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很愛比較的人。
還記得國小時,老師會把全班的分數貼在教室後面的公布欄。每天放學,我都會假裝不經意地瞄上幾眼,心裡默默盤算著:誰比我高、我贏了誰。如果那次剛好排在前幾名,那一整天都會有一種「我是個值得被喜歡的小孩」的錯覺。
長大後,牆上的成績單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份無形卻更沉重的人生排行榜——學歷、職涯、收入、伴侶、房子、孩子⋯⋯一個接著一個,好像永遠都比不完。贏的時候,當然開心。
就像在人生的賽道上短暫領先,享受眾人喝采的瞬間。但輸的時候呢?就像被困在深井裡,還得強撐著笑容向上看。最難受的,並不是輸,而是「看見別人贏得光鮮亮麗,自己卻不知該往哪裡走」的那份茫然與自我否定。
說穿了,這樣的情緒,不只令人疲憊,更讓人羞愧。
老實說,我真的很討厭這樣的自己。
也因為這樣,「我總是在比較」成了我心理諮商中的一個重要議題。我想擺脫這種習慣,我想成為一個能為別人的好真心開心、也不再因此貶低自己的人。
說來有趣,原本我以為諮商師會告訴我:「不要再比了,比較沒有意義。」但他的回應完全出乎我意料——
「不是不能比,而是你比得太片面了。」
你看到別人有房、有伴、有事業,沒錯,那些都是真實的。但你有看見他們背後的代價嗎?
一棟房子,可能是一輩子的房貸和無法自由移動的限制;一段穩定關係,可能是經年累月的磨合與放下;一份令人稱羨的工作,可能代表著高壓、焦慮與長期缺乏生活感。
「如果要比,那就比全貌。」
那一刻,我真的愣住了。
我才發現,原來我之所以那麼容易陷入輸贏的焦慮,是因為我總習慣拿自己的「短」去比別人的「長」,而忽略了,每個人擁有的東西,背後都是一連串選擇與成本。我只看見他人的光,卻沒看見那光的代價——是燃燒自己?還是一步步點亮?
我們以為自己輸了,但其實,每個人都在經歷屬於自己的難題。
有人選擇穩定,就可能暫時放棄探索的自由;有人選擇冒險,就可能面對無人理解的孤獨;有人選擇親密關係,就可能暫緩個人成長的腳步。
人生,從來不是比誰贏、誰輸。
而是每一個人都在選擇自己願意承擔、並適合走下去的那條路。
我不再那麼討厭比較這件事,而是試著讓它變得誠實。我學會允許自己羨慕,並且提醒自己:去看見那份羨慕的全貌。當我這麼做時,我發現自己不再那麼容易否定自己,也不再急著把自己推進失敗者的位置。
因為我知道,我也有我的光。
只是我的光,走得比較彎、比較慢,也比較安靜而已。
你呢?你也曾經是個愛比較的人嗎?或者,現在的你,也正經歷著這樣的心情?如果是的話,希望今天的這個角度,能帶給你一些不同的思考與安慰。
願我們都能慢慢練習——看見自己的光,不再只盯著他人的亮。
這就是我今天想與你分享的心情,謝謝你看到這裡,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