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社畜生涯,我越來越疲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今年是我成為社畜的第十年,也是我加入現在這間公司的第二年。

好消息是,在各行各業被AI大風刮得東歪西倒,處處傳出裁員災情的今天,我的飯碗依舊相對穩固。

現在這家公司的文化,其實相對不錯,我的經理不僅沒有羞辱我,還相當看重我。在努力給予我工作的信任和自由之餘,也在努力的培養我。

簡而言之,我理應對自己現在的處境感到感恩和開心。事實上,我也的確是感恩和開心的。

只是,我發覺我累了,是那種精神上濃度過高的疲憊。

好比我就像一台運轉太久的空調,雖然還開著,但聲音變大了,風也不再冷了。

無論我經理怎麼樣激勵我,我的熱情就和我的青春一樣,回不來了。

再看看這幾年,身邊的朋友不是換工作、轉行、freelance,就是開始經營什麼side hustle,彷彿只要你還坐在公司工位上就是一種遲緩,一種被困住的象徵。

我每次都會問自己:為什麼我們這一代(1985年後出生的人),好像都撐不久?

而我們的父母輩,卻能在一間公司、同一個崗位做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輩子。

他們沒有LinkedIn帳號,沒有職涯規劃,也沒有早午餐自省儀式,卻能日復一日準時上班、安然下班。

有人說那是時代單純、選擇少、體制穩定,或許這是對的。

但我總覺得這個結論進得太快了。

那種長久的穩定,是不是也藏著倖存者偏差?

就好像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真正撐下來的人才有說故事的立場。

那些沒撐下來的人——像我爸千禧年前夕被公司裁員,家裡經濟從此一蹶不振,放在今天,就算他願意講,恐怕也沒有人願意聽。

而撐不下去的我們,則困在焦慮裡。

只是這場「撐不下去」的潮水太大——無止境的加班、永無止境的比較——太大,大到你懷疑:是不是整個時代都病了?

到底是工作真的有問題?創業才是出路?還是,我們早就感染了一種名叫「集體焦慮」的慢性疲憊症?


【工作未必是毒藥,但也不是靈藥】

說實話,我不討厭上班。

草根出身的我,藉由工作提供收入,有規律、有社交場景,甚至有一點點社會定位感。

我不用一直做決定,只要完成職責,就能拿薪水,生活有了基本節奏。運氣好,還有花紅——就像便利店便當,管飽但不快樂,運氣更好,還能多一塊天婦羅。

問題不在「上班這件事」,而在我們被教育去相信上班可以實現自我、找到熱情、甚至成為自己的品牌。

但現實是什麼?

你的努力不一定有人看見;你的點子可能只是老闆KPI裡的子彈;你辛苦了半年,可能只是為了PPT上一行不痛不癢的報表。

當你終於有一點熱情時,那份熱情卻又常常因為不被重視、不被信任、被修改三次五次,最後變成疲憊感本身。

我們不是懶惰,也不是脆弱,而是那種單向付出的模式太久了,人自然會精疲力盡。

更現實一點講,我甚至覺得:「作為一個沒有明確人生方向的人,打工某程度上是最適合的低成本試錯模式——我稱之為“超市試吃”。」

我們既不用投資太多,不用負擔風險, 做過幾輪之後,大概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受不了什麼、能堅持多久, 然後慢慢淘汰,找出你真正能長久投入的方向。

但問題來了:試吃再好吃,也不能當飯吃一輩子。而更多人,往往只是試吃了一樣食品,就再也沒有勇氣看看隔壁檔口的貢丸了。

這也是為什麼,當打工逐漸變成一種「沒方向人的臨時容器」,我們會在某個時刻開始懷疑自己:我到底要在這個容器裡耗多久?我是不是應該早點逃出去?

可逃去哪?創業?自媒體?斜槓?

我們以為自由會讓人輕盈,但不少人只是從一種過勞跳進另一種無保障。

我們問自己是不是該出去走走看看,卻發現自己是不是根本不知道去哪。

我們不是不願工作,是不願把熱情交給一個不會記得我名字的體制。

這份熱情,到底是給了自己,還是喂了別人的KPI?


