!就一個字寫醜了!同學補了一句你發什麼神經!我也覺得沒什麼,反正重新謄寫一份就好了啊!筆記就是要賞心悅目啊!現在回憶想起來,一個字毀掉一張筆記,我真是他媽的病得不輕。

 

這種行為我們通常說是完美主義、強迫症等等。追求完美的性格,總覺得自己都看不下去的東西怎可以拿給別人呢?這的確讓我獲得一些還不錯的工作績效與肯定,但追逐完美的過程,不只讓我耗損掉很多時間來精修,更嚴重的是,它耗損了我大量的心思與精神,這是一項極大的自我內耗,極度的心力交瘁,然後開始產生自我懷疑與自我否定。

 

這本『隱性潛能』告訴我們如何自我突破的心法;告訴我們衡量潛能的真正標準,不是看你到達的巔峰有多高,而是看你到達顛峰時走了多遠。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兩個字:「侘寂」。它指的是:頌揚不完美中的美,不是故意製造不完美,而是接納無可避免的缺陷,並體認到缺陷不會減損那個東西的美感。「侘寂」是日本文化中的美學概念,被認為是一種以接受短暫與不完美為核心的世界觀。這種美學概念有時被描述為一種欣賞本質上「不完美、無常和不完整」的美。

 

我能接受不完美嗎?我能接受無常嗎?我能接受不完整嗎?

對我來說真的很難,但我也真的不想再回到那個充滿自我懷疑與自我否定的世界。書中有三句話我覺得說的挺好的,送給曾經追求極致完美的自己,也送給或許正在完美卡關的你。

 

  1. 美好,可以從不完美中找到。
  2. 完美是海市蜃樓,學會接受適度的不完美。
  3. 追求卓越,而不是完美:進步來自於維持高標準,而不是消除每個缺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書啟示】
10會員
4內容數
一本書能有一個啟示,書值了,我也值了。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唯有親身體驗和實踐,才能真正理解事物。沒有經歷過的觀點,都只是複製而來的資訊,全盤相信或否定他人的觀點,都無法讓我們從中學習真正的知識。
Thumbnail
唯有親身體驗和實踐,才能真正理解事物。沒有經歷過的觀點,都只是複製而來的資訊,全盤相信或否定他人的觀點,都無法讓我們從中學習真正的知識。
Thumbnail
樂觀偏誤如何讓我們過得更好,卻又自取滅亡?
Thumbnail
樂觀偏誤如何讓我們過得更好,卻又自取滅亡?
Thumbnail
作者的話: 一旦把不同設定為理所當然的基調之後,就覺得每一次相同都感天動地的。
Thumbnail
作者的話: 一旦把不同設定為理所當然的基調之後,就覺得每一次相同都感天動地的。
Thumbnail
遇到問題總會去追查探究事物的根本,在事情微有徵兆而未發生之時便能事先觀察,而了解契機所在。這樣心思細膩、觀察入微,凡事追根究底又能洞察先機的特質。把它用在研究或學習上就會得到很好的發揮。但如果將它放在日常與人相處或思考自己的問題時,就會被視為思慮過重、鑽牛角尖 ,打破砂鍋、執著及糾結。 找到一件感
Thumbnail
遇到問題總會去追查探究事物的根本,在事情微有徵兆而未發生之時便能事先觀察,而了解契機所在。這樣心思細膩、觀察入微,凡事追根究底又能洞察先機的特質。把它用在研究或學習上就會得到很好的發揮。但如果將它放在日常與人相處或思考自己的問題時,就會被視為思慮過重、鑽牛角尖 ,打破砂鍋、執著及糾結。 找到一件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