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時代的「每小時產出」指標正成形,輝達搶先報出生成規模,市場解讀為下個兆元級產業循環開端

撰文|編輯部|2025年6月
在本季財報中,輝達(Nvidia)拋出一個讓市場為之一震的新關鍵字:Token(符元)生成量。
雖然輝達本季營收以 441 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但真正點燃投資人想像力的,是財務長 Colette Kress 所提到的一組關鍵數據:包括微軟、Google 與 OpenAI 在內的雲端 AI 客戶,其符元生成量已進入「爆發性成長階段」。
微軟一季處理超過 100 兆符元,年增五倍;Google 也透露 AI 符元在一年內暴增 50 倍。生成式 AI 不僅正在重塑使用者體驗,也正為輝達開闢出一條更穩定、更具預測性的成長軌道。
從「晶片出貨」到「符元產出」:計算邏輯的典範轉移
生成式AI的運作機制,逐漸讓市場理解一件事:推論,才是規模擴張的核心。
過去兩年,市場著重於訓練階段GPU的出貨量與資料中心投資。如今,焦點轉向模型運作後的「實際使用強度」也就是Token產出量。這個指標開始被比擬為「數位工廠的產能」,取代過往僅看裝機數與佔用率的簡單邏輯。
輝達 CEO 黃仁勳於 Computex 更明言:「未來我們將像傳統工廠一樣,計算每小時產出多少個符元。」
這句話不僅為 Token 指標背書,更預告著 AI 商業模式將進一步從基建資本支出(CapEx)轉向應用層使用量(OpEx)驅動的循環經濟。
投資界新信號:推論需求已超越基礎建設極限
摩根士丹利指出,近期來自多家雲端服務商的數據一致顯示,生成型 AI 的使用量正逼近現有基礎設施極限,推論效能成為資本市場評估成長潛力的新引擎。
這些數據背後隱含的訊息是:不僅企業對 AI 依賴程度持續攀升,基礎設施的更新與擴充也將維持高強度進行數年。對輝達而言,每個新增的符元,不只是運算紀錄,而是實打實的營收訊號。
輝達本季財報公布後,股價應聲大漲至 134 美元,市場解讀為符元爆發代表下一波增長的早期信號。
Goldie 快評|這波 Token 熱不是炒作,是新運算貨幣標準的崛起
從財報語言中讀趨勢,是 Tx3 的情報獵人 Goldie 擅長的事。
「Token 是生成式AI的石油,而輝達就是精煉廠。只要生成不停,GPU就不會閒著。」
以「符元」作為推論需求的量化單位,是商業運算世界的一場語言革命。當企業開始以兆為單位計算每季生成量,代表 AI 工具的滲透率早已超越試驗階段,邁入工業化生產期。
這背後的投資啟示是:真正的 AI 市場規模,不再是研發支出,而是每天有多少人在實際使用它、生成多少內容。
輝達與其客戶的數據,已經給出了答案。下一個關鍵觀察點,將是AI 符元生成是否開始內嵌於企業營收報告中,成為新的 K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