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滿懷期待地按下「發佈」,卻只等到一片死寂?看著那少得可憐的觀看數,心裡想著:「到底有沒有人在看?」
作者 Jeet Mehta 說,許多偉大的事物都需要漫長的醞釀。這句話聽來輕描淡寫,背後卻是無數創作者的辛酸血淚。那些我們眼中的大神,哪個不是在冷板凳上,熬過了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孤獨時光?
你精心製作的影片,可能只有零星的點閱;你嘔心瀝血寫下的文字,可能只有小貓兩三隻看過。有時候,連最親近的家人朋友,都可能不解地問:「你做這個,能當飯吃嗎?」
作者更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你創作的初衷,只是為了追求萬人簇擁的掌聲與光環,那麼這條路,你注定走不遠。
因為無論哪個領域,成功都需要經歷無數次的練習、重複,以及「搞砸了」的挫敗,才能勉強觸碰到夢想的邊緣。最殘酷的例子,莫過於梵谷。他一生窮困潦倒,最終在精神的痛苦中結束生命,而他所有的名氣與榮耀,都是在他離世後才姍姍來遲。
梵谷的故事雖然悲傷,卻也提醒我們:真正的好內容,價值從來不由眼前的按讚數決定。
如果你也曾為了那些冰冷的數字偷偷掉淚,別擔心,這再正常不過了。這不是你一個人的辛酸,而是所有夢想家的必經之路。
那麼,當全世界都還沒看見你時,我們到底該如何自處,又該怎麼堅持下去?
別急,讓我們一起看看文章中提到的三個方法,或許能找到讓你繼續前行的勇氣。
▍第一招:為自己創作,全世界「有時」會跟上
你聽過歌手 Mike Posner 的故事嗎?他的人生簡直就是一趟雲霄飛車。
他從六歲開始玩音樂,默默寫了十年歌,唯一的聽眾大概只有他媽媽。直到一首《Cooler Than Me》突然爆紅全球,讓他一夕成名。但那之後呢?整整七年,他拼命想複製成功,卻越陷越深,作品乏人問津。巨大的壓力讓他罹患憂鬱症,甚至一度沉迷於藥物。
後來,他徒步橫越美國、攀登珠穆朗瑪峰,在與自己獨處的旅程中,他終於想通了。他領悟到:「去做你真心喜歡的事,『有時候』世界也會跟著喜歡。」
從此,Mike 不再追逐流行,只做讓自己爽、讓自己感動、讓自己想單曲循環的音樂。結果呢?世界反而再次愛上了這樣真實的他。
關鍵就在那個「有時候」。外界的肯定,應該是錦上添花的驚喜,而不是你賴以維生的空氣。 先問問自己:你現在做的事,是讓自己熱血沸騰,還是只是為了迎合誰?先讓自己快樂,那份能量才有可能感染他人。
▍第二招:放下包袱,你最真實的樣子,才最動人
與其費力猜測市場喜歡什麼、觀眾想看什麼,不如坦蕩蕩地做你自己。就算暫時沒人欣賞,至少你樂在其中,對吧?
當你享受過程,才更有動力熬過那些無人問津的時光。而且,你發自內心創作出來的東西,遠比那些刻意迎合的作品更有靈魂。
最棒的是,這樣做會吸引到真正與你「同頻率」的人——那些真心欣賞你風格的粉絲。
就像文章裡說的:「你的觀眾,就是另一個被你丟到世界上的自己。」
這句話簡直說到心坎裡!你的獨特、你的怪品味、你碎碎念的堅持,會像一塊磁鐵,吸引到世界上另一個角落,跟你一樣有趣的靈魂。所以,別再偽裝了,大膽把你心裡那個小怪獸放出來吧,愛你的人,自然會找到你。
▍第三招:打造你的「內容寶庫」,為未來的粉絲存糧
這是我最愛的一個概念。原文稱之為「追劇銀行 (Binge-watching Bank)」,是不是很貼切?
別因為現在沒人看就氣餒。你現在發佈的每一個影片、每一篇文章、每一首作品,都不是白費力氣,而是在為你的未來,打造一座豐富的「內容寶庫」。
想像一下,當你未來發光發熱時(我們都相信會有那麼一天!),新來的粉絲會像考古學家一樣,把你過去的作品全部挖出來,津津有味地研究你的「成長史」。
許多如今的大咖,他們早期的作品在發佈時同樣無人問津,但這些內容後來都成了粉絲們津津樂道的傳奇。
所以,別再為眼前的冷清而氣餒。你每一次的發佈,都是在為未來的自己,蓋一座無價的寶藏庫。
文章最後說了一句樸實卻充滿力量的話:「所以,如果你跟我一樣,還在黑暗中摸索,還沒什麼人看見你,拜託,一定要撐下去!」
這條路或許孤單,但你從來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每一次創作,都是與自己的對話,也是向這個世界發出的信號,就算一開始沒有回音。
如果你也在這條路上奮鬥,歡迎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心情,或為自己打打氣!
請你,務必,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