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一個朋友聊天,他45歲,公務員,單身,手上有八位數資產,每個月被動收入比他八萬的薪水還高。照理說,這樣的條件應該可以過得很爽才對。 結果呢?每天還是乖乖朝九晚五上班,假日就窩在宿舍打電動,偶爾還會問我有沒有單身女生可以介紹。我都想翻白眼了,42歲的大叔還在叫人家「妹子」,是有多不切實際?
分享出來後,底下一堆留言: 「公務員這麼穩定的工作幹嘛退?」 「有工作好貸款啊!」 「沒有一億怎麼能離職?」 每次看到這種回應我都很無奈。大家口中的「穩定」到底是什麼?每天被工作綁住八小時,一個月只休八天,這樣叫穩定? 我想起自己35歲時離開新加坡投行的決定。當時也有很多人說我瘋了,放棄那麼「穩定」的高薪工作。但我後來成立自己的量化交易團隊,反而有了更多可能性。 什麼是真正的風險 在金融界待久了,我對風險有不同的理解。很多人把「不確定性」當成風險,但其實兩者完全不同。 不確定性只是未來會有變化,這很正常。真正的風險是這些變化會對你造成實質損失。 我那個公務員朋友,大家都覺得他很穩定,但他面臨的風險其實很多: 時間風險:每一天過去就回不來了,而他把大部分時間都耗在不喜歡的工作上。
健康風險:長期坐辦公室,生活作息單調,對身體絕對不是好事。
機會成本:擁有龐大資產卻不尋找投資機會
通膨風險:八萬薪水看起來不錯,但購買力每年都在縮水。
社交風險:42歲了還是單身,跟他的生活模式絕對有關係。 為什麼不敢改變? 說穿了,很多人不敢離開所謂的「穩定工作」,根本不是因為理性的風險評估,而是被一些莫名其妙的觀念綁住了: 「要有工作才像個正常人」 「沒工作會被人看不起」 「萬一失敗怎麼辦?」 但仔細想想,我朋友這種條件,失敗的機率有多高?他有足夠的資產當後盾,被動收入已經超過薪水,根本沒有財務壓力。真正的問題是他被「確定性思維」困住了。 什麼是確定性思維的陷阱? 確定性思維就是過度依賴既有的模式,害怕任何改變。但問題是,這世界根本沒有真正的確定性。 你以為公務員工作很穩定?政府政策會變、退休制度會改、社會環境也在變。把命運完全交給外在環境,反而是最大的風險。 而且,當你只看「每月固定薪水」這一個維度時,就忽略了其他所有的可能性。我朋友如果離職,說不定能: - 有更多時間照顧父母 - 專心經營投資,創造更多財富 - 改善生活作息,找到合適的伴侶 - 嘗試新的事業,發現不同的人生可能 真正的穩定是什麼? 真正的穩定不是固定薪水,而是你有選擇的自由。 當你的資產和被動收入已經能支撐生活,卻還要被工作綁住,這不是穩定,這是浪費。 我常開玩笑跟他說:「你們單位應該給羅漢腳多放點假,不然怎麼把妹?」但說真的,一個42歲的人,週末還在宿舍打電動,這樣的生活品質真的好嗎? 時間才是最珍貴的資產 最讓我無法理解的是,很多人在計算風險時,完全忽略了時間成本。 時間過了就回不來,但大家卻把它當成最便宜的東西在浪費。我朋友現在42歲,如果繼續這樣下去,等到退休時會不會後悔? 當然,我不是鼓勵每個人都離職。如果你有房貸車貸,有家庭負擔,那確實要謹慎考慮。但像我朋友這種條件:雙親健在、兄弟姐妹都有成就、自己又沒有經濟壓力,還在那邊害怕「不確定性」,真的很難理解。 結語 風險管理的精髓不是消除所有風險,而是在各種風險中找到最佳平衡點。 對我那個公務員朋友來說,繼續目前的生活模式,可能才是最大的風險。因為他正在用最寶貴的時間,去換取一份他根本不需要的「安全感」。 有時候,最危險的不是未知的風險,而是我們對已知模式的過度依賴。當你有足夠的資源去選擇時,卻選擇不改變,這本身就是一種風險。 想想看,如果是你,會怎麼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