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來到北國不足五年,在香港,他們都是已身居要職、熟習制度與社交規則的中年專業人士。他們選擇了在另一片土地重新開始,選擇了在人生這場馬拉松中離開原來的跑道,跑進重未踏足過的路途。
第一位朋友,在香港是一所中學的學務主任,擁有博士學位,長年協助副校長進行課程規劃與實踐工作,是學校制度與教學改革的骨幹人物。來到英國,他選擇進修圖書館管理學,畢業後投身國民保健處轄下的社區醫學圖書館工作,支援醫護人員進行研究。這一轉變,意味著他要每天學習陌生的生理學和醫學知識,在毫無專業背景的情況下理解與整合專業資訊。他不再是指導別人的學者,而是默默地在全新領域探究的學員。我想,這不是貶值,而是一種真正的再生。
第二位朋友,過去也是一所中學的學科主任,熱衷於公民教育與社會參與,曾擔任多項公職。在異地轉投資訊科技工作,由零開始學習專業技術與業界標準。他不只要在工作上交出成果,還要在語言、職場文化與行業節奏中重新定位。他曾分享過,最難的不是學習技術,而是放下自己曾經是「專家」的身份,一切由零開始。每個失敗的試驗、每個聽不懂的術語,都是對自信的挑戰。花了無數個夜晚,不眠不休地惡補,為的就是在新崗位上不會辜負自己。
第三位朋友,在香港時他曾是一位在私立大學工作的營運經理,習慣掌控大局與多重任務。飄洋海外,他選擇了一條最遠離過往的路:投入義務工作與耗農業的日常,從零認識這國度的氣候、土壤、植物的生長特性。他一邊學習耕技巧,一邊利用他熟練的管理技巧紀錄天氣與作物的變化。坦言,大自然從不講面子,只看你是否真心耕作,錯誤的判斷自然會換來失收。他利用雙手與土地對話,從另一種生活節奏中找回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連結。
他們三人的選擇截然不同,卻都是誠實地回應生命。他們都曾在原有的光環中走過,也都在失重的時代裡選擇再一次紮根。他們的故事提醒我們:所謂「重啟」,不是放棄過去,而是帶著歷練去擁抱未知。這些故事,屬於香港人,也屬於所有在中年仍願意轉身的人。他們用行動回答了那個在風暴中最困難的問題:當世界變了,我們還能怎樣好好活下去?他們的故事不是關於成功的光環,而是關於堅持、質疑與重建的真實過程。他們沒有被大時代的動盪壓垮,反而在風暴過後拾回信念,繼續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