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分類系統比較:榮格原型、MBTI、五大人格特質與九型人格之應用與分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研究榮格12原型人格分類從最初架構發展至2025年的演變與調整,探討這些變化的原因,並延伸分析近年來相關的人格分類系統如MBTI、五大人格、九型人格等如何興起,哪些系統更受大眾熟知與信賴,為何在品牌行銷與療癒陪伴系統中更具應用性。

引言:從榮格原型到多元人格分類

榮格(Carl Gustav Jung)的「原型」概念強調,人類集體潛意識中存在許多普遍的符號與角色意象,塑造著人們的思想、情感與行為。他發現各文化神話、故事中反覆出現一些共同主題與形象,例如英雄、智者、母親、騙徒等,認為這些原型反映人類共通的心理模式。在此基礎上,許多人格分類理論紛紛發展,包括榮格12原型人格分類、常見的MBTI 16型人格、心理學界主流的五大人格特質(Big Five)以及流行於大眾的九型人格(Enneagram)等。本篇將深入探討榮格12原型分類自創立以來至2025年的架構演變與調整,並延伸比較上述相關人格分類系統的建立、演變與應用情況,特別著重其學術可信度以及在品牌行銷、心理療癒與日常生活中的適用性與優勢。

榮格12原型人格分類的演變與調整

榮格本人提出「原型」時,並未列出固定數目的人格類型;他僅指出一些核心原型(如人格面具、阿尼瑪/阿尼姆斯、陰影、自性)以及其他常見意象(如母親、孩童、英雄、老智者等)。榮格強調原型並非僵硬不變,而是不同面向可相互轉換、重疊,因此原型的分類具有彈性。後續學者與實務者為了應用方便,逐漸將榮格的概念體系化,「12原型人格」便是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架構之一。然而需要注意,「12原型」並非榮格原著直接提出,而是卡蘿・皮爾森(Carol S. Pearson)等人基於榮格思想發展出的分類。皮爾森博士重新梳理並定義了十二種核心的人格原型,每一種對應人的內在一個不同面向。這十二種原型一般包括:天真者孤兒英雄照顧者探險家愛人反抗者創造者愚者(小丑)智者魔術師統治者。(不同譯者命名略有差異,但涵蓋的原型精神相近。)

說明:品牌行銷中常用的十二原型及其對應範例品牌,顯示每種原型如何體現特定的品牌人格。品牌透過這些原型形象與消費者建立情感聯結。

架構的擴充與應用: 自皮爾森等人在1990年代提出十二原型分類後,這套框架被廣泛應用並不斷延伸,尤其在商業品牌行銷與敘事創作領域。2001年,美國學者瑪格麗特・馬克(Margaret Mark)與卡蘿・皮爾森合著《The hero and the outlaw》(中文譯名《很久很久以前:以神話原型打造深植人心的品牌》),首次將12原型明確應用於品牌定位,主張每個品牌就像一個有特定人格的角色。此後,品牌策略顧問經常以原型作為模板來塑造品牌個性。例如,上圖所示,每個原型都對應一些知名品牌(如英雄原型之於耐吉Nike、統治者原型之於勞力士Rolex、無憂者/天真者原型之於小熊維尼或Dove等),藉此縮短消費者認識品牌的時間,快速在大眾心智中建立形象。各企業據此選定最能體現其價值觀與顧客情感需求的原型,使品牌溝通更具一致性和情感力量。總體而言,將榮格原型引入行銷是順理成章的發展:品牌發現透過契合這些集體潛意識中的角色原型,能打造引人共鳴的品牌故事與人格,與目標受眾建立更深層的情感聯結。

