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曾在南部一所國立大學兼課,這所學校由舊師專升格而來,歷史悠久,教室也顯得頗為老舊。連日陰雨,天花板竟還漏水,教室又濕又冷。學生們抱怨連連,讓我不禁想起一段故事,便在課堂上穿插講給他們聽。
我問:「你們知道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合大學』嗎?」全班五十多位學生齊搖頭,不知道。
「那麼,清華大學的前校長梅貽琦博士呢?」還是沒人知道。
我只好自個兒說下去:「梅校長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大學之大,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話才說完,一位學生立刻回嘴:「我們學校既沒有大樓,也沒有大師啊!」
此言一出,全班哄堂大笑。
我笑著回應:「學校若沒有大師,就靠你們努力讀書、奮發向上,將來成為大師,回母校任教,再培育更多的大師!」這番話倒博得不少學生拍手叫好。
我趁勢介紹西南聯大的來歷——這所大學是在中國抗戰期間,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遷至雲南昆明所共同組成,前身是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校務初期由三校校長共同主持,即清華的梅貽琦、北大的蔣夢麟與南開的張伯苓,後來多由梅貽琦主導。
在那個物資匱乏、戰火連天的年代,聯大的校舍多以草屋簡建,學生每日所食的「八寶飯」,其實是摻有米蟲、石頭與稻穀的粗米飯,穿的是破舊衣裳,還得時常躲避日軍的空襲。但就是在這樣的困境中,他們依然弦歌不輟,潛心向學。
聯大僅存九年,卻培養出無數棟樑之才:如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與李政道,中國大陸的「兩彈元勳」鄧稼先、核武專家朱光亞,美國的政治學者鄒讜、歷史學者何炳棣等,皆出自於此。
我還向學生介紹聯大的師資陣容,堪稱一時之選:朱自清、聞一多、陳寅恪、馮友蘭、朱光潛、錢穆、金嶽霖、錢鍾書、劉文典、費孝通……
沒想到除了朱自清、錢穆等少數幾位,他們幾乎都沒聽過。
我只好語重心長地說:「學校裡若真有大師,你們未必知道。因為你們不關心課業,也不去讀他們寫的書,又怎會認識各行各業的大師呢?」
如今台灣不少新設的私立大學,為了招生,蓋了豪華的大樓,學生宿舍甚至比照五星級飯店。但真正吸引人的,應該是師資陣容。然而這些學校即便高薪延攬名師,也常僅止於兩三位作為門面擺設。反倒是那些歷史悠久的國立大學,雖然校舍老舊,卻因學費親民、辦學穩健,畢業出路受到企業與社會較高評價,仍是學測填志願時的首選。
看來,兩岸高等教育的發展似乎都逐漸走向歧途。北大教授陳平原曾感嘆:大學的價值不在建築多宏偉,而在是否能與大師相遇,與他們同行於校園,對話於課堂,沉醉於知識的盛宴。但今天的我們,似乎早已將這樣的理想當成一種奢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