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習慣》徹底解析:1%微小改變,打造你想要的人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書籍詳情)


以下為文字版,方便筆記與閱讀。


好的,各位對自我成長有興趣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書本編輯,今天想跟大家聊一本我非常喜歡、也影響我很大的書,就是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的《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這本書是很多人敲碗想聽我分享的。

這本書厲害在哪裡呢?它的核心概念其實非常簡單。書中強調的是「微小的改變,也能帶來巨大的結果」。你知道嗎?我們的日常生活,很大一部分都是由自動化的習慣驅動的。而你這個人,其實就是你每天重複做的事情的總和。所以,搞懂習慣是怎麼形成的、怎麼改變,真的非常重要。

書裡用了一個很數學的概念來解釋。想像一下,如果你每天都讓自己進步 1%,聽起來是不是很少?但你知道這個微小的進步持續一年會怎樣嗎?你會變得比原來好上 37倍之多!反過來說,如果你每天退步1%,一年後你幾乎就歸零了。這就是「複利效應」的力量,微小的改變長期累積下來,效果是巨大的。所以,不要小看那些微不足道的日常選擇。

很多人想改變,會專注在「目標」(Outcome)上。比如說,「我要瘦下十公斤」、「我要寫一本書」。但作者說,真正有效的方式,是把焦點放在「系統」(System)上。系統指的是達成目標的過程和習慣。想想看,贏家和輸家可能都有同一個目標,像是贏得馬拉松。但最終脫穎而出的人,是那些專注在持續改善跑步習慣這個系統的人。如果你只看目標,達成後可能就失去動力了。所以,作者說得很精闢:「你不會跌落到你的目標水準,你只會跌落到你的系統水準」。專注於建立好的系統,結果自然會來。

另外一個非常核心的概念是「身份認同」(Identity)。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是從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開始。不要只設定「我想減肥」這個目標,而是思考「我想成為一個健康、有活力的人」。把重點從「想要做什麼」轉移到「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當你認同自己是「跑者」,你就會自然而然地去跑步。你的身份認同,其實就是你重複做的事情所形成的。這種改變是發自內心的動力,不是靠意志力硬撐。

那麼,具體要怎麼建立好的習慣、戒掉壞習慣呢?書中提供了一個非常實用的框架,叫做「行為改變四法則」。這個法則可以幫助我們讓好習慣更容易養成,讓壞習慣更難發生。

1. 讓提示顯而易見 (Make it Obvious)

    • 習慣的形成始於「提示」(Cue)。你必須先意識到自己的習慣有哪些。作者建議製作一份「習慣記分卡」,記錄下你一天中所有的行為,並標示是好習慣、壞習慣還是中性習慣。這樣你才能清楚看到自己在做什麼。
    • 要養成新習慣,讓觸發它的「提示」盡可能明顯。例如,你想多喝水,就把水瓶放在你隨處可見的地方。你想練習吉他,就不要把它收在壁櫥裡。
    • 一個超實用的技巧是「習慣堆疊」(Habit Stacking)。把你想要養成的習慣,接在你已經有的習慣後面。像是「刷完牙後,我會冥想十分鐘」。或是「喝完咖啡後,我會讀書」。作者甚至建議把新習慣的具體時間和地點也寫下來,越明確越好。
    • 想戒掉壞習慣呢?反過來做,讓提示「隱而不顯」(Make it Invisible)。例如,如果你想少吃零食,就把餅乾薯片從你隨手可得的地方移開,最好是家裡根本不要買。把手機放在另一個房間,減少分心。作者認為,避免誘惑比抗拒誘惑更容易

2. 讓習慣有吸引力 (Make it Attractive)

    • 習慣之所以吸引人,通常是因為預期會有獎勵,而不是實際得到獎勵的那一刻。期待感會釋放多巴胺,驅動你去行動。
    • 你可以運用「誘惑綑綁」(Temptation Bundling),把你「需要做」的好習慣,跟你「想要做」的事情結合在一起。比如說,「我只在跑步機上看我喜歡的Netflix節目」。或是「寫完報告後,給自己一杯咖啡配點巧克力」。
    • 我們很容易受到周圍人的影響。如果你想養成某個習慣,可以加入一個已經有這個習慣的群體。例如,想規律運動就多跟愛運動的朋友相處,或加入健身社團。
    • 作者也提到,我們的習慣其實是現代解決方案,用來滿足遠古的渴望。例如,滑社群媒體可能是為了滿足連結人群、尋求認同的渴望。了解這些底層動機,可以幫助我們重新連結習慣。
    • 此外,可以重新定義你對習慣的感受。把健身想成是「擁有健康、活力充沛的身體」而不是「疲憊的鍛鍊」。想戒掉壞習慣,就強調不這麼做的好處,例如戒菸帶來更健康的呼吸,而不是只是「不吸菸」。