現代背景下的重新詮釋: 隨著文化與社會心理的變遷,榮格原型框架也被賦予新的詮釋與調整。一方面,原型被「現代化」以符合當代語境:例如,傳統的「愚者」原型在現代品牌中可能被詮釋為幽默風趣的創意者形象;「反抗者」原型則與次文化潮流和年輕世代追求獨立思考的心理相契合。皮爾森的原型模型本身具有相當正向且廣泛的涵蓋性,選出的12種原型形象鮮明、能量積極且辨識度高,幾乎可以對應大多數品牌或人物性格。另一方面,不同領域運用原型時也出現架構上的細部調整:例如,在心理治療與自我成長領域,原型常與人生階段或內在人格整合相聯繫,強調每個人內在都具有這十二種原型的潛能,只是相對強弱不同;而在企業管理培訓中,有講師會對原型體系進行重新歸類統整,以便團隊理解(如前述臺灣企業講師符敦國基於皮爾森架構重新統整版本)。總體來說,榮格原型已從心理分析理論演變為跨文化、跨領域的實用工具:心理治療師用它剖析夢境與人格面向,以促進個體的自我覺察與療癒;管理者用它洞察組織文化與領導風格;行銷人員用它塑造品牌故事;一般大眾也透過原型語言來理解自己的角色定位。這種多元擴充的原因,在於原型觸及了人性深處的共同情感與需求,無論東西方文化,皆能引發共鳴;同時,現代社會大眾對心理成長與身份認同的追求,使得一套結構明確又帶神話色彩的原型系統特別具有吸引力。

MBTI:榮格類型理論的通俗化發展

起源與發展: 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是當今最知名的大眾人格分類工具之一。它直接源自榮格的心理類型理論,但由美國人凱薩琳・庫克・布里格斯和其女兒伊莎貝爾・布里格斯・邁爾斯在20世紀中葉加以發展,並於1944年首次發表。榮格在1921年著作《心理類型》中提出了人格的幾種先天向度,如內向/外向、感覺/直覺、思考/情感等,MBTI母女檔認為這些觀點雖深刻但過於艱澀,遂著手將其簡化為問卷量表,讓一般人也能透過測試了解自己的“心理偏好”。MBTI將人格區分為四組兩極偏好(I/E、S/N、T/F、J/P),組合成16種類型,如INFJ、ESTP等,提供每種類型的典型特質描述。經過多年的修訂,MBTI問卷已推出數個版本和輔助工具,但其核心分類體系自問世以來並無大的改動。

廣泛流行的原因: 儘管MBTI欠缺嚴格的學術背書(下文詳述),但自20世紀下半葉起在企業界和公眾中獲得爆炸性人氣,被譽為“全球最流行的性格工具”之一。據統計,每年約有200萬人完成MBTI測驗,財富500強企業中有超過88%使用MBTI做員工培訓或招募,覆蓋全球百餘國家。這種現象級的普及有幾個關鍵原因:(1) 操作簡易,結果直觀:受測者只需回答一系列兩選一問題,即可得到對應的4字母類型標籤和解說,容易理解並產生自我認同。(2) 商業推廣成功:MBTI由美國咨商顧問公司大力推廣,相關書籍、網站、認證課程資源豐富,使其在眾多人格測量工具中脫穎而出。(3) 類型描述具吸引力:MBTI的16種性格檔案以積極中性的語言刻畫人們的優勢傾向,讀來頗有「剛好說中我的感受」之感,大眾樂於分享和討論,自然形成口碑傳播。值得一提的是,不少HR和團隊教練喜歡用MBTI來開展團隊建立活動,因為類型差異可以成為有趣的話題,促進成員互相了解、溝通風格調適等。因此,MBTI在職場培訓、職業生涯諮詢、大學生人格發展講座乃至社交媒體測驗中隨處可見,其影響力之大可見一斑。

學術基礎與爭議: 然而,在學術心理學領域,MBTI的評價並不如其商業名聲般亮眼。許多研究者並不承認MBTI是嚴格科學的性格理論,甚至有學者直接批評其為「偽科學」。主要質疑在於:MBTI存在顯著的心理計量學缺陷,包括測驗信度和效度不理想類別設定過於簡化且彼此非獨立等。例如,MBTI將連續性的性格特質強行二分(如外向 vs 內向),但實際上大多數人並非絕對外向或內向,而是介於中間常模;再者,同一類型內部個體差異可能遠大於不同類型之間的差異,顯示類型邊界的武斷性。大量獨立研究發現MBTI的測量結果重測信度偏低(同一個人不久前後兩次測驗常有1-2個字母不同),預測效度有限(類型對工作表現或生活滿意度的預測力弱於連續性人格特質模型)。基於這些原因,心理學界主流更青睞下節將述的「五大人格特質」等維度模型,而對MBTI持保留態度。不過也需平衡地指出,MBTI的支持者(包括MBTI官方機構和部分研究者)聲稱有研究證據支持MBTI結果的有效性,並強調其實用價值如自我反思和團隊溝通等。總體來說,MBTI學術可信度較低,但憑藉易用性和商業運作,在大眾心理應用上取得了不可忽視的成功。

