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物園每一次重大變革背後,都有一頭步伐穩健、眼神銳利的獅子──雷格。
他不愛討論細節,但總能一句話定調;他不是現場操作高手,但總能看穿問題根源。
當其他人還在設計模組、分析用戶、創造體驗時,雷格已經思考:「三年後,這整個平台要變成什麼?」🦁「先問:目標是什麼;再問:誰能做到;最後問:有沒有比這更快的辦法?」
某次團隊陷入開發混戰:技術測試排擠設計時程,內容團隊與醫療端意見相左,志工訓練也跟不上。
會議一片混亂,雷格只說三句話:
1.「目前進度與終點目標的差距是什麼?」
2.「哪些環節產出率過低?有沒有錯誤重複發生?」
3.「誰現在要出來扛KPI?沒人就我來決定。」
他三天內重整任務排序,建立一張「產品資源整合決策圖」,定下三階段目標、四項KPI、五組跨部門合作方式。
大家震驚於他的行動力與掌控節奏,更驚訝的是:他說得冷靜,卻也說得讓人信服。
🧠 專業小知識:策略規劃與資源配置四步法
ENTJ如雷格最擅長從混沌中找出結構,並將想法轉為路線圖,驅動資源高效運作。
這是他常用的戰略設計四步法:
1️⃣ 定義目標終點(Define Strategic Endpoint)
用一句話定義成功的樣子:三個月後,什麼事情會讓我們說「這案子值得」?
✅ 做法:
- 使用 SMART 原則定義成果(具體、可衡量、可達成、有關聯、有時限)
- 團隊共識化:把目標用視覺圖示或一張策略畫布展出
📌 案例:
雷格將「提升照護路徑互動使用率」具體為:
「30天內互動使用人次提升50%,使用後滿意度4.5分以上。」
2️⃣ 優化資源結構(Optimize Resource Leverage)
資源不是愈多愈好,而是能否放對位置、對準目標。
✅ 做法:
- 建立「任務 vs. 資源」配對圖(人力、時程、技術、預算)
- 確認關鍵瓶頸(最耗時/最常卡住/最多人參與卻效率低)
📌 案例:
他發現內容團隊一週回覆技術問題3次,耗時卻無輸出 → 改由PM統一收斂整理每週答覆一次
3️⃣ 建構階段路徑(Breakdown into Executable Tracks)
長期目標拆為短期任務,將階段目標明確化、視覺化、交付化。
✅ 做法:
- 用 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或 甘特圖規劃路徑節點
- 每階段設「成果+指標+驗證+責任人」
📌 案例:
雷格將「呵護路徑體驗啟用」分三階段:
- 第一週:模組驗收完畢、場域佈建完成
- 第二週:導覽志工完成訓練、模擬互動跑完三輪
- 第三週:開放測試、數據回報啟動
4️⃣ 設定回饋與應變節點(Control & Adjust)
執行不是按表操課,而是要動態調整與持續修正。
✅ 做法:
- 設「每週檢討+回饋迴圈」,對照KPI是否偏離
- 設「預備計畫A/B」,對高風險節點預留調整彈性
📌 案例:
每週五雷格主持「雷霆檢討會」,只問三件事:
- KPI有沒有跑偏?
- 是因為「假設錯誤」還是「執行力問題」?
- 下週要砍掉哪件事,才能換得更多進展?
💡ENTJ 的力量來自「讓混亂變成邁向目標的路線圖」
獅子雷格代表的 ENTJ(外向、直覺、思考、判斷),是團隊中的戰略制定者與推進者。
- 他們不怕衝突,只怕沒方向
- 他們不在乎討好,而是在乎目標是否達成
- 他們敢下判斷,也能承擔後果,是動態環境中最堅實的決策中樞
在產品開發團隊中,ENTJ特別適合擔任:
- 策略總監(Chief Strategist)
- 產品執行長(Product Commander)
- 任務控管與KPI主導者(Execution Controller)
- 跨部門整合負責人(Cross-Functional Orchestrator)
他們不是來討論可能性,而是來決定走哪一條最可能成功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