3. 讓行動輕而易舉 (Make it Easy)

    • 學習最有效的方式是透過練習。所以,想養成習慣,就讓它盡可能容易去執行。比起完美計畫,實際去做更重要。
    • 兩分鐘法則」(Two-Minute Rule)是個好幫手。把任何新習慣都簡化到可以在兩分鐘內完成。例如,「每天閱讀」變成「讀一頁書」,「做瑜珈」變成「拿出瑜珈墊」,「跑步」變成「穿上跑鞋」。先開始,先讓自己進入狀態。
    • 作者強調「省力法則」(Law of Least Effort)。人類傾向選擇最省力的方式。所以,要養成好習慣,就要減少阻力(Friction)。例如,睡前把運動服和鞋子準備好。想多吃水果,就把水果放在隨手可拿的果盤裡。
    • 想戒掉壞習慣?反過來,增加阻力。想少看電視,每次看完就把電視插頭拔掉、遙控器藏起來。

4. 讓獎勵令人滿足 (Make it Satisfying)

    • 人類大腦傾向於優先選擇立即的獎勵。行為如果帶來立即的滿足感,就更容易重複。
    • 雖然好習慣的成果常常是延遲的,但我們可以為它添加一些立即的獎勵。運用「習慣追蹤」(Habit Tracking)就非常有效。在日曆上畫叉、在清單上打勾,看到自己持續進步的痕跡,會帶來成就感和動力。這就像是一種視覺化的進度條。
    • 不要中斷鏈條」(Don't Break the Chain)是習慣追蹤的核心理念。一旦開始追蹤,你會不想打斷連勝紀錄。
    • 人生難免會有脫軌的時候,可能有一天沒做到。作者強調,重點不是有沒有失誤,而是如何快速恢復。記住「絕不錯過第二次」(Never Miss Twice)。即使狀態不好,做一點點也好,維持住這個習慣的鏈條。
    • 想讓壞習慣「令人不滿足」(Make it Unsatisfying),可以引入「究責夥伴」(Accountability Partner)。找一個你信任的朋友或家人,請他們監督你。知道有人在看,你會更傾向去做對的事情。甚至可以簽訂「習慣契約」(Habit Contract),約定如果沒做到就要接受某種懲罰,例如罰錢給一個你不喜歡的組織。

除了這四個法則,書中還提到要愛上例行公事、愛上「無聊」。真正的高手是在沒有動力時,依然堅持按照計畫去做。也要選擇適合自己天賦的習慣,這樣更容易入門。並且要持續反思和調整習慣,才能不斷優化。

總結來說,《原子習慣》不是一本空談理論的書,它提供了很多具體可行、立即可用的策略和工具。它告訴我們,巨大的改變不是靠一次性的努力,而是來自於每天微小但持續的累積。只要建立好的系統,聚焦在你想成為的人,並運用行為改變的四個法則,你就能逐步打造出你想要的人生。