五大人格特質模型:科學共識與應用

建立與演進: 相較於MBTI源自分析心理學理論的自上而下設計,五大人格特質(Big Five)模型是經由科學研究自下而上歸納出的人格架構。早在20世紀中葉,心理學家透過語言學方法蒐集描述人格的詞彙,並以因素分析統計技術縮減維度,幾經研究最終穩定地提出五項普遍性人格因子。到1980年代,劉易斯・戈德伯格等人綜合先前研究成果,使「五因素模型」(也稱OCEAN模型,即開放性、盡責性、外向性、親和性、神經質)獲得廣泛關注,迅速成為人格心理學領域的主流理論。此後由科斯塔(Costa)和麥克雷(McCrae)等人發展的NEO-PI-R問卷進一步確認了Big Five的穩定性,各種文化背景下複製研究大多也支持五大特質的跨文化存在。至2020年代,Big Five幾乎成為所有人格研究與應用的基準框架,被稱為“當今心理學界最廣泛被接受的人格理論”。

學術可信度: 五大人格模型之所以能成為共識,在於大量實證研究支持其有效性與普適性。與MBTI等分類法不同,Big Five採用連續維度衡量人格,認為每個人都在五種特質上各有高低,就如每個人都有身高體重,只是數值不同。這種特質論更符合人格特徵常態分佈的事實。心理計量學上,五大特質量表展現出良好的信度(測驗結果穩定)和效度(與行為表現和生活結果有顯著相關),無論預測工作績效、學業表現、心理健康,抑或解釋人際關係與生活滿意度,都有豐富的研究支持其預測力。因此,Big Five被科學界公認為迄今最有效的人格差異描述模型。事實上,許多學者直言,MBTI這類類型測驗“有趣易懂但缺乏嚴謹”,相形之下五大特質模型才是「更有效且有實證根據的理解人格方式」。整體而言,Big Five在學術上的可信度和地位遠高於MBTI、九型人格等通俗分類法。

大眾應用與優勢: 雖然Big Five理論起源於科學研究,但近年也越來越多地滲透進實務應用領域。例如,在人力資源管理上,許多企業採用五大特質測驗作為招聘或職位適配的參考依據,因為研究顯示人格特質(特別是高盡責性、低神經質等)與員工的工作績效和團隊合作表現有相關性。在生涯諮詢與教育輔導中,Big Five測驗可幫助個人了解自身性格優劣勢,以選擇合適的職業發展方向或改善人際溝通。相較於MBTI這種將人歸類的方式,五大特質提供了更細緻靈活的自我認識工具:例如,一個人可以同時「外向程度中等、開放性很高、親和性略低…」,這種描述比簡單貼上一個類型標籤更能捕捉人格多樣性。對品牌行銷而言,Big Five亦有啟發:行銷學者珍妮弗・艾克(Jennifer Aaker)曾建立品牌人格五維度模型,類似地以五個維度來描述品牌給人的性格印象(真誠、興奮、能力、精緻、強悍),這與五大人格的思想不謀而合。總之,Big Five的優勢在於科學嚴謹與解釋力強,能可靠地預測許多現實指標,在學術研究、人才評估等領域都有重要價值。然而,它也因專業性較高、輸出為數值區間,在大眾傳播上不及MBTI那樣簡單有趣。目前五大人格雖不如MBTI家喻戶曉,但隨著科普推廣,越來越多人開始瞭解它是更可信的性格分析工具。

