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陽光靜靜灑落在玻璃窗上,木質地板散發著一股溫暖的書香氣息。這裡不是宏偉的講堂,而是一間混合著書墨與咖啡香的創作書店。那一天,許老師走進這個空間——他沒說出口,但他知道,自己是為了升級而來。
「今天每個人都有十分鐘的自我介紹與簡報展示。」書店老闆語氣平和,卻蘊含著某種儀式感,彷彿每一位參與者即將啟動一場潛能覺醒的旅程。
十三位學員,十三段人生交會的瞬間。輪到他時,他握緊簡報筆,嘴角微揚,緩緩開口,開始述說他的教學旅程。他講起策展、談起視障藝術,也提及與學生共創的課程片段。短短十分鐘,彷彿是一場壓縮版的人生紀錄片。當他謝幕、坐回座位,手中接過十二份誠懇而直接的回饋時,他知道,這不僅僅是一場展示,更是一場揭露自我優勢與盲點的洗禮。
一、穩健中的光芒
回饋像涓涓細流湧入心中,溫柔地洗滌著他心底的自我懷疑。
「你的儀態很穩、語調沉著,整體給人一種斯文又專業的感覺。」
「簡報設計清晰,內容資料豐富。」
「我能感受到你教學時的誠懇與親和力。」
這些文字,如同一雙溫暖而堅定的手,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有人特別提到,他的穿著與談吐,流露出對教學的尊重與用心。
二、暗影中的小小提醒
然而,鏡子不只映出光亮,也揭示邊角的陰影。
「語速太快了,有些段落聽不太清楚。」
「簡報資訊量過大,有些壓迫感。」
「缺乏眼神交流,像是在對空氣念稿。」
「你說的『策展』是什麼意思?我們不是這個領域的,聽不太懂。」
這些話語誠實而銳利,卻也真實得讓人無法忽視。他意識到,再專業的內容,若缺乏溝通的橋梁,便如同孤島上的明燈——雖明亮,卻無法引航。他與觀眾之間的連結,顯然還有一段距離。
三、一份升級指南
書店老闆沒有給出答案,但同學們的回饋,就像一張為他量身繪製的升級地圖。
短期修煉:
他開始想像下一次的登台模樣:
— 放慢語速,每頁簡報至少停留十二秒以上。
— 開場多一句貼近人心的話:「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段課堂的故事……」
— 切換主題時,以轉場小故事或輕鬆提問讓節奏更自然。
中期調整:
回到書桌,他開始重構簡報架構:
— 不再貪心塞滿圖文,而是聚焦三個核心要素:What、Why、How。
— 限制簡報頁數不超過十頁,善用圖表減少文字密度。
— 根據觀眾不同,製作不同版本:學術圈版本清晰嚴謹,學生版則加入影片或趣味元素提升互動性。
長期磨練:
他於2025年5月29日接下了公益講座,與樹德科技大學電競系合作,來到李老師的教室授課藝術管理,根據上次課程的反饋進行調整。這次,他學會運用聲音與肢體節奏,將原先讓人感到壓迫的素材加以簡化與重組。李老師在一旁協助拍照與觀察,並提供即時回饋。此外,他還自購啞鈴與聲音訓練器,在家中練聲、強身。他深知,教學從來不只是知識傳遞,更是一場能量的演出。他甚至邀請學生一同討論簡報內容,試著用他們的視角重新編排,找尋更貼近的語言與節奏。
四、轉身時的覺察
數週後的課堂,他再度站上講台,面對滿室學生。他不再急促播放投影片,而是多了幾分眼神的交流與語句間的停頓。他觀察學生的反應,細聽他們的笑聲與沉默——那些反應,不再只是被動的接收,而是一種情感的回應。課後,一位學生走上前對他說:「老師,你今天的分享,讓我彷彿看到了一場展覽。」他沒有立刻回話,只是靜靜地笑了。因為他知道,那些來自創作課的回饋,不僅讓他升級了簡報能力,更讓他蛻變為一位真正「看見學生」的老師。他收起藝術品,走出教室。午後的陽光再次落在肩上,那是一種柔和、溫暖而鼓舞的光,像是對這段學習旅程的肯定,也像是一句悄聲的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