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國政府再次推出收緊移民的措施,聲稱要「控制數字」、「保障本地人的利益」。這類言論在英國政治中已非首次出現,卻每每如浪潮般湧現,推高社會中的排外氛圍。作為一名移民,即使生活圈中從未感到被視為「他者」,當這些氛圍在社會輿論中蔓延,那份內心的無力與不安,依然深刻難言。
我無意賣弄苦情,寫下這些文字,只希望在這個自由世界中,無論你是需要接納移民的社會一員,還是如我一樣已身處異地的移民,都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尊重,甚至在不安之中,找到一份互勉的力量。
被製造的「不安」與「敵人」
近年來,移民政策在許多民主國家愈發趨向強硬。以英國為例,政策不斷收緊,一方面高呼要吸引國際投資、擁抱世界;另一方面卻不斷加設門檻,製造不確定與焦慮。合法與非法、經濟移民與難民、新數據與舊偏見,在政治語言中被一併混淆,形成「移民都是問題」的簡化想像。
這樣的政策邏輯不僅讓移民難以安身立命,也讓整體社會對制度的穩定性失去信心:如果移民政策可以朝令夕改,那麼稅制、教育、以至於基本公民權利,是否也會隨政權更迭而動搖?今天是移民成為代罪羔羊,明天又會輪到誰?
這種製造「敵人」的手法,其實早是世界各地潮流。美國政府高舉「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口號,封鎖邊境、收緊簽證、限制庇護權;歐洲多國極右勢力興起,打著本土價值的旗號,實行種種排外政策。當政權無力處理結構性矛盾時,將社會不滿投射到最無力辯護的群體,似乎成了一種「快速見效」的政治操作。
而在世界各國忙於「關門」排外之際,極權政體反而更有恃無恐,封殺自由、打壓人權。當全球政治氣候越來越浮躁,焦慮之中社會集體尋找「替罪羔羊」,真正該被討論的核心問題,反而被轉移與掩蓋了。
全球人口流動:是未被好好理解的現象
全球化早已成為現實。人與人的連結、經濟與文化的流動,早就跨越了地理與國界。人口流動並不是錯誤的現象,而是歷史的自然進程。問題不在於「有沒有移民」,而是「社會如何理解與管理移民」。
成為移民之前,我對全球化的理解多來自書本與新聞;但成為移民之後,才真切體會語言的障礙、制度的陌生、文化的落差,甚至身份認同的不穩與自我懷疑。我也看見許多移民,為求在異地安身立命,不但辛勤工作、誠實納稅,更努力學習語言、理解本地文化,只為爭取一份安穩生活與發揮所長的空間。
移民從來不是社會的負擔,反而是未來的一部分。政策的焦點不應止於「控制數字」,而應思考如何建立靈活與公平的制度,讓有能力、有誠意的人,能在這個社會中真正貢獻並與他人共同前行。
人類社會不需要替罪的戲碼
社會的安定,不只是物理上的居所安穩,更是心靈上的安全感與被接納感。然而,今日不少政黨與政府卻為了選票,不負責任地營造恐懼與排斥的情緒,把有能力的人視為工具,將弱者當作棄子。他們不曾真正提供解方,卻在輿論中播下猜疑,製造分裂。
這樣的政治操作,是一種短視且自利的選擇,顯示出對未來缺乏遠見,對人性缺乏尊重。而更令人心痛的是,這種語境,往往成功將不安「內化」給移民個體,使人懷疑自身價值,漸漸收起聲音與存在感,選擇沉默與退讓。
但我們應該明白——我們不是問題的根源,我們甚至可能是答案的一部分。拒絕承擔那些不屬於我們的原罪,是我們守住人性與尊嚴的第一步。
拒絕讓不安成為命運
作為一名移民,我並不否認生活的艱難與挑戰,也願意繼續努力學習、適應與貢獻。但我更想說的是:在這個混亂的世代,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該將不安轉化為敵意,更不應讓不公變成冷漠。
如果你身處自由世界,請不要忘記,那些跨越邊界而來的人,往往帶著希望與誠意,尋求的是生存與尊嚴;如果你也是移民,請記住,我們擁有說話的權利,有守住自尊與光亮的力量,不能讓政策與輿論摧毀我們的信心。
當世界動盪不安時,更需要每一顆清醒的靈魂勇敢站出來,堅持理性、守住尊嚴、照亮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