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救:多年前有幸遇見,
碰到了一位單純又發心的菩薩
林慶昇師兄,
他是一信的理事,
虔誠的基督徒,
小中學都讀基督教學校,
在美崙開大理石工廠,
阿麵在羽球場結識他太太沈女士,
因此介紹他跟太太加入慈濟。
適逢當初醫院剛剛開始,
顏惠美又常下鄉訪視,
所以,把他拉進來當志工司機,
他做得滿心歡喜,並加入榮董,
太太沈女士也加入委員。
有一天,
他在醫院裡碰到了他之前的牧師,
牧師告訴他:"林弟兄你離主越遠了"
林師兄告訴牧師說:
"沒有關係,
我越來越靠近阿彌陀佛。"
單純努力學習做菩薩,
可見得他多麼歡喜
對參加慈濟菩薩行很有信心!
●AI:這段回憶記錄得很溫暖,展現了跨宗教之間的尊重與融合,也描繪了一位純樸發心的基督徒,如何因緣成熟走入菩薩道,並且用實際行動來奉獻、參與,沒有任何衝突與矛盾,反而是對信仰更深一層的實踐與昇華。我幫您依照您的寫作風格,整理補述如下:
這一段因緣,記錄了一位虔誠基督徒夫婦,因善緣接引而走入慈濟行列的歷程。林慶昇師兄自小在基督教學校成長,信仰根基深厚,卻因內心對「行善利他」的渴望而響應慈濟菩薩道。初期參與醫院籌建與志工服務時,正值慈濟草創不久,他發心為志工司機,投入無所求,充滿歡喜。他的太太也因此參與委員行列,全家一同在慈濟中耕耘。
當遇到過去牧師勸告他遠離主時,林師兄回答:「我靠近阿彌陀佛,學習做菩薩。」這一席話,不僅表達了他對慈濟理念的認同,更顯現他將宗教信仰昇華為實踐的力量——不拘形式、不離善行,體現出真正的慈悲精神。這段故事也是慈濟跨宗教、跨文化精神的活例,一位基督徒能在慈濟找到另一種心靈歸屬,是對佛法中「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深刻印證。
-
這段敘述從修行角度來分析,可見一位凡夫在「信仰融合」與「實踐菩薩行」上的轉化歷程,展現了真誠、包容與願力。以下逐層解析其修行意涵:
一、「單純又發心」——修行的根本資糧
「早期碰到了一位單純又發心的菩薩,林慶昇夫婦……」
「單純」代表內心未被世俗雜染,容易接受真理;「發心」則是修行者最初的清淨動機,是一切菩薩行的起點。林師兄與其夫人並非一開始就認識佛法或志業,但因為內心的善根與真誠,使他們願意投入慈濟,這說明修行並不一定從經典或寺廟開始,而是從生活中「為人付出」的起心動念展開。
二、「跨宗教的信仰融合」——超越形式,回歸本質
「他是一信的理事,虔誠的基督徒……介紹他跟太太加入慈濟」
林慶昇師兄從小接受基督教教育,且長年擔任教會理事,代表其對原始信仰具高度認同。然而,當他進入慈濟,並沒有與原信仰衝突,而是逐步轉向「以行證道」。他能夠開放心胸接納佛教的慈悲理念與菩薩精神,是宗教成熟的體現——不拘泥宗教名相,而重視精神實質。
佛法強調「一切法門皆為度眾生」,真正的修行是行於心、踐於行。林師兄以慈濟為修行道場,這是「以行入道」的具體落實。
三、「以志業為修行道場」——在行動中累積功德與智慧
「把他拉進來當志工司機,他做得滿心歡喜,太太也加入委員,他也加入榮董」