【創業不是自由,是高風險壓縮包】

很多人創業,不是真的想成為老闆,而是逃離打工文化。

自由聽起來很迷人,但事實是:創業沒有週末、沒有底薪、沒有社保、沒有公司聚餐、也沒有明確分工。

你不再是"做你那份事",你變成了什麼都要管,但什麼都不熟的人。

你或許聽過那個笑話。私召車司機邊開車邊勸乘客辭職創業,說時間彈性、不用看老闆臉色。乘客點頭附和,直到提醒他:「這路口不能左轉。」司機愣了,哦了一聲,沉默了。——創業沒老闆,但你還是得聽指令,只是換了種形式。

更殘酷的是福利問題。你以為自己很自由,直到你生病不能工作、或想請產假才發現,打工至少還有退休金、保險、病假,而你什麼都沒有。

前陣子,新加坡有個全職私召車司機,每天開15小時養家,結果中風離世。你說他自由嗎?他比誰都困在「選擇自由」裡。

我不是要批評這位司機,也不是說他做錯了什麼。

相反的,他的努力讓我深刻意識到:當社會逼得一個人只能靠每天駕車15小時養家時,所謂的自由,其實只是制度退出後的孤身博弈。

創業/自由工作業/斜杠不是問題,但不是靈藥,更不是人人適合。

自由的代價背後,明碼標價的是你得獨自扛下所有後果。


【其實是整個時代病了】

我們常說父母那一代選擇少,所以反而穩定。

然而今時今日的我們選擇多,卻不代表自由——而是更容易後悔、更容易懷疑自己。

老生常談的說一句,無論我們選擇哪一條路都有代價,選擇哪一條路都會被比較。

你選了上班,會有人說你沒膽;你選了創業,又有人問你什麼時候回去上班。

每條路都看起來不夠「聰明」,每個選擇都要有投報率。

今天,大部分的職人都有LinkedIn,上面看到的是某某前同事又升職了;而我們每天刷IG/小紅書,都看到別人在馬爾代夫度蜜月,在羅浮宮看蒙娜麗莎。

你月薪5K,別人說他躺著月入20K;你剛升職,別人已經創業三輪融資。

社群平台把人變成了「被動比較的受害者」。

或許我們不是不夠好,而是太容易看到別人比我們好

我們這個時代,現在連煮飯、插畫、寫字、養貓都會被問:你怎麼變現?

興趣一旦變成營收,就會染上壓力。我們已經不會「純粹做一件事」,而總想著「這能不能當副業?」

Naval宝典,本來是一本談精神自由的書。結果被拿來當作「財富自由」路線圖,每個章節都變成了KOL短影音主題和變現操作教學。熱情不再保留給自己,而是被KPI化的技能項目。

我們沒有真的厭倦熱情,只是我們學會了用熱情換錢,卻忘了怎麼喜歡它。


【那我們該怎麼辦?】

還記得奧運會賽后訪問,全紅婵在奪牌後被問:「別人都關心你飛得高不高,但我只想問你累不累?」她皺皺眉,一臉無奈地回答:「這話問的,誰不累啊?」

是啊,誰不累啊?

