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I到人形機器人,晶片的疆界已不再只是矽的排列組合,而是下一場能源效率與空間整合的決戰。

撰文|編輯部|2025年5月
【1】AI 全面驅動晶片迭代速度:2 奈米不再是實驗,而是主戰場
「2 奈米的採用率是 3 奈米的兩倍、5 奈米的四倍。」張曉強一句話,把市場對先進製程的猶豫徹底打破。
這代表什麼?台積電已經不是等客戶採用,而是拉著客戶進場。這不僅是對技術的自信,更是面對 AI 時代「延遲即錯失」的戰略邏輯。
Goldie雷達亮燈:「這場製程賽不是競速,而是清場。別人還在猶豫下單時,2奈米的玩家已經完成迭代兩輪了。」
【2】從雲端到邊緣:AI能效才是勝負分水嶺
AI 推論的爆炸性需求,從雲端資料中心一路蔓延到邊緣端裝置。根據張曉強說法,能源效率每兩年提升三倍,已成為晶片競爭的核心公式。
這場比的是什麼?同樣一瓦電力,誰能跑出更多 AI 模型?
而這正是台積電A14製程提出的價值主張,能效提升30%,邏輯密度提升 20%,效能提升 10%。
Goldie 嘲諷語錄:「現在的AI晶片,如果不節能,遲早會被資料中心的電費帳單拖垮。」
【3】機器人是下個 iPhone?車廠變機器人公司,製程要跟得上
台積電的戰略不是只押在資料中心。張曉強提到,人形機器人會是未來趨勢,車廠正悄悄變成「準機器人公司」。
自駕、視覺處理、機器手臂模擬人類動作,這些需求背後是極度先進的運算架構。現行12奈米只是暖身,5奈米、3奈米將是主戰場。
Goldie解讀:「AI現在像打電玩,機器人未來是開外掛。沒有先進製程支撐,連站起來都不穩。」
【4】A16:背面供電 SPR 與光電整合,讓封裝走向光速世代
晶片要快、還要冷靜。為了讓運算單位跑更快、散熱更順,A16 採用背面供電(Super Power Rail)技術,加上光電整合的未來佈局,封裝再也不只是 IC 拼圖,而是能源與訊號的超級高速公路。
System-on-Wafer 的推出,更是一記重拳。整片晶圓做中介層,提升整合尺寸達40倍,宛如封裝界的 M1 Ultra。
Goldie 掃描:「當競爭對手還在切拼圖,台積電已經整片拿去做宇宙飛船了。」
【5】特殊製程的價值再被拉高:嵌入記憶體與高壓電源管理並進
別忘了,在追求頂尖效能的同時,張曉強也點出關鍵應用的另一側:eNVM、RRAM、MRAM、感測器、電源管理、射頻技術。
這些特殊製程,讓手機更省電、車子更智能、AI 更實用,是延伸技術經濟效益的主力部隊。
尤其是高電壓導入先進製程,功耗可降28%,邏輯密度升40%,這些數據,就是對成本與效能雙贏的呼應。
Goldie 金句:「別以為先進製程只有頂尖玩家專屬,下一場普及戰才剛開始。」
【總結:台積電的技術藍圖不是一條路,而是一張網】
從3奈米的產品演進(N3E, N3B, N3X),到2奈米(N2)高採用率、A14進場、A16背供電、GAA、光電整合,甚至到 System-on-Wafer 和特殊製程,這不再是單一路線,而是交錯而綿密的製程策略網絡。
AI是引爆點,但真正的關鍵,是能源效率與多工整合的能力。
Goldie結語:「這不是晶片進化,是生態系統升級。輸的,不是慢一步,而是沒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