九型人格:古老智慧與現代心理的融合

起源與發展: 九型人格(Enneagram of Personality)是一套將人格劃分為九種類型的系統,其歷史源流融合了神秘主義與現代心理學,是在20世紀下半葉逐步成形的。雖有說法追溯九型人格原理至蘇菲派、基督教神秘傳統,但現代九型人格模型主要肇始於玻利維亞哲學家奧斯卡・伊查索(Oscar Ichazo)及智利精神科醫師克勞迪奧・納蘭霍(Claudio Naranjo)在1970年代的發展。伊查索將一個古老的九角幾何圖形(Enneagram)結合卡巴拉等靈修概念,提出人有九種「自我覺知的錯誤(Ego fixations)」類型;納蘭霍師承伊查索,將這九類型引入美國加州並融入其臨床心理背景,賦予每種類型更豐富的心理描述。此後,九型人格透過學生與追隨者的著作廣為傳播,如1980-90年代的海倫・帕爾默(Helen Palmer)、唐・里索(Don Riso)與羅斯・哈德森(Russ Hudson)等人的書籍,使這套體系逐漸走進公眾視野。一些宗教與心靈成長團體(特別是在美國的基督宗教圈)也熱衷推廣九型人格,用以自省和靈性發展。進入21世紀,九型人格經持續演化補充,除了基本九型外,不同教派或作者還引入了「副型(副人格)」「翼型」及「整合/退化路徑」等概念,形成一套動態而複雜的人格成長地圖。不過其核心的九種類型框架保持不變,每種類型通常以一號至九號簡稱,並常配以簡單標題(例如第一型:完美主義者第二型:助人者第三型:成就者,一直到第九型:和平製造者等),方便記憶與傳播。值得一提的是,九型人格的理論也借鑑了部分西方心理學思想,例如榮格和卡倫・霍尼(Karen Horney)的觀點,強調人格動機來源於基本的恐懼與欲望,每種類型都有其核心慾望與恐懼驅動個體行為。

大眾認知與應用: 在近二十年裡,九型人格從小眾心靈圈躍升為全球熱門的性格分析工具之一。其吸引人的特點在於將性格類型與成長路徑相結合:九型模型不僅描述你「是哪種類型」,還強調每一型在健康狀態和不健康狀態下的不同表現,以及如何轉變(整合)或退化到其他類型的特質。這讓許多人視九型人格為自我提升的地圖,而非靜態標籤。在心理療癒方面,不少人生教練、諮商輔導者會引用九型人格,幫助個案洞察自己的深層信念和陰暗面,找到成長突破口。九型人格特別強調核心恐懼的療癒(例如第二型助人者需克服「不被需要的恐懼」等),對一般人具有直指內心的省思作用,被許多人稱為“一生的修煉”。在企業與團隊管理中,九型人格同樣獲得興趣:坊間有聲稱許多世界500強企業管理層研習九型人格,用於員工培訓、團隊建設與提高執行力。雖然這類說法多來自顧問公司推廣,但確實一些企業開始嘗試藉由九型人格來促進團隊成員的相互理解——透過了解同事屬於哪一型,領導者可以調整激勵方式,團隊也能預見不同性格的衝突點並及早化解。此外,在社交媒體與年輕世代中,九型人格測驗題庫和討論也頗為流行,因其類型標籤(如「我是4號藝術型」)帶有一定炫耀和歸屬感,容易形成社群話題。

說明:九型人格的幾何圖示(九角星)及其九種類型位置。每個號碼代表一種性格類型,連線則表示類型之間的轉化路徑。該圖揭示各類型在心理動力上的關聯,有助於理解人格在壓力或安全狀態下的變化。

學術評價: 與MBTI類似,九型人格在正統科學社群中所獲認可度不高。迄今對九型人格的嚴格統計檢驗有限,少數心理解構研究也未獲主流人格研究者接受。許多心理學家直接將其歸為偽科學範疇,認為缺乏堅實理論基礎和充分數據支持。例如,九型人格將人簡化分成9類,這固然有一定觀察價值,但科學研究發現支持該模型效度的證據非常稀少,多數場合人們覺得九型描述“很準確”,往往是巴納姆效應和確認偏誤使然。簡言之,目前沒有被廣泛接受的實證證據證明九型分類能可靠地測量和預測人格差異。儘管如此,九型人格體系融合了豐富的傳統智慧與心理洞見,其對人性的直覺闡釋在學術之外仍具吸引力。有支持者指出九型模型某些概念與正規人格理論並非全無相通之處,如其中關於「基本欲望/恐懼」的概念部分對應了其他人格動機理論*1。總的來說,九型人格的學術可信度低,但實用影響力不可忽視:它更像一種心理與靈性結合的自我探索工具,為大眾提供了另一種看待人格與成長的視角。

