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ken

含有「Token」共 9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你是不是也聽過「AI會自動學習,不用人下指令」?這是對生成式AI最大的誤解!這篇文章將帶你揭開生成式AI的神秘面紗,用淺顯易懂的例子解釋它如何「聽懂」你的話,以及什麼是AI溝通的「基本單位」。了解這些,你就能擺脫誤解,真正掌握與AI協作的關鍵,讓AI成為你強大的創造者夥伴,而不是一個失控的自動機器!
顏志丞-avatar-img
2025/07/19
那如果我去問「AI」「我要去生成AI的指令」呢?
Keith-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12
顏志丞 這個問題很有趣,也有學生問過我類似的問題,它的本質是:AI是否可能自我生成、自我改進?而這個答案也不難回答:目前這狀況已經在發生了,但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 我們可以將這個過程想像成一個「AI 老師」教「AI 學生」的場景。(例如之前有提過類似「蒸餾」的技術操作),這個「AI 老師」就是一個大型語言模型,它已經學會了如何撰寫好的指令。當你給它一個任務,例如「幫我生成訓練 AI 寫詩的指令」,它會根據它學到的模式,產生一連串的指令,例如: 「請寫一首關於秋天的五言絕句,要求意境深遠。」 「請模仿李白的風格,創作一首七言律詩。」 「請寫一首現代詩,主題是城市中的孤獨感。」 這些由「AI 老師」生成的指令,就可以直接用來訓練另一個「AI 學生」,讓這個「學生」學會如何創作不同風格的詩歌。 但畢竟是在系統內生成,目前還有一些限制,例如: 一、品質參差不齊:AI 生成的指令品質可能不穩定。有些指令會非常精準有效,但有些可能語意不清、過於簡單或充滿邏輯錯誤。如果用這些低品質的指令來訓練新的 AI,結果可能會不如預期。 二、缺乏獨創性:AI 生成的指令往往基於它已經學習過的數據。這會導致一個潛在問題:它可能只會生成舊有的、缺乏新意的指令,而難以創造出真正獨特或創新的訓練內容。如果我們只讓 AI 互相訓練,它們可能會陷入一個「循環」,無法產生突破性的進步。 三、偏見的放大效應:如果「AI 老師」的訓練數據本身就包含偏見(例如性別、文化或政治偏見),它所生成的訓練指令也會繼承並放大這些偏見。這會導致「AI 學生」在學習後,表現出更嚴重的偏見,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以目前來說,這種AI訓練AI的模式是正在發生也可以節省不少時間,但仍然需要人類的監督與介入,來確保這些生成的指令是高品質、多樣化且公平,才能真正讓 AI 系統不斷發展與進步。 以上說明,歡迎有空再多來聊聊XD
SemiAnalysis 曾說這是AI 算力界的Uber,個人覺得這個比喻非常貼切。因為L400 的核心目標,就是整合大量的NPU 雲服務商(NPU Cloud),每個都像是一台算力隨到服務的Uber....
Thumbnail
有朋友看到這篇「 你知道 Cookie、LocalStorage、SessionStorage 的使用時機嗎? 」內容,對於 Token 不被 JS 存取,這件事情感到疑惑...
Thumbnail
AI 時代的「每小時產出」指標正成形,輝達搶先報出生成規模,市場解讀為下個兆元級產業循環開端 在本季財報中,輝達(Nvidia)拋出一個讓市場為之一震的新關鍵字:Token(符元)生成量。 雖然輝達本季營收以 441 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但真正點燃投資人想像力的
Thumbnail
當有人說「我喜歡你」,AI 卻只收到被剪碎的話語。 本篇用狐狸少與小機的情書修補任務,輕鬆介紹 Token 與 Tokenizer 的概念, 也偷偷拼湊了一點語言裡的情感與失落。
Thumbnail
含 AI 應用內容
#模型#Token#AI名詞解說
這篇文章將介紹兩個主要的認證工具:Passport 和 JWT。Passport 是一個簡單的身份驗證中介軟體,提供多種登入方式,而JWT則是一種stateless的認證方式,能減輕伺服器負擔。文章探討了 stateful 與 stateless 認證的區別,以及如何將這兩者結合提升安全性與效能。
這一講我覺得挺有收穫的部分,是對於幾個單詞(Token、Agent、RAG⋯⋯)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以及區塊鏈 BUIDL 大佬孟岩給我們的三條建議,特別是第一條可以說是最本質性的東西。
Thumbnail
延續先前的筆記,「網路請求」是瀏覽器和伺服器的溝通橋梁,目的是為了取得資料庫內的資源,除了 CORS 這種瀏覽器本身的阻擋機制,伺服器也會需要進行「身分驗證或授權」這道阻擋,並不是使用者有帶上 header 告知身分,就一定可以把資料 response 回來的。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