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太極拳始於鄭子37式,其特點在於簡單易學,且架式偏高,強度不大,所以練來不覺費力。但也可能因為授拳者自己功力拳齡未深,所以我學到的拳架是徒具其形,沒能更上層樓。一直到機緣成熟遇到武術上的啟蒙授業恩師,學了陳泮嶺99式太極拳之後,才在姿勢、紮根與呼吸吐納方面有了更深的體會。

記得當年師父說呼吸自然就好,不必刻意要拉長或達到什麼境界,老老實實盤好拳架,日子久了功力自然出來,呼吸也就能達到細長靜慢的程度,到那時每練一趟拳架,就是給自己筋骨脈絡按摩(酷炫一點的說法叫「易經洗髓」)一次,調理身心內外,方便修行- 因為師父老人家是佛門高尼,所以拳腳只是點到為止,參修佛法才是正職。大概是自己天生心跳極慢,以沉靜鬆柔的意念搭配細長靜慢呼吸盤練拳架時,感覺效果特別好, 工作累積的疲勞與身體僵硬漸消,能量漸增,就像充電一樣,收式後精神抖擻。
可能李小龍當年的寸拳發勁演示效果太好,把75公斤的成年人擊退6公尺遠,西方人看了大呼神奇,甚至仔細研究其力學原理,試圖瞭解箇中奧密。這讓我想起在武術版面討論發勁時看到的一段內容:「接發彈跳現象中,被發者透過彈振運動將受力透過地心引力與動能逐次卸化,才不至傷害被發者的結構體與內臟,也使其重心能維持而不傾倒撞擊地面受傷,另一方面保護發勁的人不受反作用力傷害。」沒有吐槽意思,我有可能理解錯誤,但我看不出「逐次卸化」的合理性,以致於後面說的在我看來,合氣道一個翻滾就能解決了。若是勁道如此強大,要把看來很狼狽的重心失控踉蹌(甚至跳不停)解釋為彈跳逐次卸化,我也只能說雙方開心就好,不予置評。我反而比較認同另一拳友看法:「功練久了,其實也可以不那麼彈,在落地的瞬間順勢鬆沉,力就往下卸,吃腿勁就是了。 」是啊,那麼一股(不是好幾股)勁道湧來,用一個勢頭去抵銷,很符合力學原理,不必誇張。
定步推手方面,我比較認同「主動探問」這個說法,因為要是雙方或任一方有所謂「對抗意識」,那不就是拼輸贏的想法?順著這個思路下去,那就不難解釋最後的姿勢會讓人看了一堆問號。我個人認為,定步推手很重要沒錯,在固定空間中研習應對不同勁道有助增長功力,但那終究只是一個過程,就像暖身一樣,接下來應該朝下一階段的活步散手練習;就是因為固定空間終有力盡之處,所以要開始以身形步法,製造對己有利空間。沿此路線下去,後續便可將平時盤的拳架招式拆開對練,加強臨場反應,遇到狀況時能沉著因應,控制場面。
當然,以上是我的看法,因為我是務實派;但每位拳友自身出發點與追求的境界不同,自然也有自己的認同,單純強身健體、鐵籠格鬥、公園或競技推手、現代格鬥融合傳武、日常自我防衛,甚至臨陣制敵(雙方手邊都沒武器時) 都是武道,自求我道,彼此尊重。祝早日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