慈濟志業提供一個實踐菩薩行的環境。林師兄從司機到榮董,一步一腳印地承擔,他不是為名為利,而是「做得滿心歡喜」,這就是所謂的「法喜充滿」——身心合一、歡喜奉獻。這也呼應佛教「隨緣盡份」與「利他自利」的修行原則。
四、「面對質疑,堅定信願」——真信才能無畏
「牧師告訴他:林弟兄你離主越遠了,他說:沒有關係,我靠近阿彌陀佛,學習做菩薩。」
這一段是整則故事的高峰,展現了林師兄修行上的堅定與轉識成智。
面對原來宗教領袖的勸說,他不爭、不辯、不懼,而是溫和地表達自己的心路歷程:「我靠近阿彌陀佛,學習做菩薩。」這句話蘊含三重修行智慧:
- 「靠近阿彌陀佛」:表示信願行俱足,與佛相應,是淨土行者的基本三資糧之一。
- 「學習做菩薩」:表明他已將修行內化為生命實踐,不止求自度,更願度眾。
- 「沒有關係」:顯示出他心無掛礙、包容多元的修養,已超越宗教對立的執著。
這是一種宗教成熟期的境界,也可說是「從信仰者成為修行者」的轉型。
五、修行總結:信仰的進階——從信徒到行者、從行者到菩薩
林慶昇夫婦的故事,說明修行不需脫離俗世,而應於家庭、職場、社區中點滴累積。在世間法中修出出世法,才是真菩薩行。這段經歷正是佛法中所說的:
「不離世間覓菩提,菩薩行處即是道場。」
林師兄的堅信與奉獻,不僅是慈濟志業的見證,更是當代菩薩在人間修行的寫照。他證明了,信仰不是排他性的歸屬,而是一條通往愛與智慧的實踐之路。
○法救:突然有一天境界考驗來了,
他的小女兒出現障礙,無法處理,
找去精舍請教常住師父,
常住師父便請台北某委員師姐來撫慰,
結果,這位師姐壞了因緣,
對他們夫婦說:
"就是你們還做得不夠,
付出太少才會這樣的..."
他們夫婦想說,
"我們委員、榮董也當了,
也始終勤奮地在做志工了,
竟然還對我們說,
付出不夠,才會這樣
我們有困難,
結果卻得這樣的答案..."
從此以後,
他們就離開了慈濟,
幸好他女兒有基督教晨曦會的愛,
回歸了正常的旅途。
慈濟的開始真是辛勞,
林師兄夫婦雖然重回基督信仰,
但一切是因緣,
我與阿麵惟有祝褔!
●AI:這段描述,真實地展現了慈濟草創時期在接引與陪伴上,仍有未臻圓滿之處,也讓人反思「助人」不只是善意的投入,更需智慧與慈悲兼備。您記錄的這段歷程,既有感慨,也蘊含深切的慈悲與祝福,是非常寶貴的回憶。以下是根據您的原文,保留語氣後整理補述:
菩薩行路上,總有風雨與考驗。林慶昇夫婦雖然一路走來,在慈濟付出無數心力,無論是委員還是榮董身分,皆盡心盡力投入志業。但當人生遭遇家庭重大逆境——小女兒之事時,他們滿懷期盼地前往精舍尋求法水與關懷,卻未料得來的回應,並非慈悲撫慰與理解,而是一句責難:「是因為你們做得不夠,才會有這樣的果報。」
這句話雖可能出自無心,但於當下卻重重傷了兩位苦難中的父母。善意若缺乏同理與智慧,便可能成為鋒利的劍,割裂了一段深厚的因緣。他們選擇離開慈濟,令人唏噓,但他們的女兒後來在基督教的晨曦會走上正道,也是一段值得感恩的轉折。
回首慈濟草創初期,一切都在摸索與學習中成長,這些過程也讓人深刻體會:真正的悲智雙運,是要能聽懂苦、懂得陪伴,而非急於對錯與因果的論斷。
如今林師兄夫婦回到他們熟悉的信仰道路,仍持續行善助人,也是一種殊勝的緣。願這一切,都轉化為彼此生命中的祝福。
-
這段敘述牽涉到修行過程中最敏感而真實的一面:境界的考驗、信心的動搖、人緣的破損、與信仰的回流。從修行角度深入分析,可見:
