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畢業照背後的「理所當然」
上週,一連串「照片事件」讓我又一次感受到:
有些人的「沒禮貌」,不是一時的不小心,而是代代相傳的家庭風格。
往年,我們學校的畢業照全數以電子檔提供。沒有底片,沒有沖洗,並由學校這邊全額負擔拍攝費用。拍攝過程、事前準備、照片內容等都有通知單告知家長,全都透明公開。
當 A 阿嬤開口說要「底片」洗照片時,我們說明了只有電子檔,也很快把檔案傳給 A 孩的媽媽,請她再轉給阿嬤。
這件事原以為已經圓滿了結,直到——
我們為畢業布置,用 Canva 設計了園服合照的海報張貼在公佈欄,
並在班級門口貼上孩子們穿學士服的合照。
某天放學,A 爸來接小孩,站在教室門口照片(學士服合照)前,對老師說:
「幫我洗這張照片,我要這個大小。」
老師如實回應:「我們只有電子檔,沒辦法幫忙洗。」
他接著說:「那我給你們錢,你們幫我洗。」
老師仍婉拒。
隔天早上,A 阿嬤送孩子來園所,轉頭對門口的導護老師說:「我要那張海報的大合照,請幫我洗照片出來。」
導護老師回答:「這是電子檔,我們不提供洗照片的服務。」 A 阿嬤回:「那我給你們錢。」
這時候我還不知道 A 爸也開口了,只知道阿嬤的事,所以我主動把園服的合照電子檔,再次傳給 A 爸。
結果當天下午放學,A 爸看見老師就說——
「我不是要那張,我要學士服的照片。你們給錯了。」
沒有一句「謝謝」,沒有一句「不好意思」,更沒有一句「請問可以嗎?」
有的只是直接、理所當然、彷彿我們欠他一張照片。
是的,「你們給錯了」,原句照登,無誤。
我後來靜下來回想:
是我們做錯了什麼嗎?還是他們太習慣用錢當作通行證? 這樣的對話,不是一時情緒口誤,而是從上一代傳到下一代的溝通方式。 從阿嬤「我給你們錢」、到爸爸「你幫我洗照片」、再到「你們給錯了」—— 無一不是「我出錢→你來處理→你要負責」的劇本。
教育工作者不是私人助理,更不是便利商店店員。
電子檔提供是我們的服務範圍,但幫你洗照片,不在其列。
我們不是不願意幫忙,而是——
「尊重我們的工作規則,才有合作的可能;尊重彼此的角色,才會有好好說話的開始。」
不是每一句「我給你錢」都代表善意,
有時,那只是對界線的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