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英國以後,我一方面對周遭事物充滿好奇,一方面因為教學與生活的需要,閱讀也成了日常的重要部分。我指的不是在網絡上輕鬆瀏覽,而是靜下心來,手執書卷,細讀與沉思。
最近讀到 Parag Khanna 的 The Future is Asian,突然讓我對「亞洲」這個概念有了全新的認識。我曾以為中亞地區經濟長年困頓,依賴外援,但書中指出,中亞五國早已搭上全球化的列車,在區域與國際地緣政治之間靈活穿梭,頗有九十年代中國之風,正邁入高速增長的階段。這些發現令我再次感受到:書本知識與他人見聞,不過讓我們更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每個人對世界的理解都不同,而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裡,又有誰能真正「看透」一切?我唯一能不斷提醒自己的,是常存謙卑,保持一顆開放的心。
隨著對世界理解的拓展,我也開始反思,什麼才是我真正關心的事。過去所身處人口稠密、節奏快速的大都會裡,我能關注的,不外乎是工作瑣事、親友狀況,或偶爾追著新聞時事。但來到英國後,生活步調慢了下來,心中的「緊要事」也變得零碎而日常,回到生活的基本。這不代表我不再關心親人或世界大事,而是發現:一個人的「心力」原來會隨社會氣氛而調節。無所謂高低好壞,也無需比較狹隘與寬廣。人活著不易,要活得像「人」更難。若能在有限的空間中,心存善念,明白自己在做什麼,安然自在地走好每一步,便已是難得。
在2019年到 Covid-19 疫情初期,我讀了 Viktor Frankl 的《活出意義來》。書中記錄了他作為心理學家,在納粹集中營中與其他受難者一同面對苦難的經歷。他觀察到,不同人面對苦痛的態度,決定了他們所走出的道路。他最大的發現是:「人在困境中,仍能有尊嚴地找到生命的意義。」那段時期的我,正經歷著人生的失落與無力,這句話給了我莫大的鼓舞。
北國的日子轉眼寒暑,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逆境,如風中微塵飄散。而這本書留給我的提醒卻歷久彌新。每個人對苦難的理解都不盡相同,更何況人有時連自己也會欺瞞自己,又怎能輕易評價他人的苦與樂?只要能以尊嚴活著,並找到那份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就已無愧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