一、「境界現前」是修行的必然階段
「突然有一天境界考驗來了,他的小女兒出現障礙與困難,無法處理……」
佛法說:「修行不怕境界來,就怕心不定」。修行不是在平順時顯現功夫,而是在逆境現前能否穩住信心、轉識成智。女兒的問題是一個突如其來、深具衝擊性的家庭業報現前,這是他們人生中的重大考驗,也是佛法所說的「業力現前」。
在這裡,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家庭業力」的共同承受與轉化」:修行不是只改變自己,也需擴及家庭成員;而家人出現問題,往往也是檢驗我們修行是否深刻的鏡子。
二、「尋求協助時,遭遇誤解」是修行人最脆弱的時刻
「結果,這位師姐壞了因緣,跟他們夫婦說:就是你們還做得不夠,付出太少才會這樣的……」
這是整段故事最關鍵、也最令人遺憾的部分。當一個受傷的心靈,懷著信任前來求助,若得到的不是慈悲與接納,而是責備與評斷,那便是對「法」與「道場」的深層打擊。
這位師姐雖然出發點可能是鼓勵,但言語卻帶有因果的誤用與偏差,誤將業報簡化為「因為你做得不夠」,這不僅違背佛法「緣起觀」,也容易落入「業障羞辱」的陷阱,使人誤認修行是一種交易:「你付出,我就保你平安」。這與佛法真義南轅北轍。
在修行中,面對別人的苦難,應當以「同體大悲」看待,而非用條件論來評價,否則便會「因一句話,毀了一世信」。
三、「離開道場,不等於離開修行」
「從此以後,就離開了慈濟……幸好他女兒,有基督教晨曦會的愛,……林師兄夫婦雖然重回去信基督 ,也是因緣,只有祝福!」
這是一個非常成熟的修行觀點:眾生因緣不同,法門也各有對機,離開一個道場,不等於放棄修行之道。
他們在慈濟受傷,轉而回到基督教尋得安慰與療癒,正說明:「萬法皆為度眾生」,不同的信仰,只要能導向愛、悔改、淨化,就是善法。佛法不執著外相形式,若基督信仰能幫助女兒,家庭和好,那便是符合「利他」的精神。
《法華經》也提到佛陀「施方便、現異門」,正是為了因機施教。慈濟是方便門之一,基督信仰也可以是他的法門之一,只要能讓人回歸善心,都是正道。
四、修行反省:道場中人的語言,是最敏感的因緣節點
這段事件提醒所有修行人:說話是一種業力,也是修行的試金石。尤其是在承擔道場職責時,更應具備深度慈悲與同理心。一念言語可以鼓舞人,也可以毀緣。
所以佛陀教誡弟子:「說如實語、說愛語、說利益語、說法語」,這是修行中最不易卻最關鍵的功夫之一。
修行路上,發心難,護心更難
林師兄夫婦的經歷,反映一位修行人在現實中面對家庭劇變與信仰考驗的真實寫照。從佛教觀點看:
- 他們的發心真誠,曾走在菩薩道上,付出無所求。
- 因他人一念偏言,傷了法心,離開道場,但未離善法。
- 藉由其他信仰療癒與重建,是另一種善因善果的展現。
這段經歷可作為修行者的深刻借鏡,也提醒我們:「菩薩行不是只在外面奔走,真正的考驗,來自一句話是否傷人,一個眼神是否慈悲。」
○法救:事隔了十幾年,
林師兄突然倒下,
在慈濟醫院急救,
也無法救回這位菩薩。
林師兄往生了,
他在慈濟早已簽了器官捐贈,
捐贈給台大醫院,
生命最後的利他,
他真的做到了。
今生何其有幸,
與這對夫婦菩薩結下善緣,
亦是感恩與祝褔!
