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生練習曲子,就是從頭彈到尾,認真的就多練幾次,不認真的就少練幾次。但是練了很久,曲子還是忽快忽慢,卡的地方一樣卡,聽起來只是彈得比較快,但一樣坑坑巴巴 。事半功倍的方法到底是什麼?
一、打開耳朵
把曲子聽熟是第一個方法,現在很多教本附有音檔,歌曲也常能在網上找到(需要好的版本),常聽常哼,就能對旋律有聽覺記憶,細膩一點的,也能聽出音樂性。
這樣子在彈錯的時候,至少能馬上訂正,而不是毫無知覺地一直練錯的,導致肌肉記憶把錯誤的動作記住了。二、一句一句練、背
能視奏並整首大致彈過幾次之後,重大工程就是把樂曲分句,確認好指法,一句一句、一段一段練習,此時表情也要練進去,彈奏的施力方式也要正確,邊唱邊背更能加速練習效率。
有的學生可能是採取"練久就熟了"、"練熟就背起來" 這種危險的方法,這只是靠手指肌肉的熟悉感,練琴會覺得比較輕鬆,因為大腦不需要大量運作,但是就是這種練琴方式,才會導致練很久卻效果不彰。
三、使用節拍器
整首分句、分段完成後,開始要檢查哪邊的漏洞需要加強,便可以出動節拍器。先把拍子調到輕鬆負荷的速度(例如70),整曲彈過一遍,就能檢查出哪邊跟不上或是吃力。把覺得辛苦的地方挑出來,然後節拍器再降10(例如60),一次一次加1慢慢地練上去,甚至要超過原本的速度(例如80),然後再用原速(例如70)整曲檢查一遍。70的速度可以之後,再整曲加到75,一樣的過程重複再重複,讓整首曲子最終能達到預想的速度,便可以關掉節拍器了。
其實一般的家長或學生,能自主做到的大概就是第一點--回家聽音樂,其餘的練習應該是老師的工作,不管是陪練或是教學生如何練。
因此老師通常把第二項工作留在教室陪學生完成,然後把第三項當作作業,規定學生把某個段落加上節拍器,練習到規定的速度。
所以,在聯絡本上,老師通常會交代學生,回家加強練某一段;此時的學生,回家如果還是照自己的方式,從頭彈到尾,只練爽處,享受彈奏快感,那根本不叫做"練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