不是選擇哪一條路才會不累,而是你能不能在疲憊時找回自己的節奏、自己的語言,不再靠比較來活著。

我們可以上班、可以創業、可以慢慢來、可以先停一下,但不要再用別人的進度條來衡量自己的人生。

這不是關於輸贏,也不是快慢,而是我們還能不能保留一點,不被吞沒的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過度思考的左腦,情緒內耗的右腦
4會員
29內容數
過度思考的左腦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當我們從學生身份轉變為職場新人,這種過渡往往伴隨著一種深深的不適應感。無論是生活節奏的改變,還是責任的增加,初入職場的我們總會感到一種說不出的壓力和失落感。這些感受,不僅來自於日常工作的繁重,更多的是因為我們不得不面對與過去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1. 時間的掌控感減弱 在學生時代,我們擁有更多的
Thumbnail
當我們從學生身份轉變為職場新人,這種過渡往往伴隨著一種深深的不適應感。無論是生活節奏的改變,還是責任的增加,初入職場的我們總會感到一種說不出的壓力和失落感。這些感受,不僅來自於日常工作的繁重,更多的是因為我們不得不面對與過去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1. 時間的掌控感減弱 在學生時代,我們擁有更多的
Thumbnail
全新轉職投入新產業後,才逐漸意識到工作之於社會責任對我而言,佔有多麼大的影響力。 也從不斷反思、自我辯證的過程,更認識自己、也更了解心之所向。
Thumbnail
全新轉職投入新產業後,才逐漸意識到工作之於社會責任對我而言,佔有多麼大的影響力。 也從不斷反思、自我辯證的過程,更認識自己、也更了解心之所向。
Thumbnail
提出辭呈那刻,意識到自大學開始,無論兼職、全職工作了超過10年;與文字打交道的日子裡,多少遇過、聽過了上萬種故事,平凡到你周遭也會發生,獨特到你罕有耳聞。歡迎你2024陪伴我,開始掏心掏肺掏記憶,分享跨域、跨年齡的生活故事。
Thumbnail
提出辭呈那刻,意識到自大學開始,無論兼職、全職工作了超過10年;與文字打交道的日子裡,多少遇過、聽過了上萬種故事,平凡到你周遭也會發生,獨特到你罕有耳聞。歡迎你2024陪伴我,開始掏心掏肺掏記憶,分享跨域、跨年齡的生活故事。
Thumbnail
一篇關於離職感受的文章,分享了離開工作的不捨情感,以及對於過程中的思索和未來展望。作者在文章中提到對於現工作不滿,但也確認自己在過程中學到了一些專案管理能力,以及對自由工作者生活的矛盾感受。
Thumbnail
一篇關於離職感受的文章,分享了離開工作的不捨情感,以及對於過程中的思索和未來展望。作者在文章中提到對於現工作不滿,但也確認自己在過程中學到了一些專案管理能力,以及對自由工作者生活的矛盾感受。
Thumbnail
這東西應該是帳號初期第一篇出現的東西才是 但有些東西不吐不快 所以獻給了職場抱怨 之後可能也想朝分享職場瑣碎事為主題吧 畢竟我從大學實習含當兵到現在換了至少有......八份工作吧? 在傳統觀念上我鐵定是個不忠的員工 但嚴格說起來 我是藉由換工作來加薪水 一間公司待一段時間後 感受一下那個職
Thumbnail
這東西應該是帳號初期第一篇出現的東西才是 但有些東西不吐不快 所以獻給了職場抱怨 之後可能也想朝分享職場瑣碎事為主題吧 畢竟我從大學實習含當兵到現在換了至少有......八份工作吧? 在傳統觀念上我鐵定是個不忠的員工 但嚴格說起來 我是藉由換工作來加薪水 一間公司待一段時間後 感受一下那個職
Thumbnail
距離逃離待了近10年的修羅場…啊不是!是職場倒數計時兩週,盡可能讓自己繼續沉浸在上班的mood裡面。雖說現在的我正在帶薪敲著鍵盤打文章,不過公司過去也無償地剝奪我的周休二日,就彼此彼此啦!
Thumbnail
距離逃離待了近10年的修羅場…啊不是!是職場倒數計時兩週,盡可能讓自己繼續沉浸在上班的mood裡面。雖說現在的我正在帶薪敲著鍵盤打文章,不過公司過去也無償地剝奪我的周休二日,就彼此彼此啦!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職場上的心路歷程,從一開始相信努力工作就會有好報酬,到面對職場亂流後的改變。在工作的第二個十年裡,作者遭遇到了許多挑戰,包括勾心鬥角、顛倒黑白等,最後導致了安靜離職的決定。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職場上的心路歷程,從一開始相信努力工作就會有好報酬,到面對職場亂流後的改變。在工作的第二個十年裡,作者遭遇到了許多挑戰,包括勾心鬥角、顛倒黑白等,最後導致了安靜離職的決定。
Thumbnail
我喜歡忙 但要忙得有價值 做自己喜歡的 不吃飯也無所謂 順便瘦身 2024 我跨出經營自媒體 也算經營自己 當自己的老闆 資本主義很殘酷 數據也一番2瞪眼 但什麼事都想透 怎麼叫人生 人生94體驗 能承擔後果 這94成年人的世界 目前算樂在其中 也謝謝你們的
Thumbnail
我喜歡忙 但要忙得有價值 做自己喜歡的 不吃飯也無所謂 順便瘦身 2024 我跨出經營自媒體 也算經營自己 當自己的老闆 資本主義很殘酷 數據也一番2瞪眼 但什麼事都想透 怎麼叫人生 人生94體驗 能承擔後果 這94成年人的世界 目前算樂在其中 也謝謝你們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