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末日電影竟成小國的驕傲
觀看《喵的奇幻漂流》(Flow)絕非輕鬆愉快的經驗,跟看其他動畫電影完全不同。
本片在2025年第97屆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得「最佳動畫長片獎」,這是拉脫維亞歷史上首次獲得奧斯卡獎項的殊榮,是小國的驕傲!
此外該片亦獲得金球獎最佳動畫片獎,並在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中映演。
這部作品以無對白且節奏緩慢的敘事方式,純粹依靠視覺與音樂,講述了一隻貓在洪水肆虐的世界中,與其他動物共同求生的故事,帶有強烈的詩意與哲學性。其視覺風格極簡,融合柔和色彩與大面積留白,塑造出寧靜孤寂的氛圍。
本片在技術與藝術表現方面最大特點是,導演金茨·齊爾巴洛迪斯(Gints Zilbalodis)幾乎親自完成所有動畫製作,展現極強的創作掌握力。其畫面運鏡具有類似遊戲中自由視角攝影的特徵,使觀眾如同置身於虛擬空間。配樂部分由導演親自參與創作,成為推動情感發展的關鍵元素,而細膩的環境音效則進一步增強了整體沉浸感。
或許是片中的貓咪動作太過仿真,又或是我對電影主角黑貓過度認同,在電影院裡我不大能思考,只是隨時擔心黑貓會被滅頂。我很難想像家中小貓面對這種災難情境該如何存活,總是不忍。
我想著,大自然之中生命只是滄海一粟,是多麼脆弱,活下來需要多少僥倖的成分啊!活著幾乎可說是偶然的奇蹟。
也有可能我把自己這個人類的死亡焦慮,投射到動物身上了。或許貓咪的焦慮程度實際上只有我的十分之一。電影中的黑貓,有時看起來並非驚惶不安,還頗怡然自得呢。
網路上有人表示看了昏昏欲睡。我不知該不該恭喜這位朋友,他竟有能力完全屏蔽存在的焦慮!
網路上也有人批評「動物怎麼會搖船櫓?」為了劇情推演,這些動物還是需要一些擬人化的部分,這應該是可以理解的,導演在動物擬真表現與擬人化之間力求平衡。奉勸這位朋友,如果只想看動物、不要任何敘事,那麼看看國家地理頻道或discovery頻道就好,不要來電影院當酸民。
無疑地,這是一部動物版的末日電影,讓我聯想起《末路浩劫》(The Road)或是Mad Max系列那樣的電影。
「在友誼支撐下我們成長」這主題,則讓我想到幾個男孩結伴冒險的電影,像是《站在我這邊》(Stand by me)、《魔戒首部曲》(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等等。

本體焦慮
觀影經驗反倒像是夢境,是不是呢?
這部電影沒有任何對白,失去語言這個最主要的表徵工具,觀眾反而有可能體會到更深刻的原始感覺,那是像佛洛伊德所說「夢臍」般的東西,向下延伸至未知之處,通往深不可測的心靈海底。
那是尚且無法被表徵的幽冥之地,那個未知既關乎我們存在的來源,卻又無法轉化為可表達的思想與願望。
本片劇情簡言之就是:一群動物片刻之間好像安全了,可是危險似乎會一直襲來,永不止息。
面對災難或創傷這樣的場景,會產生死亡恐懼,害怕自我因與「無限」融合而消逝無形。海德格(Heidegger) 在《存有與時間》(Being and Time)中指出,個體意識到自己終將死亡,認知到自己的有限性與終結性,產生深刻的不安感,是一種迫使人面對自身存在的根本焦慮。這種焦慮不是針對特定的事物,而是對整體存在的動搖,讓人意識到世界的無根基性,這接近「深淵」(abyss)的概念--一種令人畏懼的無底狀態。海德格認為,人必須穿越這種「無」的深淵,才能真正理解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