這本書真的值得一讀再讀。強烈推薦給所有想改變自己、建立好習慣的朋友們!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讓你對這本書有基本的認識,也或許能激發你開始嘗試做出屬於自己的「原子習慣」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多元人生記事錄
37會員
97內容數
然而,這個世界是多元性的,人生也是。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序 我曾閱讀過《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當時這本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近重讀此書,更深刻體會到細微改變的重要性,發現習慣在日常生活中的影響遠超想像。 克利爾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他人的互動,並提升了我的生活技巧。
Thumbnail
序 我曾閱讀過《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當時這本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近重讀此書,更深刻體會到細微改變的重要性,發現習慣在日常生活中的影響遠超想像。 克利爾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他人的互動,並提升了我的生活技巧。
Thumbnail
引言: 《原子習慣》是一本革命性的自我提升指南,深入探討了如何有效地建立良好習慣和打破不良習慣。這本書的核心理念是通過專注於微小的、持續的改變(即"原子習慣"),我們能夠在長期內實現顯著的個人成長和成就。 習慣的形成: 習慣形成的四個階段:提示、渴望、反應和獎勵,並圍繞這個框架提供了一系列
Thumbnail
引言: 《原子習慣》是一本革命性的自我提升指南,深入探討了如何有效地建立良好習慣和打破不良習慣。這本書的核心理念是通過專注於微小的、持續的改變(即"原子習慣"),我們能夠在長期內實現顯著的個人成長和成就。 習慣的形成: 習慣形成的四個階段:提示、渴望、反應和獎勵,並圍繞這個框架提供了一系列
Thumbnail
透過理解並應用習慣養成的原則,可以改變我們的日常行為,實現目標,創造我們熱愛的生活。
Thumbnail
透過理解並應用習慣養成的原則,可以改變我們的日常行為,實現目標,創造我們熱愛的生活。
Thumbnail
如果每天都能進步百分之一,持續一年,最後你會進步三十七倍;相反地,若是每天退步百分之一,持續一年,到頭來你會弱化到趨近於零。起初的小勝利或小倒退,累積起來會造就巨大差異。 原子習慣的力量:微小改變,非凡成果。 ——《原子習慣》
Thumbnail
如果每天都能進步百分之一,持續一年,最後你會進步三十七倍;相反地,若是每天退步百分之一,持續一年,到頭來你會弱化到趨近於零。起初的小勝利或小倒退,累積起來會造就巨大差異。 原子習慣的力量:微小改變,非凡成果。 ——《原子習慣》
Thumbnail
《原子習慣》 步驟二、渴望 讓習慣變得有吸引力
Thumbnail
《原子習慣》 步驟二、渴望 讓習慣變得有吸引力
Thumbnail
《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 An Easy & Proven Way to Build Good Habits & Break Bad Ones作家是世界知名的習慣養成專家詹姆斯·克萊爾,此書內容主要在講述如何通過細微執行,從而練成長久的習慣。書中提供系統性方法幫助大家養成習慣,這個思
Thumbnail
《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 An Easy & Proven Way to Build Good Habits & Break Bad Ones作家是世界知名的習慣養成專家詹姆斯·克萊爾,此書內容主要在講述如何通過細微執行,從而練成長久的習慣。書中提供系統性方法幫助大家養成習慣,這個思
Thumbnail
每天進步一點點,一年後,你會更上一層樓;若每天退步一點點,你會弱化趨近於「零」!善用「複利效應」,讓小小的原子習慣滾利,滾出人生的大不同! 這本書於2019年6月出版,作者是James clear(詹姆斯 克利爾),這本書有介紹很多保持習慣的方法,不只應用在生活上,還能應用在工作或學習! 作
Thumbnail
每天進步一點點,一年後,你會更上一層樓;若每天退步一點點,你會弱化趨近於「零」!善用「複利效應」,讓小小的原子習慣滾利,滾出人生的大不同! 這本書於2019年6月出版,作者是James clear(詹姆斯 克利爾),這本書有介紹很多保持習慣的方法,不只應用在生活上,還能應用在工作或學習! 作
Thumbnail
這是一本深入探討習慣養成與改變的勵志書籍,解析習慣養成的四個步驟:提示、渴望、反應、獎勵,透過大量案例說明如何透過這四個步驟養成好習慣或破除壞習慣。在書籍之外,我們討論、反思認識與接納自己的重要性,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型態,不受他人評論影響,成為真正的自己。
Thumbnail
這是一本深入探討習慣養成與改變的勵志書籍,解析習慣養成的四個步驟:提示、渴望、反應、獎勵,透過大量案例說明如何透過這四個步驟養成好習慣或破除壞習慣。在書籍之外,我們討論、反思認識與接納自己的重要性,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型態,不受他人評論影響,成為真正的自己。
Thumbnail
Atomic Habits原子習慣 James Clear著,蔡世偉譯 複利法則,點點滴滴巨大的力量,滴水穿石
Thumbnail
Atomic Habits原子習慣 James Clear著,蔡世偉譯 複利法則,點點滴滴巨大的力量,滴水穿石
Thumbnail
如果有一本書出版了好多年,依舊佔據各大排行榜,而且來到一百多刷的成績,是否能吸引你閱讀呢?我想《原子習慣》正是如此的存在,即便讀過以原子習慣為概念的諸多書籍,還是想親自感受一下這本書的魅力何在? 原以為這本書講述的概念就是一天改變一點,久而久之就能達成原以為難以企及的目標,但事情並不如我們想得
Thumbnail
如果有一本書出版了好多年,依舊佔據各大排行榜,而且來到一百多刷的成績,是否能吸引你閱讀呢?我想《原子習慣》正是如此的存在,即便讀過以原子習慣為概念的諸多書籍,還是想親自感受一下這本書的魅力何在? 原以為這本書講述的概念就是一天改變一點,久而久之就能達成原以為難以企及的目標,但事情並不如我們想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