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內容為原創作品,嚴禁抄襲,亦不接受媒體報導,更不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截圖或分享至其他平台,如需引用,請先取得原作者正式授權。尊重創作,是對內容最基本的尊重。感謝理解,也感謝每一位願意守護這份文字價值的朋友。🙏✨
文|林思齊(本篇收錄於「金星」),本篇續價格不是重點,條件才是你的真正籌碼建議合併閱讀。
這篇是我實際跟朋友聊房市談判的筆記:怎麼用時間,讓對方主動讓步,撐出你想要的價格。
這篇,我想寫長一點。因為這個觀念,很多人都知道,卻真的很少人用得出來。幾天前,一個在軍中很照顧我的學長打給我。他知道我這幾年有在買房,也賣過幾間,就想跟我聊聊最近的市場。我問他:「欸,你不是早就買一間在淡水?當初不是說拿來收租、當資產放著就好?」
他說:「要處理掉了啦,打算換一間住的。」
我問他為什麼。
他嘆口氣說:「我現在跟老婆還有我媽住一起,壓力很大,你懂的。」
的確啦,這年頭媳婦要跟公婆一起住,本來就很容易出事,不是每個人都願意,也不是每個人扛得住。他說打算把淡水那間賣掉,重新買一間,地點離上班地近一點,這樣就能用「首購」的身份去買。
他這樣的操作確實算首購。但現實問題來了:我們這種沒什麼家底的人,買房要嘛就是貸款拼,要嘛就是慢慢存。不是誰家都姓郭。
所以他問我:「有沒有辦法,買一間『不用花錢』的房子?」你聽到這句話,可能會笑,但我跟他聊完,反而特別想寫這一篇。
因為這就是我要講的重點:「誰先急,誰先輸」,談判裡面最有力量的,不是你開的價,而是你撐得住多久。
聊著聊著,學長就開始問到貸款的問題。
他問我:「到底能不能真的買到幾乎不用出錢的房子?」
我跟他說,這個操作邏輯早就不是秘密了,網路上一堆案例可以查:全額貸、裝潢貸、家電貸,有人連冷氣機都分期,然後硬是做出「低現金入手」的組合。這些技巧不是我們今天的重點,但我先說一句真話:
賠錢的生意沒人做,殺頭的生意是有人做的。這個千百年來都沒變。
所以你要去想——那些願意讓你「無痛買進」的對象,他們到底圖的是什麼?我跟他講,如果你今天是買新成屋,你得先搞清楚這類案子背後賣的是誰。新成屋通常是代銷公司在賣,他們的邏輯,跟你去看中古屋時遇到的房仲,完全不同。
代銷要的是成交。
這句話聽起來很像廢話,但你冷靜聽我拆給你看。
代銷能拿到的利潤,通常是千分之三。意思是說,一間一千萬的房子,他賣掉,最多也就三萬元。你可能會想:「他如果幫建商把價格拉高一點,利潤不是也變多?」
理論上是,但現實不是這樣算。
房價從一千萬拉到一千一百萬,他的千分之三,也只會從三萬變成三萬三——多三千塊而已。你想想,這樣他幹嘛幫你喊高價?多三千塊根本不值得他拉鋸這麼久。
但如果是房仲,那就完全不一樣了。
房仲的收入通常是抽佣,收的費用可以到成交總價的6%(買方2%,賣方4%),而且如果他是高專職業務(就是沒底薪、靠業績吃飯的那種),那這些佣金拆下來,他一口氣可以領二三十萬,跑不掉。
同樣一間一千萬的房子,房仲賣掉能抽六十萬;代銷賣掉只抽三萬。
那你說,誰比較有動力把價格越喊越高?
當然是房仲。
價格喊到一千一百萬,他能抽的變六十六萬;多賺的,可能是你一年薪水。可是代銷呢?還是在那邊多三千,動力根本不一樣。
所以,我告訴他一個重點:新成屋 vs 中古屋的本質差別,就是銷售者「想要的是成交」還是「想要的是高價」。
這個搞懂了,你才知道該怎麼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