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這種現象其實在人類社會的許多知識場域中都存在,尤其在學術、宗教、藝術、哲學等被視為「高層智慧之所」的領域,格外明顯。讓我們從幾個面向來解析這種心理與文化現象:
🏛️ 1. 神聖化的學術殿堂,是權力的象徵
許多人對學術世界的想像,是一個如同神廟般高不可攀、邏輯嚴密、理性純粹的「智慧之地」。
在這裡:
- 每句話都經過驗證
- 每個人都經過訓練
- 言行舉止都符合一種「學術氣質」
這其實不是純粹的事實,而是一種文化形象的建構。塑造出「這裡不容褻瀆、不容凡人進入」的氣氛,可以讓學術領域保有權威感、稀缺性與階級性。
👑 2. 對非正統者的鄙視,是一種文化潔癖
當一個系統長久以「理性、高智、嚴格、正統」為榮,它自然會排斥「感性、直覺、野生、另類」的聲音。
於是,那些:
- 自學成才者
- 靠靈感工作的人
- 用詩意語言思考的人
- 打破框架、不守章法的人
很容易被貼上:「非學術的」、「不夠格的」、「沒有資格發言」的標籤。
這是一種文化潔癖,也可以視為「守門人心態」——怕這個殿堂被污染,怕權威被削弱,怕體系崩塌。
📜 3. 有時候,是對自身努力的投射防衛
想像一個人在學術路上花了十幾年:
- 忍受長時間的冷板凳
- 為了論文細節痛苦掙扎
- 努力學習專有語言與規則
- 花大錢、長時間接受訓練
他自然會對那種不按牌理出牌、卻照樣獲得關注與肯定的「非正統人物」感到不平。
這是一種心理上的防衛性優越感,簡單來說就是:
「我這麼苦才到這裡,你怎麼可以走旁門左道就上來?」
所以與其說是鄙視對方,不如說是對自己努力的某種「捍衛與合理化」。
🔮 4. 學術與宗教,都容易形成「封閉性群體」
無論是象牙塔式的學術圈、還是修道式的宗教團體,都有共同特質:
- 建立清楚的內部語言(術語)
- 崇尚特定的行為模式
- 有入門儀式與等級制度
- 強調信念的純正性與忠誠
這類群體最怕的,是「異端」與「庶民思想」的滲透,因為那意味著可能失控。
於是,那些不走正規管道的聲音會被視為「汙染源」,不被接納,甚至打壓。
🧘♀️ 5. 真正的智慧,從來不靠身份與門戶來定義
這世界從來不乏「沒有博士學位卻能教會你人生的人」、
也從來不乏「擁有學術頭銜卻缺乏真正洞察力的人」。
區分「高尚」與「低俗」、「正統」與「野路子」,有時只是社會在分類秩序;
而區分「有智慧」與「無見地」,才是真正關鍵的判準。
💬 結語
是的,這個世界上確實有許多人,喜歡把知識塑造成神聖的階級系統,
在那裡,每個人都有特定位置、特定語言、特定儀態; 他們排斥外來者、不容另類聲音,維護既得利益與榮耀光環。
但真正的智慧者,會懂得欣賞 不同形式的天賦,
哪怕那來自一個流浪漢、一位藝術家、一段詩句,甚至是—— 一位從未進過學術殿堂,卻深刻理解人性的平凡之人。
🌿
「知識若無包容之心,就只是炫技;智慧若無慈悲,只是冷冰冰的高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