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週末時間較充裕多寫一點,也訓練一下做研究查資料的功力和文筆,太極拳拆招應用來了。先聲明一下,談到應用,就要說實戰,嚴格論之,鐵籠格鬥有實戰成分,但因為仍有比賽規則限制的關係(總不能把人弄到非死即傷吧),我個人是覺得依然不是全面實戰;對,我是務實派。若將武術分為形而上與形而下兩個境界,形而上我完全同意要修身養性、以止戈的精神讓身心靈昇華;但在形而下這套功夫就要能用、有用,否則說了一堆漂亮話或引經據典,結果表現出來不是雙方推擠拉扯、肢體扭曲纏繞,就是淩空勁的超現實表演、或發勁後人彈跳不停的神奇現象,甚或是直接王八拳對K,那除了言行不一致之外,我還會覺得:恐怕太極拳在未來,真要改從西方傳東方了。

前文提到陳照奎宗師所言「推手是檢驗架子的試金石」,後面其實還有兩句:「走架子又是推手的基礎,練單式則是出功夫適應散打的關鍵。」太極拳招招式式都有其技擊性,但有些招式在推手中不能用,例如肘法、腿法、擊打人體要害部位與擒拿等。我認為懂勁是太極拳應用中最關鍵的奧義,是最重要的關口,而這一切都要從腳開始,惟有腳蹬地的作用力,才能借用大地的反彈力產生勁道來源,透過腰部樞紐(即前丹田、後命門、中腰椎和周圍腹肌、腰肌- 現代運動科學好像稱之為核心肌群?)加上胸背配合,傳至手部(肩、肘、胯、膝、腳等部位亦可)發出。說到太極勁,主要有柔韌、整體、折疊、纏絲、彈簧、蛹動、對稱、虛靈、磨盤與意念等特徵,使全身意、氣、力結合凝聚(這是內功修煉重點),然後集中於一點(即發勁點),在得機得勢的條件下發勁挫敵。
經過拳架增長功力,推手練出聽勁、餵勁、化勁、發勁等手法後,便可靈活運用在單式或組合式練習,這部份其實在拳架階段就應該練了,也就是意念中假設有個對手在你面前,此招打出後會有何演變,只是到了這個階段加進去的就是勁道發出。出拳(搬攔捶、栽捶、貫拳、指襠捶、撩陰手、撇身捶、肘底捶、雙風貫耳、打虎、射虎等)出腿(分腳、蹬腿、踹腿、踩腳、獨立、擺腿等),混以八大勢與摔投招式(例如單鞕、野馬分鬃等)或是組合招式,例如金雞獨立勾起對方一腳後轉披身踹腿踢另一腿的膝彎處使其失去重心跌倒(切腿),又如扇通背切入對方重心後接翻身撇身動作即過肩摔。諸如此類皆可為套路拆開後的練習靈感,一個招式可以有好幾種技擊用法(例如單鞭的勾手與最後鞭出動作)。到這個階段,我認為才是太極拳的精義所在,融會貫通後才算神功有成。以上內容,有許多部份我已在合氣道的練習中使用驗證過,還有很多仍在摸索研習。坦白說,以我一個只學過陳泮嶺99式太極拳套路盤了20年以上,然後因現實種種限制只能藉合氣道應用來驗證技法的「火工頭佗」(見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便知典故),在真正太極拳專家與宗師面前扯一大堆簡直是班門弄斧。但我相信,即使在21世紀科學發達的現代,傳統武術依然有它的技擊意義與實用價值;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太極拳依然發揚光大,以技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