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作者:ChatGPT
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植物雖然沒有嘴巴,但是植物葉片上有數不清的氣孔(stomata)。這些氣孔與其說像嘴巴,不如說更像「鼻孔」,負責讓二氧化碳進入進行光合作用,同時也排放氧氣與水氣。
目前大多數農藥都是「雨露均霑型」噴灑,缺乏針對性,不但浪費資源、還污染環境,對植物健康也可能有副作用。因此,便有科學家開始思考:既然我們可以用嘴巴吃藥、用噴劑噴鼻子,能不能也設計出一種「智慧型載體」,只針對植物的氣孔進行防禦?
為了達成這個目的,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專門鎖定植物氣孔的奈米載體,稱為 SENDS(Stomata-targeted Engineered NanoDelivery System),它就像一支「會自動找目標的導彈」,能直接把抗菌物質送到病原菌入侵的「前線」。
SENDS 是怎麼「看見」氣孔的?
過去的研究發現,保衛細胞的細胞壁含有一種特殊的多醣——阿拉伯聚醣(arabinan),這種分子在植物其他細胞比較少見,所以可以用來當作「氣孔的身分證」。
那麼,有沒有可以專門辨識阿拉伯聚醣的工具呢?研究團隊找來了一種叫 LM6 IgG 的抗體,它能專一辨識這個阿拉伯聚醣,等於給 SENDS 裝上了「辨識雷達」。
不過,抗體有兩端,一端是負責辨識目標(在這裡是阿拉伯聚醣)的Fab 區域,另一邊則是會跟其他蛋白結合的Fc 區域。
既然抗體兩邊的功能不一樣,且只有一邊能辨認阿拉伯聚醣,那就要讓抗體的Fab 區域露出來(也就是Fc 區域要黏在奈米顆粒上),這樣效果才會好。如果把抗體隨便黏在奈米粒子上,Fab 可能被遮住,SENDS 就「瞎了」。
為了要讓抗體可以「方向正確」的黏在奈米顆粒上,研究團隊引入了His-tagged Protein G (His-pG) 這個小幫手。His-pG專門與抗體的 Fc 區結合,確保 Fab 區能完整朝外。
所以,要先讓His-pG 靠著「組氨酸 (His)」與奈米粒子表面的鋅離子結合,穩穩黏在 ZIF-8 上;然後再加入LM6 抗體,讓它的 Fc 區與 His-pG 結合,這麼一來它的 Fab 區就會一致對外,專心辨識氣孔。
這樣布置的結果就是,SENDS 就像穿上了「氣孔專用感應裝置」,能準確黏附在保衛細胞表面,達成 15 倍以上的定位效率!
研究團隊使用共軛焦顯微鏡觀察可以看到,SENDS 主要集中在氣孔周圍,而對照組的奈米粒子則是隨機分佈。
當他們把載有抗菌分子的 SENDS(SC@SENDS)拿來用的時候,他們發現這樣的SENDS能顯著減少病原菌進入葉片,防禦效果比無法對準保衛細胞的奈米粒子提升了 20 倍。
研究團隊發現,SENDS在阿拉伯芥、青江菜、蠶豆、水稻和大麥等多種植物上都好用。
可預見的,在未來可以利用這個系統封裝更多「武器」,例如雙股 RNA、抗菌胜肽,甚至未來的基因編輯工具。
長遠來看,因為它可以「精準打擊」,有望減少農藥使用量、降低環境污染,讓農業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小。
SENDS 就像植物界的「血滴子」,專門守住氣孔這個薄弱環節。這項技術不只是農業防病的一大突破,更展現了奈米科技結合植物科學的巨大潛力。未來,如果能降低成本、大規模應用,SENDS 有機會成為農業防禦的新標準,為糧食安全與環境保護雙雙加分。
參考文獻:
Puangpathumanond, S., Chee, H.L., Sevencan, C. et al. Stomata-targeted nanocarriers enhance plant defense against pathogen colonization. Nat Commun 16, 4816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0112-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