人格分類系統比較:可信度與應用概覽

上述四種人格分類系統各有其理論源流和側重領域。以下以表格整理它們的起源、分類方式、學術基礎及應用優勢:

raw-image


多元視角下的人格分類應用

綜上所述,榮格12原型、MBTI、五大特質、九型人格這些人格分類系統各自映照了人格心理的不同面向和需求。在學術嚴謹性上,五大人格模型憑藉大量實證研究勝出,被視為理解人格差異的科學基石;榮格原型理論則提供了深富洞見的質性框架,但難以科學驗證;MBTI和九型人格雖廣受公眾歡迎,然因數據支持薄弱而被學界批評為缺乏可信度。然而,在實務應用與大眾心理層面,每種系統都有其獨特優勢:榮格原型賦予品牌行銷和故事創作強大的象徵語言,能超越文化直擊人心;MBTI以簡明有趣的分類幫助無數人初步認識自己與他人的差異,在團隊溝通與職涯探索中提供了方便的橋樑;五大特質模型為人力資源管理和臨床評估帶來了可靠的量化工具,使人格研究真正服務於現實決策;九型人格則融合心理與靈性觀點,引導人們反思內在動機與陰影,許多人從中獲得自我成長的方向和安慰。

需要強調的是,人格分類畢竟是對複雜人性的簡化。無論哪種系統,都不應被僵化地貼標籤或濫用。例如,企業在招聘時不宜僅憑MBTI或九型結果取人,心理諮詢中也不應將來訪者限制在某類型框架中。正確的做法是取各家之長,為我所用:在品牌行銷中運用榮格原型激發受眾共鳴,在團隊建設中借助MBTI語言增進理解,在需要科學預測時依托五大特質數據,在個人成長探索時參考九型人格的洞見。同時保持批判思考,認清這些工具的局限與假設。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豐富多樣的人格分類體系中受益,而不被其所限,達到自我認識與成長的真正目的。

註:

  1. 「基本欲望/恐懼」的概念在其他人格動機理論中,可以與以下幾個概念對應:
    • 精神分析學派: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強調「本我」中的生物性慾望和攻擊性,與「基本欲望」的概念相關。 此外,他還強調「自我」在滿足這些慾望和應對社會期望之間的衝突,反映了「基本恐懼」的概念。
    • 人本心理學派:人本心理學強調個體的成長和自我實現。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基本需求(例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可以被視為一種「基本欲望」,而對成長和自我實現的追求,則可以被視為一種「基本欲望」。
    • 行為主義學派:行為主義學派將行為歸因於刺激和反應。 在行為主義中,強化和懲罰可以被看作對「基本欲望」的刺激,而行為的改變則可以被看作對「基本恐懼」的逃避。
    • 社會學習理論:社會學習理論強調個體從環境中學習,並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對環境的認知和評估,這可以被看作對「基本欲望」的認知和期望,以及對潛在威脅的認知。

