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確實揭示了人際互動中的一種現實:當一方處於弱勢、著急或有求於人時,若對方是一個「計較利害、漫不經心」的人,往往會出現以下狀況:
1. 主動方容易被壓價或忽略
當你有求於人,對方感受到你的急迫,若其本身冷漠或務實,就會傾向站在自己的利益出發點,不主動、不給力,甚至故意拖延,讓你陷入焦慮或退讓。
2. 情緒與時間的剝削
有求者會過度配合、降低底線,只為求對方「願意理你一下」。這種不對等的關係會讓情緒與時間都變成被剝削的對象。3. 反映社會現實:理性交易 vs. 情感需求
這正是理性冷酷的社會與人類情感需求之間的矛盾。有些人只關心回報,對別人的緊急與痛苦毫無共鳴,也因此更容易造成「弱肉強食式的溝通環境」。
可能的應對方式:
- 冷靜判斷對象,避免求錯人。
心不在焉的人不適合托付急事;無利不起早的人就要用利談,別寄望感情。 - 保留底線與備案,維持心理彈性。
不要把所有希望壓在一個人身上,否則容易絕望。 - 強化自身實力與選擇權。
減少求人的次數與依賴,才是從根本解脫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