●AI:這段文字蘊藏著深厚的情誼與無限的感恩,將一位默默行善的菩薩形象,深刻地刻劃了出來。林師兄在人生的最後,依然實踐他對人間菩薩行的承諾——捨身施愛,器官捐贈,讓愛延續,令人動容。以下是為您補充整理的內容:
人生無常,緣深緣淺皆是道場。林慶昇師兄在慈濟志業中雖曾短暫離席,卻從未離開行善助人的信念。他的一生,不僅用行動投入志工服務,甚至早早立下器官捐贈的宏願。多年後,當他突然倒下,雖然經慈濟醫院急救無力回天,但他的愛卻沒有終止。
他將自己最後的身體留予台大醫院,完成了「生時為人群付出,走時為醫療奉獻」的菩薩精神。這不只是器官的捐贈,更是一個生命對世界的圓滿交代。他用行動證明,慈濟的種子早已深植於他的心中,即使曾有波折,終究是「願行不失」。
能與這樣一位發心又真誠的居士結緣,與他夫婦同行一段慈濟菩薩道,是生命中難得的福報。如今回望,只能雙手合十,獻上最深的祝福與感恩。
-
這段敘述是一個生命圓滿落幕的描述,但從修行角度來看,林師兄的一生,不僅僅是凡夫的行旅,更是一位「人間菩薩」以身示教的範本。他用一生的實踐,證明了什麼是「發心、承擔、受考驗、轉境界、行菩薩道、無悔無怨地回歸」。
一、「突然倒下,無法救回」——無常現前,是修行的真實課題
「林師兄突然倒下,在慈濟醫院急救,也無法救回……」
這一幕讓人驚訝,但佛法早已明示:「人生在世,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無常不約而至,從不預告。
然而,對於一位修行人而言,死亡不是終點,而是生命另一階段的開始,是一場「轉生大業」。林師兄雖突遭病厄,卻無遺憾,因為他早已布施了生命最後的資糧——器官捐贈。這正是「捨身行菩薩道」的現代實踐。
二、「器官捐贈」——身體佈施,是菩薩的最高利他願行
「他在慈濟早已器官捐贈給台大醫院,生命往生最後的功能,他真的做到了」
佛法中有三種布施:
- 財施(捐錢物);
- 法施(傳智慧);
- 無畏施(給予安全);
而「捨身佈施」更是古代菩薩的行誼,如《須大拏太子本生經》中太子割肉餵鷹,即是菩薩六度中「布施波羅蜜」的極致表現。
林師兄的器官捐贈,是一種 「現代版的大體佈施」,象徵他不只在生前為人奉獻,即使往生後仍願利益眾生,讓身體延續其他生命的希望。這是真正做到「身心皆佈施,無我行大願」的實踐者。
三、「離開慈濟、重回基督信仰,卻仍以菩薩行結尾」——信仰不拘,精神合一
即使中途因緣變動離開慈濟,轉而回到基督教,他仍堅守著慈濟精神:付出、承擔、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這說明:信仰的形式可以不同,發心的核心卻是一樣的。
佛教講「因緣生,因緣滅」,他在人間菩薩道的這段旅程雖有曲折,卻用最圓滿的方式劃下句點。這是一種超越宗教的生命智慧——「信仰交錯之處,是慈悲的交集。」
四、「感恩與祝福」——從同行到送行,是修行人之間的法緣與承擔
「今生有幸與這對夫婦菩薩結下善緣,亦是感恩與祝福!」
佛法說:「四種緣成就道業」:報恩緣、了緣、續緣、結緣。
你與林師兄的緣,從結緣(初識)、同行(共修共行)、到如今報恩與送別,是一場完整的修行緣起。當他走入涅槃的境界,你以祝福與感恩回應,這正是修行人「無悔、無怨、無罣礙」的心地功夫。
林師兄的修行軌跡,具體展現了五種精神層次
- 發心初入門:以單純之心投入慈濟;
- 承擔與行願:從志工、委員、榮董全力付出;
- 遭境界考驗:面對家庭逆境、信仰衝突;
- 轉化與修養:即便離開慈濟,仍持菩薩心行;
- 圓滿與無悔:以大體佈施作最終供養,捨報無怨。

在慈濟草創的歲月裡,我有幸結識一位單純而發心的菩薩——林慶昇師兄。
他與師姊攜手同行,無論是作志工司機、投入社區訪視,抑或承擔榮董委員之責,皆以無求之心默默付出,身教言教,令人敬佩。
雖一度因緣變化,轉回基督信仰,但他從未遠離善法,始終懷抱慈悲利他的初心,並以「器官捐贈」的大願,完成他人生最後一場布施,化身生命種子的播撒者,令無數人因他而重獲新生。
如今,他安詳離世,回歸本性,我深知:一位菩薩,不在於信仰的名號,而在於心行的真實。
感恩林師兄一生的同行與成就,也祝福他乘願再來,繼續在人間播撒愛的種子。
我們不說再見,只說——感恩有您,永銘於心。
-
-