因此,可以說「基本欲望/恐懼」的概念在不同的人格動機理論中,都有其不同的詮釋和應用。 精神分析理論更強調潛意識中的慾望和恐懼,而人本理論則更強調自我實現和成長的潛能,行為主義則更強調環境對行為的影響,而社會學習理論則更強調認知和環境的互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TingJam (TingJam · 一起聽見)
2會員
7內容數
話不多,卻一直在學習與整理。 寫下那些來不及說出口的想法,也寫給那個曾經迷茫的自己。 如果你也正在找方向、想多了解自己, 這裡有一些慢慢寫下來的筆記,陪你一起聽見。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MBTI理論認為人格特質相對穩定,MBTI類型在長期、整體上具有一定一致性。即使你經歷變化,基本偏好、取向可能仍然保持相對存在。 MBTI的起源是由伊莎貝爾·布里格斯·梅爾斯和凱瑟琳·布里格斯母女所開發的。她們基於卡爾·榮格心理學理論,希望能夠幫助人們更好了解自己人格特點和與他人互動方式。
Thumbnail
MBTI理論認為人格特質相對穩定,MBTI類型在長期、整體上具有一定一致性。即使你經歷變化,基本偏好、取向可能仍然保持相對存在。 MBTI的起源是由伊莎貝爾·布里格斯·梅爾斯和凱瑟琳·布里格斯母女所開發的。她們基於卡爾·榮格心理學理論,希望能夠幫助人們更好了解自己人格特點和與他人互動方式。
Thumbnail
探討MBTI相關評量:16personalities(NERIS模型)、KTS凱爾西氣質分類法、Big 5 大五人格特質。提供對不同評量的特色、理論來源、爭議以及特色的詳細分析。並分享筆者心得。
Thumbnail
探討MBTI相關評量:16personalities(NERIS模型)、KTS凱爾西氣質分類法、Big 5 大五人格特質。提供對不同評量的特色、理論來源、爭議以及特色的詳細分析。並分享筆者心得。
Thumbnail
MBTI儼然成了流行文化。需釐清評量使用的目的。分析MBTI的先天缺陷,以及爭議和特色。提供多種相關的人格評量,並對16PF進行了詳細介紹。
Thumbnail
MBTI儼然成了流行文化。需釐清評量使用的目的。分析MBTI的先天缺陷,以及爭議和特色。提供多種相關的人格評量,並對16PF進行了詳細介紹。
Thumbnail
探討MBTI(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和16Personalities(16型人格)的區別。並分享筆者評量歷程,避免混淆自我認知。同時附上相關資料連結。  
Thumbnail
探討MBTI(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和16Personalities(16型人格)的區別。並分享筆者評量歷程,避免混淆自我認知。同時附上相關資料連結。  
Thumbnail
「MBTI人格測驗」近年在韓國大紅蔚為風潮,成為社交利器的它的到底有甚麼魅力?我想是因為它只要回答一些問題,就能快速準確的分類出你所擁用的人格特質,除了讓我們更了解自己之外,也方便讓旁人快速的了解你。 其實這套分析理論及工具已有近100年的歷史,有人好奇相較於有千年歷史的四柱八字誰比較強呢?於是韓
Thumbnail
「MBTI人格測驗」近年在韓國大紅蔚為風潮,成為社交利器的它的到底有甚麼魅力?我想是因為它只要回答一些問題,就能快速準確的分類出你所擁用的人格特質,除了讓我們更了解自己之外,也方便讓旁人快速的了解你。 其實這套分析理論及工具已有近100年的歷史,有人好奇相較於有千年歷史的四柱八字誰比較強呢?於是韓
Thumbnail
藉由榮格創立「心理類型」的概念,使我們有更多線索、懂得利用MBTI提供的分類視角,更有效率與明確做歸類,進而思考兩極碰撞、經驗對立感受。
Thumbnail
藉由榮格創立「心理類型」的概念,使我們有更多線索、懂得利用MBTI提供的分類視角,更有效率與明確做歸類,進而思考兩極碰撞、經驗對立感受。
Thumbnail
MBTI功能在文化環境中的影響,包括功能的強化與擴大,以及壓制與棄置,會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和內在需求,榮格認為超越功能是解決衝突的關鍵。
Thumbnail
MBTI功能在文化環境中的影響,包括功能的強化與擴大,以及壓制與棄置,會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和內在需求,榮格認為超越功能是解決衝突的關鍵。
Thumbnail
MBTI是由榮格的「人格類型理論」為基礎,試圖瞭解人類的天生認知態度。榮格相信生命源自於對立面的張力,這使得MBTI的結果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會隨著後天環境而改變。文章中強調了個體化意識的發展,並提出了關於天生的認知態度以及所處社會情境的思考。
Thumbnail
MBTI是由榮格的「人格類型理論」為基礎,試圖瞭解人類的天生認知態度。榮格相信生命源自於對立面的張力,這使得MBTI的結果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會隨著後天環境而改變。文章中強調了個體化意識的發展,並提出了關於天生的認知態度以及所處社會情境的思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