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認識

含有「自我認識」共 106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為什麼越阻止學生談戀愛,他們反而愛得更堅定?本文從老師自身經驗出發,結合心理學的「oo效應」,說明為何反對戀愛反而會讓戀情更堅定。
Thumbnail
旅人小萌-avatar-img
1 天前
謝謝您的分享❤️
這是一篇關於內在成長的筆記,記錄了從困頓到轉化的旅程。 透過回顧自身特質、面對孤獨與恐懼,逐步建構出屬於自己的內在架構與價值路徑。 真正的成長不是外在的追求,而是從理解自己、承擔選擇,到釋放穩定頻率的過程。
這段文字太美了,像一封只寫給自己的信,也像我們都曾走過的心路 那句「我不需要變得更像誰,而是找到讓自己自然流動的方式」讓我瞬間停下來回望自己 謝謝你這麼誠實、這麼溫柔說出這段旅程的樣子 原來不是只有我,原來靜靜走路的人,也可以很有力量
有些情緒需要翻譯 看到你的留言,真的很感謝,很暖心。 你提到的那一句,也讓我重新回過頭去看。 也許是因為你窩心的回應,我能再次相信,這微弱卻誠實的聲音,是有力量的,也讓這段文字多了不一樣的意義。 也謝謝你說出這些,讓我感受,原來靜靜走著的人,也都一直在走著。
本文探討內在轉變與吸引力的關係,以「透明水壺」的意象說明,真正的成長並非來自於不斷地學習和累積,而是那關鍵的「一滴」,觸發內在的化學反應,重新排列組合經驗與信念,從而產生自然而然的吸引力。文章鼓勵讀者反思內在轉化的時刻,並強調「看見更深」的重要性,勝過「懂得更多」。
本篇文章探討榮格12原型人格分類、MBTI、五大人格特質與九型人格等系統的發展、應用與學術評價,比較其優缺點與適用情境,並提出如何綜合運用這些工具以增進自我認識與實務應用。
Thumbnail
身邊總是有朋友容易一見鍾情,甚至被外貌或片面行為所迷惑?這可能是「XX效應」作祟!本文深入淺出解釋XX效應的定義、成因,並以生活和戀愛案例說明。學習如何善用XX效應提升自身形象,同時警惕其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避免以偏概全,透過時間和觀察更全面瞭解他人。
Thumbnail
彼得潘-avatar-img
2025/05/31
七情六慾主導了人生的悲喜交集。
溫柚榕-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6/02
彼得潘 理性和感性如何調節真的很重要
《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其成功並非偶然,此劇成功之處在於「去標籤化」的同時,也呈現了LGBTQ族群的「專屬感」,以初戀為外殼,探討自我認同建構的議題,引起廣泛共鳴。劇中兩位女主角,怡敏和亭亭,各自面對「自我認識」與「自我認同」的課題,本文深入探討此劇的成功因素,包括共創模式、細膩演技、真實臺詞。
Thumbnail
探索生命意義的旅程並非總是充滿快樂,失望、忌妒、痛苦、恐懼等負面情緒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本文探討如何透過接納和理解這些情緒,作為自我探索的指南針,引導我們走向更完整、真實的自我。
Thumbnail
李英華-avatar-img
2025/03/22
「對生命有限性的認知,反而激發我們追求更有意義的人生。」 有限性,讓我們了解不應再浪費時間了,否則沒機會完成願望。
 喵爪跳跳堂-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26
李英華 您說的非常有道理啊
付費限定
你是否曾在戀愛或人際交往中感到迷惘,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這種不安往往來自對自我認知的模糊。當我們無法正確認識自己的價值,就容易在關係中失去安全感,甚至讓外界的評價左右內心。
Thumbnail
     坊主最近反思了自己對獨立與依賴的矛盾認識。雖然表現得獨立,但內心深處渴望依賴他人,這導致兩者間的衝突。獨立的一面厭惡依賴,依賴的一面也不滿獨立,讓坊主感到疲憊。在閱讀《遇見完形的我》後,坊主開始理解完形心理學的自我覺察理念,意識到接受自身的獨立與依賴才能找到內心的平衡。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